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海洋小说叙事之祖,蕴含着海洋文学的“母题原型”,这些原型被后世海洋小说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大多从《山海经》中得到启发、思想和艺术养料。从《山海经》所反映的内容而言,它体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和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流变性与恢弘气魄;原创性与创新性;包容性与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海洋小说叙事之祖。因为它包含着一系列被后世所继承和发扬的叙事原型,古代海洋小说基本上都从《山海经》中得到启发和思想、艺术养料。因此对于中国古代海洋小说而言,《山海经》是逻辑起点和“母题原型”。  相似文献   

3.
《山海经》世称奇书,在过去,它是很不容易被人理解的。因为书里记载了许多怪物,言之确凿,而又查无实据,所以太史公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然而,正是在《山海经》这部奇书里所记载的种种怪物和怪神,为我们研究我国古代原始宗教中的图腾崇拜以及早期的神和早期的神话,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形象资料。  相似文献   

4.
《山海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奇书,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涌现出了许多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山海经》的版本和校注、篇目考证、作者和成书年代研究、性质研究、《山海经》图研究。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注释尚不完善,对其艺术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等。  相似文献   

5.
论及《山海经》时,一般认为这本古典著作所描述的奇山、异草、怪物、神灵、神话等多属荒诞无稽之谈。实际上,这些所谓的“荒诞无稽”恰恰反映出了古代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体现出中国古代宗教的一些典型特征。今天,我们从比较宗教学的角度出发,对该书中这些宗教特性加以分析、探讨,并研究其与古代萨满教的异同问题,当会对中国古代宗教的形成、发展及对古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认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牛郎织女》的两主人公分别来自周人和秦人的祖先,是我国从史前直至近代农业经济社会中男耕女织家庭的集中反映。牛女传说具有突出的反封建性,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对爱情的无限忠贞。《山海经.海内经》、《山海经.大荒西经》、《山海经.大荒北经》都有周祖叔均突出贡献的记载,《诗经》、《史记.周本纪》中更有祭祀周田祖和先周历史的详细描述。周祖叔均发明了牛耕,是周民族历史上杰出的首领,也成了周民族的田祖。甘肃庆阳地区属于古代文献中所说的豳地的范围之中,是周人的发祥地和早期活动地区。《诗经.小雅》中的《甫田》、《大田》是周人祭祀田祖叔均的诗篇,表现了周人对远古先祖的缅怀与崇敬。叔均应名"均","叔"是辈份的排序,不是周祖的长子,应有哥哥,这与牵牛(牛郎)有哥哥的情节相合。分析民国时期不同地区流传的六个主要采录本,再结合古代诗、词、赋、小说和戏曲来看,牛女故事也是最早流传于北方,应产生于西北。  相似文献   

7.
《山海经》近两千年的研究历史,构成了《山海经》研究的学术史,古人以序、跋、评点、注疏、诗文等多种形式就《山海经》所发表的看法,突出地体现出古人的神话观。历代学人对《山海经》神话的看法经过了先秦两汉的发生期、魏晋南北朝与唐宋的发展期,到明清时达到了深入拓展期,通过对这三个时期的古代学人们的《山海经》神话研究的历时性梳理,得出《山海经》神话批评史的历史嬗变基本轨迹。  相似文献   

8.
《山海经》历来被误读,有巫书、地理书、博物志诸说。其实,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写海洋的经典,又是一部?集古代社会早期文化的经典,一部蕴含中国文学艺术原生态素材的经典。《山海经》以人为本,体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和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一是流变性与包容气魄,二是原创性与求异思维,三是多元化与前瞻理念。  相似文献   

9.
《山海经》是一部先有图册,后有文字的著作。商周时代的职方氏是《山海经图册》最早的绘制者,训方氏则是《山海经》释图性文字的最早著作者。从最初的来源、作用乃至具体的文字结构上看,《山海经》应该是一部由宫廷传播开来的具有地理性质的释图类著作。《山海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成书过程,它大致属于先秦古籍。《山海经》所载大多为先秦时期人们所熟知的历史掌故或对天下地理的普遍认识,其中多有对于出铁之山的记载,同时充斥着大量的神仙方术、长生不死等思想,因此,《山海经》既非成书于夏代,也非秦汉以后的著作,其大致当是产生于商周至于春秋、战国时代。  相似文献   

