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对高句丽壁画和中原壁画进行对比研究,可以看出它们在制作工艺、风格、内容、技巧、材料上是同出一炉,一脉相承。充分反映出高句丽绘画艺术在其生成进程中既吸收中原文化,发展、完善自己,又注重本民族个性表现的特点,可以从中看出高句丽壁画的渊源与特色。  相似文献   

2.
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高句丽民族 ,在衣、食、住、行 ,婚丧嫁娶 ,歌舞、出行、狩猎、征战 ,以及敬鬼神等习俗上 ,都有着民族自身的显明特点。一、衣食住行  根据史书文献记载 ,结合在高句丽古壁画艺术中所看到的高句丽民族的人物形象资料 ,对高句丽民族的衣、食、住、行 ,可以说是有了比较真实的全面了解。高句丽民族多在“大山深谷 ,随山谷已为居”① 的山区生活 ,由于“土田薄瘠”的自然环境 ,使高句丽民族养成艰苦朴素 ,勤俭持家的美德。可是每逢公会 ,人们都能以锦绣艳服的着装 ,佩带自己的金银首饰来打扮自己。说明高句丽民族在…  相似文献   

3.
高句丽是中国东北能歌擅舞的古老民族。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的舞乐,时至今日还有深远影响,并且在中国舞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高句丽舞乐的历史地位 熟悉高句丽历史的人,都知道高句丽民族喜歌擅舞,高句丽舞乐已经成为其民族性格的代表。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三: 其一:作为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作为民族文化的标志。犹如汉民族使用汉文字,蒙古族使用蒙文一样,都是以语言文字为核心,形成本民族特定的文化。但是高句丽民族却使用汉字。据考古资料证明,高句丽民族通行汉文,它的一些重要活动和历史典籍都是用汉文记叙的。…  相似文献   

4.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的一个古老少数民族,地域在鸭绿江、浑江流域.汉孝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朱蒙出走夫余来到这里,借助当地居民的支持,建立了高句丽政权,至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句丽灭亡,传二十八代王,七百零五年.吉林省集安市是高句丽故都,从公元3年至公元427年的425年间,这里一直是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高句丽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至今保留着许多高句丽时代的文物遗迹,以集安最为丰富,许多文物举世闻名.这些瑰宝有着丰富的内容,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生殖崇拜,这也正是本文论述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处理和确定高句丽的历史定位,应该在实事求是、尊重现实、尊重历史的原则指导下,采取两步走的方法:第一步是确定高句丽在现在国别史中的位置,即以现今国界为基本框架,在中国历史和朝鲜半岛国家历史中都要写入高句丽史,但所写地区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有区别。以此定位,就中国而言,高句丽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高句丽政权是中国古代边疆政权;就朝鲜半岛而言,高句丽族又是半岛民族的重要来源和组成之一,高句丽政权是半岛北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政权。第二步是确定高句丽在当时历史环境中的位置。汉唐时期历代中原政权对高句丽的管辖、册封,所包含的主要是政治地位的主从关系和心理方面的相互认同,体现的则是历史上的羁縻、藩属体制。以此定位,高句丽政权则是中原政权的属国,因此在将高句丽历史分别写入中国历史和朝鲜半岛国家历史中时,都应该把这种羁縻、藩属体制和属国地位如实地写进去。  相似文献   

