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工①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为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他们处于社会的弱势和边缘状态,无法分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对此,文章分析了农民工弱势地位的基本表现,农民工弱势地位的产生原因,提出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途径:赋权和增能。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数量巨大,被视为最大的弱势群体。农民工弱势地位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制度制约下的机会不平等,具体表现在:以个人经济权利为基础的权利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以"话语权"为主的政治权利制度执行中出现了"组织缺位";以生存权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仍有待于进一步强化。政府在改善农民工弱势地位方面,应注重制度正义的设计。政府应主动改变以身份为标志的不合理城乡二元制度;消除经济歧视政策,积极为农民工创造起点公平的条件;应有意识地培育农民工组织;还应制订公平的教育制度帮助农民工实现其发展权利等等。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问题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一方面,农民工为城市做出了许多贡献,城市越来越离不开他们的存在;另一方面,农民工却没有享受到与贡献对等的权利,任何时候都被冠以“农民工”的称呼,他们处于城市社会的下层地位,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文章首先考察了农民工弱势地位的多方面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的诸多因素,最后提出了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为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他们处于社会的弱势和边缘状态,无法分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对此,文章分析了农民工弱势地位的基本表现,农民工弱势地位的产生原因,提出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途径:赋权和增能。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的“内卷化”理论与城市农民工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农民工体制与农民工阶层主要由城乡利益二元分割制度造成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以及地方与部门利益保护主义等则进一步强化了农民工体制与农民工的阶层地位,农民工体制一旦形成,就有很强的制度惯性,从而导致农民工体制的内卷化与农民工阶层流动的内卷化.消除农民工问题的内卷化机制需要多方面的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出现了一个新兴的社会群体——农民工。长久以来,农民工在维生与维权之间面临着艰难的抉择,由于他们公认的弱势地位,导致农民工往往为了维生而放弃维权。然而,哪怕是起码的维生也很难得以保障,这也成为制约社会进步、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当前在农民工权益维护上的几个缺失表现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政府利益取向的偏离、政府介入的非程序性和非合理性。提出对政府未来在农民工权益维护方面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出现了一个新兴的社会群体--农民工.长久以来,农民工在维生与维权之间面临着艰难的抉择,由于他们公认的弱势地位,导致农民工往往为了维生而放弃维权.然而,哪怕是起码的维生也很难得以保障,这也成为制约社会进步、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当前在农民工权益维护上的几个缺失表现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政府利益取向的偏离、政府介入的非程序性和非合理性.提出对政府未来在农民工权益维护方面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城市弱势群体问题开始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个群体中,进城农民工的弱势状况引起了人们更多的思考,因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弱势化的程度上,他们都已经成为城市弱势群体的主体。这个群体是怎样产生的;其弱势化的程度如何;造成其弱势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种程度和原因,我们对其弱势状况又应做出怎样的判断,这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土地征收看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博弈均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农村建设是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利益博弈是其焦点,运用博弈理论分析征地过程中政府、开发商和农民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利益博弈中所处的地位,在这三方博弈的过程中农民是最大的牺牲者,他们处于劣势地位,属于弱势群体;土地开发商与地方政府形成了一种利益联盟关系,他们在博弈中处于优势地位,属于强势群体.农民处于弱势的原因是由于制度缺乏理性,据此从制度理性出发对失地农民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就业与生存权维护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就业是生存权的基础。我国农民工的就业范围、就业结构性矛盾、就业形态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由此导致他们生存空间小、生存难度增加和生存状态不稳定。政府应从拓展就业空间、提供就业培训以及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促进农民工就业,维护农民工的生存权。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体制和制度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不满情绪压抑在内心深处,形成怨恨。造成新生代农民工怨恨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分层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属于社会下层;从社会身份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属于“边缘人”;从社会交往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仍是初级交往为主;从受教育程度看,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怨恨感的压抑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危害:伤害农民工自我心灵,阻碍社会进步;引起农民工思想混乱,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降低政府公信力,削弱社会的整合能力和动员能力。在此提出化解农民工怨恨感的对策建议:提升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完善农民工就业培训,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流动范围是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与跨省流动农民工相比,省内流动和市内流动的农民工在城市更容易实现经济融合,而且更易于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农民工的流入时间越久,越有助于实现城市制度融合;流动范围对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有显著影响。