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我们部队的运输队里,以前有些同志对兄弟单位或别人发生了行车事故,虽然也乐于帮助,但从别人的事故中吸取经验教训则重视不够。运输队党支部就根据毛主席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的教导,经常教育部队,把兄弟单位的事故看作是本单位的事故,把别人的事故看作是自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说:"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72页)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这就是说,实践结果的成功或失败检验认识的正确与错误.但是,实践结果的成功或失败,往往不易确定,需要有一个判断的标准.只有正确地判定实践结果的成功或失败,才能正确地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那么,衡量实践成败的标准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事物中的矛盾,是否在任何时间、地点和条件下,都一律有主次之分?在矛盾的转化过程中,是否也不管具体情况如何,矛盾的主次双方都一律“互易其位”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弄清这些问题,不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有所禅益的。  相似文献   

4.
论无意识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无意识是人类认识和个体 认识的必经阶段 人的认识是怎样发生的?这曾是科学和哲学的难题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作了回答,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是,有了人脑和客观存在是否会立即产生意识呢?我认为,否。从发生学意义上说,意识的产生有一个过程,它不会从客观存在一下子就变成人的意识,其间必须有个“中间环节”或“中介”。这个“中间环节”、或“中介”就是无意识。从客观存在经过无意识这个中介才能形成意识,也就是说意  相似文献   

5.
论实践的目的与实践的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什么要论这个问题呢? 简单地说,因为没有取得一致的认识。围绕这个问题,哲学史上的长期争论自不待言,就是目前我国理论界也是众说纷纭。如有的说应由实践的成功或失败检验认识的正确或错误,而衡量实践成功与失败的标准是实践目的;有的认为实践目的既不能作为衡量实践成功或失败的标准,更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检验真理的标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已被越来越多的同志所认识,并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方针列入国策中。但也有一些同志对这一理论还不够理解。比如,有的同志提出: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否就意味着从科学到生产不需要任何转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全人类首要的生产力是工人”是否矛盾?社会科学是否也成为第一生产力?等等。这里谈谈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柯爱红 《南方论刊》2004,(10):64-64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好与坏,前进与后退等。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同是一个班有尖子生,也有“后进生”。“后进生”虽不多,但他们的负面影响很大,所以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难点。但“后进生”并非一成不变,如何转化“后进生”呢?这就要求班主任摸透他们的特点,因材施教,坚持一把钥匙一把锁,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8.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转化论,一矛盾向另一矛盾的转化是一个发展过程,遵循着一定的客观程序。这就提出了中介在矛盾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矛盾之间是怎样实现转化的研究课题。 矛盾之间的中间环节和矛盾转化钓过渡环节 辩证法看来一般地说,中介就是事物或范畴之间发生间接联系的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它标志着客观世界不同事物联系的间接性。如经济基础就是作为连接上层建筑和生产力两端的中介,就是两者联系的间接性的标志。因此,就广义而言,即就事物之间的间接联系说,中介就是事物间接连接的媒介。就狭义而言,即就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说,中介是指对立两极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由于暂时的均势而形成的特定的过渡阶段或环节。在这个阶段或环节上,对立两极相互融合,矛盾通过这种融合状态实现转化。矛盾转化的中介正是在这种意义下说的,如青春发育期是儿童向成人转化的过渡阶段,猿人是森林古猿向人转化的过渡阶段,等等。 任何统一物中都包含有许许多多的组成部分或环节,是一个具有多种差别的复杂关系。在诸多差别关系中,对立两极则是矛盾统一体中最本质的差别,即“对立”,的差别。如肯定  相似文献   

9.
一、谬误和真理、错误和正确是认识过程中的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谈起成功或胜利时,总是兴高彩烈,洋洋得意;而一谈起错误或失败时,又总是情绪低沉,心情懊丧。这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殊不知,真理、正确和成功,并非是天国飞来的骄子,而往往都是在错误或失败的母胎中孕育出来的产儿。 人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不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过程;停留于事物的表面现象,甚至为假象所迷惑,是我们认识事物中难免的失误。任何事物都存在现象与本质两方面,它们是互相联系的,所以,我们可以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但又是互相矛盾的,所以,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并不等于认识了本质。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根筷子插在水碗中,经过折光作用,怎么看都是弯曲的;一个能说会道、善于察颜观色和见机行事的人,谁又会想到他虚伪的品质呢?世界上的事物,是无限多样,错综复杂和千变万化的。有真象,有假象;有普遍现象,有特殊现象;有稳定现象,有易逝现象。以矛盾情况而论,有内部和外部、本质和非本质、主要和次要、对抗和非对抗、正在消失和正在生长的矛盾,以及矛盾诸方面,等等,都很难一下把握得准。就是人们的思维加工过程,也不可能穷尽客观世界的一切,这是  相似文献   

10.
在探讨公有制与商品经济两者能否和如何结合的讨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这就是理论与现实、规律与经验之间的差别和矛盾问题。有人强调不应从马克思关于公有制的基本特征的理论出发,要从当前现实中商品经济存在和发挥着积极作用的现实出发。这就把理论和现实直接对立起来了。抛开基本理论,只强调从现实中呈现出的现象出发,是否能保证认识的正确呢?科学的认识史表明,这是不可靠的。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一再表明现实与理论,日常经验与规律往往是不一  相似文献   