6.
西藏古代体育,是在西藏高原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背景下产生的,藏民族文化对西藏古代体育的产生与发展影响很大,藏民族文化中的体育文化现象,反映在石器、岩画、藏汉文史籍、寺院壁画中,记载和描绘了藏族人民从史前到吐蕃时期至清代的生活、生产劳动、战争相关的奔跑、游水、抱石、摔跤、赛马、跳跃、射箭、弈棋等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反映。一个民族自然形成文化势必要打上其征服能力及所处环境的烙印。高句丽处于高山深谷中,却有着浓郁的农业文化,与其征服能力、自然环境都不相匹配,显然这种文化是外来的,也就是说,高句丽文化不是自然发展形成的,而是由内地直接或间接传入的。从物质生活、典章制度、风俗文化诸方面都能找到内地文化传播的证据。本文即从此入手,探讨了高句丽文化的渊源所自,分析了内地文化传入高句丽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8.
山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一百多万年来,地下地上遗留了大量的文物,尤其是地上古代建筑,包括唐、宋、元各代木构建筑,占全国半数以上,山西素有"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之称.这些古建中,保存了很多珍贵的古代壁画、雕刻、彩塑,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提供了科学实物资料.古代寺庙壁画,内容上多属于宗教迷信的产物,但其艺术却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只重视文人画,"山水居首、水墨居上",高人逸士作画方为佳品,而每天都和广大劳动人民见面的寺观墙壁画,不论其艺术造诣高低,都是榜上无名.像我省的繁峙县?山寺金大定七年(1167年)六十八岁老匠人王逵所绘之介  相似文献   

9.
关于高句丽史这一学科的研究史 ,这些年写了不少文章 ,据初步统计对高句丽各专题进行总结、概述的文章已有十多篇 ,分别对民族源流、民族和政权归属、经济社会性质、历史地理、考古文化许多方面进行了专题性总结。但由于受研究功力和篇幅所决定 ,内容有详有略。但大体上都或多或少起了一个提供信息 ,初步导向的作用。对今后高句丽的研究都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只有个别文章失之主观、失之偏颇 ,有重大遗漏甚或错误。但目前看来 ,研究者对这些总结各领域研究史的文章 ,似乎重视利用不够 ,甚至连回顾百余年高句丽研究史的文章 ,也并未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0.
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墓碑,记录了高句丽建国的传说,前三王的传承,好太王统治时期的文治武功,好太王守墓烟户的来源、数量及相关制度。长达1775个字的碑文,是高句丽人留下来的珍贵文字资料,是研究高句丽建国和好太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重要材料。其中,第一面第8、9行记载了高句丽与新罗、百济、倭之间征战的情况,因有倭以辛卯年来渡的字样,国内外学者称之为辛卯年条。由于对这段文字的断句、解说各不相同,学者们争论了百余年。与之相关的倭的实体,以及高句丽、新罗、百济、倭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如何认识好太王碑辛卯年条和碑文中涉及到东亚古代国家之间的关系,是需要我们认真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高句丽族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高句丽国是中国古代地方割据政权,这种认识越来越得到国内更多学者的充分肯定。但是,过去人们的看法却不是如此,那种主张高句丽是朝鲜古代国家,甚至将朝鲜半岛王氏高丽同高句丽混为一谈的观点,在中外学界曾普遍存在。笔者认为,人们之所以有后一种见解,当与古人的某些混乱记载以及某些错误说法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凹凸法"又名"天竺遗法",指的是古代印度绘画中的染色方法。汉译佛经和梵语文献《画经》都有关于这种方法的记载,印度阿旃陀石窟现在保存着较多的用"凹凸法"绘制的壁画实物。本文逐一分析文字记载和壁画实物,综合三种资料总结出印度古代绘画中凹凸效果的三种表现方式,比较了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原地区的凹凸画与印度古代绘画在"凹凸法"应用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高句丽的族源过去一般都仅从高句丽王室的起源去考查,因而大都认为出自夫余或 貊。近年始注意从高句丽全族人民的来源去考查其族源。但由于以往文献仅载王室起源,而不载 人民起源,因此给考查其真正族源带来巨大困难。近年随着对高句丽兴起前该地区考古文化研究 的发展,提供了从考古文化考查高句丽族源的可能。本文全面综合了高句丽兴起前该地区的各种 文化遗存的族属,得出结论认为前高句丽文化是由夫余文化、夷文化、汉文化三种文化组成。因 此,提出高句丽的族源为夫余、夷、汉。并指出以后随着高句丽族的发展、汉人融入高句丽族者日益 增多。高句丽族最终成为以汉族为主源形成的一个民族。这是对高句丽族源的一个全新的答案。  相似文献   

