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明、清和朝鲜的史料,进行分析研究,对有关八旗旗纛的几个重要问题提出与以往成说不同的看法。文章首先认为1615年以前,努尔哈赤没有建立过军政合一的旗制,即固山。当时所谓的旗,是指军队的军旗。其次认为1615年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开始时的八旗型制并非黄、红、白、蓝四正色旗和镶黄、镶红、镶白、镶蓝四镶色旗,这是清官书臆造的。实际上在1621年以前,八旗型制是否是四正色旗和四画龙旗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最迟从1621年9月到1622年1月之间,后金使用的八旗型制是四正色旗和四画龙旗。1622年2月以后,后金才把八旗型制改为四正色旗和四镶边旗。  相似文献   

2.
西方国家很早就有各自的国旗 ,但是一直到近代 ,中国仍无国旗概念和国旗。近代以后 ,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炮舰轰开 ,进入中国海域的外国兵舰、商船一般都悬挂着他们国家的国旗、兵旗和商旗 ,借以表识国别 ,炫耀国威。1 857年 1 1月 ,美国新任驻华公使威廉(WilliamBradfordReed)取道香港进入广州。为了表示美国政府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态度和进一步采取的措施 ,他听取了美国商人对中国政府的意见和态度。商人们提出 :由于中国没有国旗 ,而根据国际航海惯例 ,不挂旗子的商船就被视为“无国籍”、“不明国籍”或“海盗船” ,所以部分中国商…  相似文献   

3.
日本帝国主义策划和扶植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成立不久,伪大同元年(1932年)七月五日,以伪教令五十六号公布《旗制》,这是日伪时期统治东北蒙旗地方最基本的法令。《旗制》的主要精神是,“在蒙古唯一之政治单位为旗。旗为一种自治行政区划”。“旗制”的特点是彻底废除清朝以来的王公制度、扎萨克制度或总管制度,代之以流官性质的旗长;废除盟制,旗隶属于伪兴安各分省(后来是伪兴安各省),由伪兴安局(后来依次演变为伪兴安总  相似文献   

4.
四1903年,伴随着拒俄运动的发生和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发表,中国资产阶级两派开始明显分化,而革命派启蒙主义文学高潮也开始形成.其实践目的仍不外是改造由宗法封建传统文化所造成的国民心理奴性:欲革命则"必先去奴隶之根性"(邹容《革命军》),"高撞自由钟,树起独立旗,革除奴隶性,抖擞英雄姿"(秋瑾《读警钟感赋》).因为"中国二十四朝之史,实一部大奴隶史"(《革命军》),其间中国人"感受三千年奴隶之历  相似文献   

5.
乐黛云,文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1931年生于贵阳。194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2年毕业留校任教,师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泰斗王瑶先生。1981年赴美,先后在哈佛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从事学术研究三年,并游学英、法、德、意等国,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荣誉文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著有《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英文版)、《面向风暴》(英、德、日文版);主编《独角兽与龙》、《世界诗学大辞典》、《中西比较…  相似文献   

6.
一清代八旗的产生时间和旗帜颜色,中外史学家,历来因袭:《清太祖武皇帝弩儿哈奇实录》、《八旗通志》……等官书所载:产生于1615年(乙卯)的建州汗国努尔哈赤时代。颜色是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白、镶白、正兰、镶兰的正(整)、镶(厢)八旗。可是,据一些文献资料记载,并对之分析证明;上述八旗产生的时间和旗色,是在清太宗皇太极时代。八旗制度是建于建州汗国努尔哈赤时期,但努尔哈赤时的八旗旗色,是黄、红、白、青(蓝)色画龙的四旗和黄、红、白、青(蓝)色无画龙的四旗。由这样的八旗变为皇太极  相似文献   