11.
大多数政府改革的失败,其原因在于过分关注改革的内容,而忽视了改革的路径。其实,很多改革在“执行”这个阶段就已经夭折,或是遭到彻底阻拦,或是只具有象征意义。以毛里求斯国家的改革实践为例,通过对影响改革成功或失败(包括维持原状)的因素的分析,试图证明改革要想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果,应该由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驱动。英国的“公民宪章”——从失败的“过程管理”向成功的“结果管理”转变,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强调指出:"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只有在全党同志和全体人民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不断地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成功."我们到底应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怎样认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怎样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呢?本文就此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行动的结果是对主观认识的检验和真实存在着的客观性标准”。(《列宁全集》38卷235页)认识的真理性是由实践的结果证明的。一个是真理性的认识,一个是实践的客观结果,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对立的双方是如何统一的呢? (一) 真理是人的主观意识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在本质是什么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其客观内容而不取决于其主观形式。第一,真理的客观内容是以主观的形式反映的。但是,它如果停留在主观的形式中,停留在头脑里和本本上,那也只能作为一种观念、理论、思想而存在,并不是客观实在,并不是现实的物质力量。真理的客观内容只有扬弃自身的主观外衣,由主观转化为客观,才能显现其客观性本质,确立自身的客观地位。换言之,真理的客观性只有转化为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客观实在才能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4.
同一性简论     
矛盾同一性问题是唯物辩证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依照列宁的观点,辩证法本来就是研究对立面怎样同一,在什么条件下同一和转化的学说。然而,究竟什么是同一性呢?它的内容是什么?却是有歧议的。有的同志固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共居与转化就是同一性全部意义的观点;有的同志则认为,相互转化是质变、飞跃,是具体同一性的破裂,从而把它排除于同一性含义之外。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5.
一“按劳分配”还能不能发揮积极作用关于“按劳取酬”的問題,近来颇有些爭論;这爭論大体上是随农村开始实行“部份供給制”展开的,等到城市工人也提出要取消“計件論资”之后,对“按劳取酬”的非议就更多了。曾經有一个时期,“按劳取酬”被說得好象是就要完結其历史使命的东西;甚至被說成是从来便不該有的东西;这是片面的看法。首先我觉得应該指出的是:某个制度是否合理和是好是坏,是一个問題;某个制度是否会成为客观存在,又是另一个問題;把“按劳取酬”說得再坏些,也并不等于这个制度就該馬上消灭。  相似文献   

16.
探寻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结合途径和方式,最主要的是找到二者的结合点。我认为,从理论上说,二者的结合点不在它们的外部,而在它们的内部;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就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结合点。 关于“结合点”的涵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而统一体内包含着互相联系互相区别的两个矛盾方面,由于它们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为什么矛盾的双方能够发生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呢?因为双方之间存在着一个由此达彼的桥梁和相互贯通的中介。这个“桥梁”或“中介”,也就是结合点,由于结合点的存在,矛盾双方既取得了统一的基础,又获得了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条件。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其中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就是统一体的基本矛盾方面。  相似文献   

17.
目前,通过对林彪、“四人帮”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的批判,通过对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深入讨论,对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已经没有人公开表示异议了。但是人们的认识是否真的没有什么分歧了呢?我们觉得,还不能作这样的估计。实际上,在许多同志的观念中,实践只不过是检验真理的最高标准或最终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在我们看来,在公开的理论讨论以至私下议论中,有这样三个问题值得商榷:第一、理论能否成为实践检验的“辅助标准”;第二、实践是否能仅仅归结为现实的即当下的、眼前的实践;第三、理论本身是否能够直接地起到识别或鉴别是  相似文献   

18.
大庆工委在组织会战过程中,始终坚持学习和运用《实践论》、《矛盾论》指导油田勘探开发建设。一是坚持认识来源于实践的思想,制订一切方案和决策都在广泛试验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再作决定,并回到实践中进行检验;二是坚持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发展规律,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油田开发建设管理的办法和经验;三是坚持按照“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在组织石油会战中,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确定主要任务,掌握工作的中心环节,同时注意矛盾的转化,及时转移工作重点,把油田勘探、开发、建设工作引向深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四是坚持以“两分法”为武器,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事物,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胜利面前不骄傲,失败面前不气馁,并善于吸取教训,从失败中引出好的结果;五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领导方法,在石油会战过程中善于发现群众中涌现出的新事物、新苗头,抓典型,树样板,以点带面,掀起群众性的“比、学、赶、帮、超”生产热潮。  相似文献   

19.
建构——积淀与超越的中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八十年代中期,刘晓波以其“突破说”向李泽厚的“积淀说”提出了挑战。经过一段时间的岑寂以后,现在美学界对这场论争又引起了关注。这种讨论对于美学、哲学、文艺学、文化学乃至心理学的发展,是不无裨益的。笔者思考的问题是:积淀是必然的,超越 (或曰“突破”)是必要的,它们之间可不可以达到统一呢?这种统一的契机或中介又是什么呢?本文仅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方面——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及其同积淀、超越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现实·真实·虚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亚里士多德 :“诗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1 普通常识的看法认为 ,感性直观中的东西是最现实的 ,因而也是最真实的 (真的 ) ① 。例如个别的桌子、椅子、个别的方形的东西或圆形的东西都是最现实的 ,因而也是最真实的。按照这种看法 ,凡符合感性直观中的东西的判断就叫做真理 ,或者说这样的判断是真的。例如我说我背后墙上的画挂歪了 ,此话是否真 ?只需转过身去 ,凭感性直观看看现实情况是否符合我的判断 ,就可以证实我的判断是真还是不真。在普通常识看来 ,凡非感性直观中的东西 ,看不见、摸不着 ,都是非现实的 ,因而也就是不真实的 (不真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