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问题与"文化学"建构的本土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背景下,受西学启示,部分中国学人致力于"文化学"的建构.20世纪以来对于本土文化问题的广泛关注,提供了"文化学"理论在中国的独特的社会需求,导致"文化学"在中国这样一个处于文明边缘、学术文化落后的国家获得特别的发展,与其在西方学术界的景况相比,甚至十分超前.这一学科在中国,发轫于20世纪初开始的中西文化冲突;1930年代的文化论战对它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作用,推动了理论层面的思考和争鸣;建构者关于"文化学"学理的阐述,与思想界的文化论争紧密联系,学科的建构实际上以论证各自的文化观为基本目的.这一学科建构过程,反映了中国学人通过"文化学"学科的建构来"准确"认识自身文化价值的期望,和把握文明认知和自我定位的理论工具的需要.总的来说,知识自觉("文化学"的学科自觉)是文化自觉(民族意识觉醒)的派生.  相似文献   

2.
<科技文化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构>一书在文化哲学视域下,思考和研究科技文化在建构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独特功能.全书体现了叙事主旨和时代主题的共映,在追问与反思中定位科技文化的价值,并以"科技文化的本土化"来架构其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传记是中国文化中最为悠久的一种文体,但它后来却沦落为一种缺乏生气的照例文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使其获得了新生,形成了中国"现代性"传记文学,产生了一批以建构现代理想人格和重塑国家民族精神为目的的作品.这一新的文体形式,在中国当代以及新时期都得到了发展,但其对"五四传统"亦有所背离.本文对中国"现代性"传记文学的形成过程做了梳理,并将其放在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同时对这一文体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行了整理,注意其在当下的发展景况.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建构文化自信愈发成为中国步入历史新阶段的紧迫任务。建构文化自信面临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相对滞后、文化价值诉求的相对混乱、中国主流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的相对失语等,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中国迈向文化强国的重要因素。我们需要站在时代发展前沿,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观,反思并超越传统意义上二元对立的文化观念,努力克服现代性困境,破解现代性发展之谜,积极寻找建构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前半叶,日本对台湾和中国东北地区发动文化管制,先后在两地建构出一南一北的殖民文化谱系。这些文化政策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和延续性,造成了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映像。当时的报纸、文学期刊、日记等第一手资料,以及近年的口述历史等,真实地呈现出殖民地台湾和中国东北之间的文化连接与互动。殖民当局通过语言政策、报纸等强制推行日语,并最终废止汉语。在其建构的"大东亚共荣圈"中,两地文字先后成为其殖民文化体系的"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沦为日本扩张殖民的文化工具。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近代以来报纸副刊的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报纸副刊产生一百余年来,密切依托于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的演进--伴随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以"文化传播"为其基本主题,在文化传播(文化批判、文化反省、文化继承、文化译介以及中华文化建构与创新)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国近代以来文化传播方面最为广泛、普及、强力的大众传媒之一.其文化传播的特征主要有:一、文化本位的传播思想.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解构,其中包括"文化自虐"和"文化自残"的特殊传播现象.三、对传统文化的保守与坚守,其中包括"文化自恋"和"文化自尽"的特殊传播现象.四、对西方文化表现出的"崇洋媚外"的传播心理倾向.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传播思想.六、对西方文化表现出的"拿来主义"的传播思想.七、文化传播中的"殖民话语"与"后殖民话语"思想.这七个方面交织为一,凸显为一个近代以来中国报纸副刊"文化传播"的谱系、坐标与模式.  相似文献   

7.
我国要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不仅要有硬实力的支撑,还必须依靠文化软实力的运作.建构中国文化软实力应遵循五条原则:坚持"以一领多"的原则,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以驾驭当今文化层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原则,从而确保中国文化软实力建构的独特内涵,重塑我国在全球背景中的文化身份;坚持文化创新原则,这样才能保持文化的生命力与活力,才能使文化具备辐射力与感染力;坚持会通整合的原则,不仅要与外会通,积极发展,博采众长,还要正视我国多民族、多习俗的现实,整合内部资源;坚持人本原则,这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建构的主体原则,即要以人为主体,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8.
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毋庸讳言,政治文化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标志。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视角,从建构文化现代化的紧迫性和长期性入手,探索文化现代化建构的历史和现实方位。  相似文献   

9.
"全球本土化"语境下的后现代、后殖民与新儒学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世界上大多数人被边缘化了,这种边缘化既体现在政治和经济上,同时也体现在社会和文化上.如果从文化的纬度来考察全球化现象,可以说这是后现代主义在文化上的一个直接后果.后现代主义在进入中国的文化土壤时必然与中国文化相碰撞进而发生形交.在"全球本土化"的语境下,可以建构四种形式的后现代性话语:(1)"全球本土化"的后现代话语;(2)具有解构特征的大众文化话语;(3)从中国视角重新建构的全球化话语;(4)作为全球本土化的后殖民话语--新儒学.儒学已经逐步成为中华文明和文化的一种带有主导性意义的话语力量,并在全球化时代的后现代语境下得到了重新建构.它是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据以与西方后现代理论进行平等对话的重要文化理论资源.因此,一方面应当从后现代和全球性的视角对传统的儒学进行改造、批判、扬弃并加以重构,使其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理论资源;另一方面,则应从全球化时代的新儒学的视角对西方的各种后现代理论进行质疑、批判和改造,从而使重构的后现代新儒学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多元话语共存之格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山东文化形象的三大建构模式及其现代传承与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文化的认同凭借地域文化形象这一媒介,文学想象和叙事是建构形象的重要方式.山东文化形象有庙堂与民间两种形态.民间山东文化形象有三大建构模式《水浒传》式的"好汉山东"模式,《金瓶梅》式的"世俗山东"模式,《聊斋志异》武的"灵异山东"模式.20世纪文学中的山东书写,正是循着这三大建构模式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