7.
周游 《学术研究》2023,(7):110-118
国家象征是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符号资源。国旗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象征,具有培育国民国家观念、塑造国家认同、增强国家凝聚力等功用。北京政府时期以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为国旗,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构建五色国旗的国家象征意义,论述国旗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宣传“敬旗爱国”,欲使国民认同国旗来认同国家。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敬旗爱国”观念的宣传,国家观念的普及,中国民族主义的持续高涨,“辱旗即辱国”也被更多中国人所认同,五色国旗成为时人表达爱国和国家认同的重要政治符号。北京政府时期“敬旗爱国”的广泛传播和“辱旗即辱国”观念的强化,是时人以国家象征塑造国家认同的体现,也是国家象征作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基本素材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单独对英”外交策略与《汉案协定》签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2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与英国代表欧马利在《汉案协定》上签字井换文,这样,自1月5日收回的汉口英租界有了法律保障,取得了外交斗争的胜利。这一胜利被认为是在"中国外交史上开一新纪元"①。《汉案协定》的签订和汉口英租界的收回,是因为国民政府自建立之初就制定了正确的"单独对英"的外交斗争策略并长期实施,在民众运动的积极推动下又适时作出收回汉口英租界的正确决策,并在具体的外交谈判中始终坚持这一正确的外交策略。本文试图对"单独对英"外交策略的形成过程、基本内容,及在中英关于《汉案协定》谈判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周游 《人文杂志》2022,(8):119-128
在近代中国,国旗是国家的象征,也是政权(或政治力量)的标识,以党派旗帜为国旗,会给该政治力量带来更多的政治资源。国民革命开始后,国民党以党旗代国旗,将悬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认同党治和革命的象征。因革命理念、政党关系和政治诉求的不同,中国青年党、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易帜”都有回应。他们在诠释旗帜象征意义、表达对旗帜认同的同时也展开政治互动。在国民党“易帜”过程中,对旗帜象征的诠释和运用成为三个政党进行政治博弈的方式之一。各方对旗帜的理解、认同、意义诠释和运用,反映了三个政党不同的政治诉求,也体现了此间旗帜、象征与认同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时期英帝国主义在西藏的侵略分裂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西藏觊觎已久。早在十九世纪初就曾多次派人以游历、传教为名侵入西藏;十九世纪中叶在完成了对印度次大陆的入侵后,英国开始把侵略魔爪伸向与印度毗邻的西藏,并妄图以西藏为跳板进一步向中国西部扩张。英国先后发动了1888年和1903—1904年两次侵藏战争,并通过随后签订的《中英藏印条约》(1890)及续约(1893)、《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及《通商章程》(1908),攫取了大量侵略权益。英帝国主义在进行军事侵略的同时,还利用十三世达赖对清王朝的不满,挑拨离间,制造西藏执政者与清朝  相似文献   

11.
《知新报》是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华南地区创办的机关刊物。关于它的停刊时间,众说纷纭,兹归纳如下:一、1898年1月(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戈公振《中国报学史》、郑慧英等编《中国杂志总目提要(1815~1936)》持此说。二、1898年12月。主此说者有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北京历史博物馆主编《中国近代史参考图片集(中集)》、余家宏等编《新闻学简明辞典》、潘贤模《鸦片战争后的香港报刊——近代中国报刊史初篇》。与此说类似的还有陈恭禄的“发行二年停刊”说。(见《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三、1900年7月26日(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初一日)。冼玉清《广东大力提倡变法维新的报纸——谈清末的〈知新报〉》主此说。(见香港《大公报》1964年8月27日副刊《古与今》)  相似文献   

12.
《新疆南路禁烟章程》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我国反对外来侵略、禁止鸦片非法贸易斗争的高潮中,新疆曾制定过较为严厉详尽的禁烟章程,打击了英、俄等国在新疆所进行的非法鸦片贸易活动。本文以最近公布的档案资料——《新疆南路各城查禁鸦片烟章程》(以下简称《南路禁烟章程》)为依据,就这一时期新疆禁烟章程的制定情况、主要内容以及章程的执行效果等几个问题,作些新的探讨和补正。  相似文献   