10.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典籍中注释和诠释最少而疑问和难题最多的一本书。它充满着"怪力乱神",又潜藏着珍贵的信息。通过对译本进行研究,以《山海经》中人名、地名、动物名、物品名等为例,分类剖析译文中的讹误之处,并追溯其缘由。在此基础上,就外译中华典籍时如何尽可能保持原文的风格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五、美洲与北极大家知道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了美洲大陆,但是如果我们说《山海经》早在三千多年前就记载了中国人与美洲有来往并到过靠近北极的地区,那么一定会认为这是奇谈怪论.然而,我们可以从《山海经》里找到这方面的证据.前面谈的美洲负鼠就是证据之一,这种动物只生活在加拿大东部和吉普特海峡迤南到阿根廷一带,别的地方是没有的.另外,《第九卷·海外东经》:“玄股之国在其北,其为人股黑,衣鱼食(鸟区)”.“玄股之国”即黑脚印第安人.(还谈到“黑齿国”,即黑齿印第安人,古代奥尔梅克人有染黑齿的习惯)  相似文献   

12.
《四库全书总目》首次将《山海经》列入子部小说家类,冠于异闻之首,并称之为"小说之最古者"。其分类的原因仅是道里山川难以考据,依据不足。《山海经》文本形式上篇幅短小;内容蕴含"大道";内容记载具有真实性,神话传说在传播过程中未"变形",符合中国古代小说真实性评判标准。这三方面从小说特征上补充了《山海经》列入小说家类的立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1 鲁迅先生在一篇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道,《山海经》是他儿时“最为心爱的宝书”之一。因为那里面“画着人面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因其所书所载一般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故而我国历来的古籍书刊都认为《山海经》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志怪”书。 的确,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山海经》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自古号称“奇书”。全书仅3万1千余字,却包含着关于我国古代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保存着丰富的历史资料,是研究上古社会的  相似文献   

14.
《山海经》作为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典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已经得到学界的公认。郭璞的《山海经》注对我们解读《山海经》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它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的文献错误,为我们正确理解《山海经》带来了障碍,因此需要经过仔细校勘,尽量还原其本貌。同时,郭璞以后的历代《山海经》注家都做出了或多或少的贡献,但亦存在不当之处,同样需要经过辨析,以纠正其错误。  相似文献   

15.
面对全球性的华文微型小说创作热潮,追本溯源,研究微型小说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进程,继承其优秀的文学传统,乃至借鉴其创作经验,对于推进当代微型小说的发展,提高微型小说的创作水平,都是必要和有益的。本文试图探索中国古代微型小说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 中国古代微型小说渊源 中国古代微型小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从现代意义上的所谓小说创作三要素来看,古代微型小说的诸要素是在发展中逐步地具备,从量变到质变地走向成型的。 中国古代的微型小说起源于《山海经》。《山海经》是从西周中期前后到汉初前后的漫  相似文献   

16.
对于《山海经》这部著作 ,学者们过去多未能留意已经亡佚的《山海图》 ,而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尚存的文字上。实际上 ,《山海经》的文字只是《山海图》的衍生物 ,所以从研究《山海经》的文字开始 ,进而研究《山海图》 ,才是我们研究这部古籍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山海经》、《吕氏春秋》、《列子》、《史记》等史籍有关文字材料进行考证,指出古代楚国的社木为桔树;并通过重新诠释《桔颂》的一些关键语句和楚地民俗中社木崇拜的遗痕,对桔树为楚社木的观点加以证明  相似文献   

18.
《山海经》《论衡》《汉书》是最早记载"倭"的古籍,这三部古籍对"倭"的记载虽然简略,却蕴含着中国古代先民对"倭"的原始理解与认识过程,因此这三部古籍也作为考察"倭"起源的基本文献。通过对这三部基本文献中的"倭"记载,能够得出东汉以前我国先民对"倭"认识上的变迁轨迹,即从刘向父子编校的《山海经》中考证"倭"是成熟于西汉中晚期的抽象地理概念,从王充的《论衡》中考证"倭"是指代"东夷"的抽象族别概念,从班固、班昭的《汉书》中考证"倭"是在历史的基础上略有文学形象的"九夷"之一。  相似文献   

19.
《山海经·帝俊》是《山海经》中关于帝俊的内容,它是汉民族最古老的史诗遗迹,虽然残缺凌乱,却仍然保留下很多史诗母题,可供后世学者进行比较研究。而《乌古斯传》是突厥语民族最古老的史诗雏形,它在被发现时也是残缺的,篇幅也很短,但基本故事情节与母题已经很完整,正好可以与《山海经·帝俊》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山海经·帝俊》确实是一部残存的史诗,可以通过对《乌古斯传》的研究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20.
《山海经》是一部蕴涵原始文化的古代典籍,反映了中国上古社会的原始信仰。原始宗教信仰作为原始信仰的一部分,在《山海经》植物神话中有大量记载,主要体现在载日神树、变形神话等方面。通过梳理这些原始宗教信仰的表现,可发现相较于今日宗教信仰,原始宗教信仰承载的是十分现实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