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外来移民与雷州半岛的土地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天祥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21(2):86-90
地域性的经济开发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外来移民的迁入,在某些区域内往往又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历史时期雷州半岛的土地开发亦不例外。秦汉以来,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北方移民的不断迁入,曾经极大地推动了这一地区土地开发的进程。本文着重探讨了历史时期雷州半岛外来的迁入及其对这一地区开发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郭琳琳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1):163-165
江右商帮的形成、发展以及衰落都与移民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移民促进了江右商帮的形成,并使之走向全国,发展壮大。同时,随着江西的商人流向全国,江右商帮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征。但鸦片战争以后,江右商帮逐渐走向封闭,移民运动也随之衰落,近乎停止。于是经历了500余年的江右商帮,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下,逐渐没落,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相似文献
3.
雷州半岛地域开发与产业布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俊杰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8,(2)
雷州半岛的合理开发与产业总体布局态势,直接影响到环北部湾经济带的启动。本文通过对雷州半岛区域开发的自然地理条件与主要限制因素的背景分析,从宏观角度提出开发与布局的总体模式、产业发展重点及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4.
郭玉聪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移民网络理论"在国内外日益引起重视.其理论假设之一是移民网络具有积累性效应.但福建移民网络在移民潮掀起时迅猛增长的态势,与该假设的根据迥然不同.其假设之二是移民网络是移民长盛不衰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原因.但福建新移民的事实说明,移民网络不能长盛不衰,福建移民网络正在减速,且有停滞的迹象.因为其迁移方式是家族式迁移, 网络的伦理结构是"差序格局". 相似文献
5.
林春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32(4):86-90
雷州半岛民俗文化以其独有的地方特色、原始古朴的意蕴和丰富多彩的形态,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湛江特色文化的主要源泉。其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至今既秉承古风,亦与时俱进,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开发性移民方针的提出与移民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骏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3):7-10
移民经济是在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 ,中国提出“开发性移民方针” ,并开始在三峡库区移民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现象或经济模式。移民经济是以“开发性移民方针”为指导的经济 ,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吻合的经济。三峡库区移民迁建的实践证明 ,移民经济有利于市场对移民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和优化 ,有利于库区经济结构调整 ,是确保移民能够“搬得出 ,稳得住 ,逐渐能致富”的好形式 ,为最终解决三峡库区百万大移民这一世界性难题奠定了基础。展望移民经济的发展 ,可以预见 ,移民经济将逐渐成熟和规范 ,成为移民迁建的基本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7.
陈湘满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2):48-51
1997年工党政府执政后,英国移民政策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在劳动力迁移政策方面,出台一系列放宽原有限制移民的政策,人口流入量显著增大。新的移民政策对英国经济、社会产生很大影响:增加财政收入和人均GDP、提供便利的劳动力供应、改善人口年龄结构等。 相似文献
8.
吴建华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4)
从历史的角度 ,对雷州半岛的自然灾害进行了较全面地探讨 ,得出了雷州半岛的自然灾害具有多灾种、灾情较重的结论 ,从而对我们今天雷州半岛的防灾抗灾 ,防止天灾人祸具有一定的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9.
龙鸣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32(4):82-85,94
所谓"清官",即清廉自律、秉公为政之官。雷州半岛在清代涌现出大批清官,他们重操守,绝苞苴,洁身自爱。痛民痛,急民急,爱民若赤。建学校,育士子,着眼长远。这些清官产生的原因在于科举制度的遴选和清初的几代皇帝在吏治上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近代雷州半岛的鼠疫是从外地传入的。但随着现代科技检测手段的进步和鼠疫疫源地调查的深入,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近代雷州半岛的鼠疫很可能是本地原有的,而不是从外地传入的。 相似文献
11.
汉代的雷州半岛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聚居之地,是当时闻名全国的采珠业和商贸业十分发达的地主,也是海外交通和对外交往十分频繁的地方,春政治经济地位非常重要。两汉朝臣因获罪而流放合浦,实开唐宋名贤谪迁雷州半岛之先河。雷州半岛扼琼州海峡的咽喉,不仅是汉朝控制海南岛的关键所在,而且是汉朝对交践地实施有效管辖的关键所在,其战略地位亦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唐至明清时期雷州城市历史地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琼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4):70-74
唐至明清时期雷州城市的修建十分频繁,这既与雷州自然灾害严重有关,又与其突出的军事职能有密切联系.其平面布局则深受中国都城的影响,同时又有因地制宜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3.
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雷州半岛主港概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阮应祺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23(2):14-17
雷州半岛是海上丝绸之路前沿地段。自汉至清2000年间,雷州半岛主港口自南向北多次选址迁移,先后形成西汉徐闻港、唐宋元雷州港、明清赤坎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过程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14.
雷州半岛缺水决定了水利是其命脉。宋代以来,雷州地区大兴水利,兴修了西湖渠、特侣塘、捍海堤等水利工程,形成了发达的水利网络。与之相适应,实行塘长、岸长制度,制定严明的水利法规。雷州水利工程的兴修促进了雷州半岛农业生产的发展,解决了城市水患,也反映了官绅集团在水利共同体中的相互关系,而雷州州治变迁也与水利工程密切相关,同时也影响了以雷祖祠为中心的相关信仰中心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回鹘与唐朝的密切接触,受其影响,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840年,部众西迁至中亚、西域及河西走廊一 带后,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加上受中亚、西域、河西地区发达的农业文化的影响,回鹘社会生活方式由天幕移徙改 变为城郭定居生活,在生产方式方面,由草原游牧改为以农耕为主,同时兼营畜牧与狩猎,而且在手工业、商业等方 面也都有突出的发展;民族性格由善骑射、多寇抄而转化为和平而淳朴的民族;文化面貌亦由原来比较单一的形态 向多元文化形态转化。 相似文献
16.
唐宋以来海河流域水灾频繁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洪升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7(1):23-27
以往学术界在探讨海河流域水灾成因时,多强调不利的自然 条件。不利的自然条件固然是水灾发生的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唐宋以来 海河流域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方位并没有显著变化,灾情之所以愈来愈重,主要是由于太行山 区森林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淀泊淤塞所致,太行山区森林的破坏是酿成水灾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曾国富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4):170-175
雷州地区的教育事业至明代获得大发展,培养造就了众多的人才。这是由多方面条件共同促成的:首先是地方官对于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其次是学校教育获得了坚实的经济支持;再次是明代雷州人对于教育、科举的热切追求。明代雷州教育事业的发展,突出的成就之一是使雷州人才辈出,尤其是政治人才;教育的发展,伦理道德规范的宣扬,改善了雷州地区社会的风俗与面貌,也推动了雷州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