13.
罗金斯基教授是波兰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1983年,以七十岁的高龄应邀重访中国(六十年代,他曾先后担任过波兰驻英大使和驻华大使),曾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术研究机关,与我国史学界人士进行过广泛的接触和座谈。他用英文写的《中国历史》一书(上下两卷,由英国珀加蒙出版社于1979年和1983年先后出版,其中近代部分的篇幅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在我国史学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被评为“西方近年出版的最值得重视的中国近代通史著作之一”(余绳武:《评罗津斯基著〈中国历史〉》,见《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3期)。现将《中国历史》一书的第四十一章《五四运动——中国的新生之路》译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七旗,于乾隆四至五年(1739~1740年)划分旗界,其右翼中旗(鄂托克旗)和右翼后旗(杭锦旗)隔黄河与阿拉善旗相邻。阿拉善旗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确定的东部边界,也隔河与鄂尔多斯部上述两旗相邻。但是,《大清会典》等文献却载:鄂尔多斯部与喀尔喀三诺彦部相邻,不记与阿拉善旗相邻之事。《大清会典》等文献资料,在续纂过程中显然没有对雍乾朝之后贺兰山阴、黄河以西一带的地区及部族历史变迁给予应有的重视;一些史籍作者也缺少对该地区历史及地理的了解。这些是造成对雍乾之后杭、阿等旗临界问题错误记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清对蒙古的封禁,是按不同的封禁范围,分层次进行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一)在蒙古各旗之间的封禁;(二)在蒙古各部之间的封禁;(三)在蒙古与其它备族之间的封禁;(四)在蒙古与俄国之间的封禁。兹就《大清会典》、《大清会典事例》和几种《理藩院则例》及有关史料,对这几个层次分别加以叙述,以期说明清封禁蒙古的基本目的。 (一)在蒙古各旗之间的封禁。清在蒙古各旗之间的封禁,是清封禁蒙古的第一个层次,  相似文献   

16.
1、《德国统治时期胶州湾地区地政资料》([德]威廉·施密尔著中文译者周龙章) 2、《萧铮回忆录:土地改革五十年》(台湾土地银行董事会主席萧铮著3、《中国农村经济史问题:民国二十年至民国三十年》(台湾朱树德博士著) (以上三本研究新作均为1980年台北“中国地政研究所”出版) 最近几年,中华民国(台湾)出版了许多回忆录和多种研究著作。其中有三本由“中国农村经济研究所”(按即台湾的“中国地政研究所”——译注)出版发行的研究著作,应该特别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因为这三本书包含许多诱人的第一次发表的重要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报刊研究成为不同学科的学者们追踪的领域之一,报刊史学亦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大公报》成为一大学术热点,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此前学术界对于英敛之时代(1902-1916年)的《大公报》研究却显得很不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侯杰教授一直把此一时代的《大公报》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自2000年以来在海内外发表了诸多学术成果,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在,他倾注几年心血研究的最新成果——《〈大公报〉与近代中国社会》已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从时间跨度与主要内容来看,主要是研究英敛之时代的《大公报》,填补了学术界…  相似文献   

18.
查,许多中国近代史论著对英国侵占九龙的记载,均作依《中英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为英领地”(如,《中国近代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89页,《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8页,《中国近代史新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10页,等等),实不确切。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几十年的光辉历程中,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制定了一条科学的、完整的无产阶级的文艺路线,从而卓越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最集中地表现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和社会主义时期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八节)(1957年)两篇光辉著作中。毛泽东的《讲话》在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一、香港问题由来 香港问题是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香港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世纪下半叶,英国不断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胁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1842年),把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北京条约》(1860年),把九龙半岛永久割让给英国。《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898年),把新界租给英国。强割、强租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共1092平方公里。新界占了差不多90%,从九龙半岛往北,一直到深圳河。新界这一块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