流动范围背后的户籍差异塑造了本地农民工与外地农民工的身份差别,即后者被排斥在良好的工作岗位或地方性的福利政策之外。建议加强对跨省流动农民工权益保障建设,给予他们更多平等的发展机会,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这对于加快新型城镇化战略建设,促进农民工就近城镇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工会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农民工工会在维权过程中还存在工会本身的弱势,维权中的政府难题,行政执法部门的不合作和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等问题,必须从完善现有劳动法律体系,提高农民工工会的地位,构建多方维权合作机制,强化相关政府部门的职责监督,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水平等方面着手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和特殊社会群体,为我国城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这一群体在城市通常处于尴尬或弱势的地位。当前,妥善解决农民工急需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当前,农民工维权问题已经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农民工维权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国家农民工管理制度滞后以及农民工自身原因。针对这两个问题,国家在积极探索农民工管理制度,并且专门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于农民工权益的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案例仍然很多,需要我们去探索新的管理渠道,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尤其是民间组织,参与到农民工权益的保护中来,让民间组织在政府的引导规范下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起到“预防”、“盯防”、“消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农民工做出创业决策,选择返乡创业或留城创业过程中,存在着农民工、家乡地政府和务工地政府之间因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博弈行为。为研究两地政府的政策对农民工创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可以利用动态博弈理论,构建两地政府、家乡地政府与农民工、务工地政府与农民工之间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三者的博弈关系。家乡地政府与务工地政府吸引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或留城创业的占优策略都是采取支持政策;相对于经济发达的务工地政府来说,家乡地政府在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在家乡地政府支持政策下,农民工能利用家乡的优势情况下返乡创业概率较高;务工地政府具有较好的市场、信息、资源等有利于创业的优势,占优策略是选择支持政策,吸引优秀农民工留城创业。因此,两地政府在制定吸引农民工创业政策时要扬长避短,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所需的条件,降低创业成本。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社会政策作为政府回应农民工群体流动的重要制度措施, 在不同的时期遵循着不同的建构逻辑。通过对1978—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政策公报中关于农民工的社会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 发现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建构逻辑经历了从流动控制向制度吸纳的转向。在西方社会权利理论和本土社会现实的双重启发下, 中国农民工社会政策未来的建构将遵循社会权利逻辑, 注重社会公平, 强化农民工的主体性, 建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享有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多少,备受学界和各级政府关注.本文构建基本公共服务指数估算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存量水平,依据城市政府颁布的居住证管理政策文件估算农民工对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可获得程度,在此基础上系统测量农民工实际享有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结果显示:居住证制度规则下,农民工享有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成为可能,但实际享有水平约为存量水平的二分之一左右,其中在排他性服务领域农民工享有水平约为存量水平的三分之一;城市间农民工实际享有水平与存量水平呈现逆向分布特征,东部沿海等相对发达的城市拥有更高的服务存量,但农民工在这些城市并未享有更多的服务.城市政府开放基本公共服务的意愿而非提供服务的能力,是决定农民工实际享有水平的更重要因素.本文研究结果为劳动力市场农民工流动研究、农民工市民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决策安排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是介于农民和工人之间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既非纯正的农民又非真正意义上的工人,这决定了这个群体的尴尬境地。农民工受到的不平待遇主要有三:农民工的薪金不能及时和足额发放;农民工的子女不能接受正常的教育;农民工的人格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农民工及其下一代人所遭遇到的不公平现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特殊的历史、社会背景。"农民工"是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农民工作为当代中国的弱势群体之一,按照社会公正的原则,需要政府及整个社会的关怀和理解,制度公正对于改变农民工地位将是根本性的;农民工契约意识的增强及其所供职单位的职业伦理的完善将是基础性的;全社会尊重他人人格意识的增强将是持久性的。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半城镇化作为我国当前亟需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其影响因素集中在制度、土地、劳动力和资本4个维度。其中,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管理制度是农民工半城镇化的制度根源,导致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受福利失衡;农村土地的财产功能和保障功能强化了农民工对土地的依赖,土地的财政功能加剧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文化程度偏低和职业技能匮乏使农民工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其增长缓慢的收入水平与不断增长的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当前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背景下,对农民工半城镇化问题进行多维审视,通过保障和提高农民工的收益和工资待遇,完善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多元分担机制,来解决农民工半城镇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