14.
句鑃与乐府     
句鑃(音勾掉),是我国古代东南沿海地区越族人民制造的青铜乐器。其形似钲,口向上,有柄可执,用槌击之而发声。过去在江苏、浙江、湖北等地都有出土。1983年秋,广州市象岗发现一座西汉前期的大型石室古墓,墓主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音末)。墓中保存一套(八件)完好的编乐句鑃。这套句鑃由大至小依次排列,并刻有“第一”至“第八”的编码。最大的“第一”通高64厘米,重40公斤,最小的“第八”通高36.8厘米、重10.75公斤,八件共重191公斤。这套精美的句鑃的出土,除了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展示了西汉时期岭南地区的文化风貌之外。它还为我们研究古代“乐府”官署的设置和职能,提供了极为有力的物证。  相似文献   

15.
高句丽疆域沿革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句丽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割据政权 ,它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而它的疆域的扩展自然也有一个变迁过程 ,因此 ,对高句丽疆域的沿革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 ,对深入了解高句丽历史来说是颇为重要的。一、高句丽五部疆域的形成学界有一种说法 ,认为在朱蒙建国前曾有过“句丽国” ,这个“句丽国”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时就曾“居住过五个血缘集团 (五族 )” ,而“随着他们进入阶级社会便被强大的涓那部统一 ,编成为五个地方行政单位 (五部 )” ,“高句丽是继承句丽的国家” ,因此所谓“句丽国”的领域也就在初期高句丽的领域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6.
高句丽与日本的交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句丽是古代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成员。其与日本之交往,是古代东北亚地区间相互交往中的重要一环,既是古代中国东北地区与日本的交往,也是古代朝鲜半岛与日本的交往。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学家的使命,就是把这面镜子提供给人们。对于今天东北亚各国来说,高句丽与日本之交往,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笔者通过对集安 3319墓多年的实地考古调查和重点运用天文考古学知识 ,对高句丽人像石刻神秘图纹符号的内涵进行了系统的考释 ,提出了“天书”是由“七衡六间”、“四方五位”、“四时八节”、“九宫”、“八角”及“阴阳五行”等中国本源文化中独有的原始图解所构成的复合图 ,东西立石系高句丽民族崇拜的日月神像。本文还对相关的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确定了石刻为仿中原汉代墓阙性质 ,断定墓葬应为高句丽第 16代王故国原王的陵墓 ,并认为高句丽族名“高”姓来源于始祖神高阳氏 ,其“天人合一”思想深受中原影响。这些方面 ,都充分体现了高句丽民族与黄帝氏族、高句丽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此文以全新的视角 ,独到的见解系统考释 ,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8.
集安是高句丽民族早期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是高句丽王族桂娄部的中心所在。高句丽政权于公元3年自桓仁迁都至此,历425年,这个时期是高句丽政权的大发展时期。之后高句丽政权虽然迁都到平壤,集安作为"别都",仍列高句丽"三京"之一。因此,分布于集安的高句丽文化遗产也就最为集中、齐全和典型。  相似文献   

19.
根据文献的记载,结合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可以推断高句丽亡国时高句丽族的总人口达100多万,约占其国内总人口数的1/3左右。这100余万人的流向大致有四:其一,被迁徙至中原内地。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唐高宗总章元年,唐朝三次迁徙高句丽人入内地,总计约34.5万人;其二,入居朝鲜半岛的新罗地区,自乾封元年始至高句丽灭国前后,因主动投顺、战争掳获等原因,总计约有19万人入居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其三,投入突厥和族中,据保守估计,自高句丽灭国,高句丽首领及民众投入突厥者至少10万人,投向以及后来的渤海国者亦不少于15万人;其四,流入日本,高句丽亡国后,流入日本者不到2000人。此外,隋唐以来,高句丽国军队因战争原因战殁人数亦绝不少于20万人。这样,在高句丽故地之高句丽人就仅存万余,以后星散播迁,高氏君长遂无传。  相似文献   

20.
敦煌石窟保存的大量佛教壁画集中展示了我国古代绘画的成就和技艺,因而近百年来的中国美术史与佛教美术史都不会忽视对敦煌艺术的介绍和研究.这类著作中除了各种敦煌艺术图集以外,还有不少是专门研究敦煌壁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