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海商法解释中的文义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煦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8-11
探寻文义解释的悠久历史和含义演变,以海事审判实践中的实例表明其仍然是法律解释的基本方法,并根据哲学解释学理论的观点,分析其在语言哲学上受到的批评和局限,提出完善文义解释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法律解释方法体系中,社会学解释是一种侧重于从预测社会效果的角度来阐释规范含义的方法。社会学解释在司法实践中的价值在于满足社会需要、限制自由裁量以及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社会学解释有着自身固有的局限,例如,难以准确预测社会效果,适用范围狭窄,牺牲个案正义以及危及法律规范含义的稳定性等。我们应对社会学解释的价值和局限有充分的认识,使之在司法实践中发挥最优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法律解释方法中的社会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律解释方法体系中,社会学解释是一种侧重于从预测社会效果的角度来阐释规范含义的方法。社会学解释在司法实践中的价值在于满足社会需要、限制自由裁量以及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社会学解释有着自身固有的局限,例如难以准确预测社会效果,适用范围狭窄,牺牲个案正义以及危及法律规范含义的稳定性等。我们应对社会学解释的价值和局限有充分的认识,使之在司法实践中发挥最优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彬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3):128-132,148
在语言哲学上时文义解释进行哲学辨思,文义解释是时法律语言的语用意义进行阐明,而非进行辞事相称的语义学解释。在立法上,法律概念是构成法律规范并进行价值承载的最小语言单位,肩负着法的安定性与一般正义的重任;在司法中,法律概念是文义解释的基本时象,但是,法律概念具有开放性、规范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在司法中心主义的立场上,时法律概念的文义解释应该坚持类型化的法律思维方式,这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导向的思维方式。因此,时文义解释进行反思性重构,必然主张一种综合性的文义解释,抛弃纯粹的平义解释。 相似文献
5.
朱政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1):46-51
关于法律解释的诸多争议,大部分应归咎于法律方法体系的混乱。因而,重构法律解释的关键在于为其在方法体系中寻找合理的定位。一方面,法律方法体系的建构必然暗含"裁判理念",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法律解释是服从立法者抑或主张创造;另一方面,解释方法置于法律推理的理论框架下,将其与背后的实质性依据(理由)紧密结合,最终转化为围绕相关证据的"论辩",不仅突显了其方法论意义,也理顺了与其他方法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法律解释应做"减法"的课业:放弃对法律适用的"正确性担保"、设定解释方法运用的限度、清理解释方法清单,并致力于开发"解释规则",增强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6.
吴传毅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35-38
法律解释既是对法律含义的解读,又是法律发展的重要方法。法律解释的目的和作用决定法律解释必须遵循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以及整体性原则。鉴于传统法律解释分类的狭隘和粗疏,法律解释应作规范解释、个案解释、学理解释和任意解释的分类。 相似文献
7.
饶龙飞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0-48
从普通含义和专业含义两个维度解读我国宪法文本中的政治权利概念,政治权利的内涵可被理解为"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而其外延则是不确定的,但至少包含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担任公职权和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等三项权利。并且从《宪法》第34条但书规范的解释角度,我们也无法得出我国宪法文本中的政治权利仅限于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朱新力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9(2):121-128
行政法律解释是行政主体以适用行政法为目的,对行政法律规范的含义进行探求和说明的活动。行政解释权的限度就是依法行政原则。在当前中国,依法行政的第一涵义就是无授权即无行政。行政解释的对象是行政法律规范。文法解释是一切行政解释的基础;体系解释是文法解释之后必须首先运用的解释;法意解释和目的解释是体系解释之后的解释选择方法。必须综合利用各种解释方法以获得合理的解释结果,从而贯彻合法性及正义信念。 相似文献
9.
花永红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2):35-39,61
法律的生命在于理解、解释和应用,法律的本身具有的开放性、概括性与案件的丰富个性产生的冲突,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之间出现的矛盾等都需要运用法律解释来协调。正当性又是现代法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法律解释的正当性尤其重要。法律解释的正当性问题应当从形式和实质两个方面来考察。法律解释的形式正当性包含有权解释的主体和解释的程序两个方面,法律解释的实质正当性则是指法律经解释后所得到的解释内容的正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WTO协定的法律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WTO协定法律解释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行使WTO协定法律解释权的主体、法律解释的立足点和标准等问题。指出部长级会议和总理事会的专有解释属立法解释,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解释属法律适用的解释;在解释时应以文意解释为立足点,遵循合理预期、有效性、不溯及既往原则,开展WTO协定法律解释。 相似文献
11.
张玉霞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2):108-112
许衡是元初朱熹理学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其著作《大学直解》和《中庸直解》运用了大量的口语来注释儒家的经典著作《大学》和《中庸》,提供了口语训诂的新视野,不仅使经典通俗易懂,也为研究近代汉语口语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实例。 相似文献
12.
我国法律解释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私家解释”到“官方解释”的过程,目前依法由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分享法律解释权。然而,此种法律解释权配置现状却存在法律依据欠缺合宪性与合法性、立法与司法解释倒置以及实践中司法解释混乱等一系列问题。据此,文章在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后,提出应制定统一的法律解释法、明确赋予法院法律解释权及实现个案解释与统一解释并存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法律条文的抽象性、原则性,必然要求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对其具体含义进行解释.我国目前关注较多的是法律的解释方法问题,而很少关注法律解释的启动问题.法律文件解释的启动权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性权利,赋予公民此项权利有利于扩大公民民主参与性,有利于为公民权利提供另一种新的救济手段,也有利于法律的进一步完善.但现行法律中缺乏对公民该权利的具体规定,应在《立法法》及相关法律中明确赋予公民法律文件解释的启动权,并建立健全公民启动法律文件解释的程序规则. 相似文献
14.
本体论意义上的法律解释理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焦宝乾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48-153
随着20世纪哲学解释学等思想的渗透和影响,传统的方法论意义上的法律解释理论逐渐被本体论意义上的法律解释理论所超越,从而在"解释学转向"的基础上实现"本体回归","解释"遂上升为法概念论的本体。我们需要从知识论上对本体论意义上的法律解释理论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5.
郑厚勇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4):52-55
根据刑法第 9章渎职罪各条文规定 ,渎职罪主体 ,除个别犯罪外 ,都是特殊主体 ,即具有特定身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是渎职罪的主体 ,不能构成渎职罪。司法解释和立法解释扩大了渎职罪主体的范围。这违背了刑法关于渎职罪主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16.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目前实行二元一级司法解释体制,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对法院审判工作中和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规的问题具有解释权。本文从司法资源、司法效益及公正、法制统一及检察机关职能等角度出发,认为应取消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权,并提出建立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一元二级司法解释体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刑法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凌剑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23(1):69-71,83
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的最核心的争论在于运用的位阶上。而在逻辑上的争论又不断上升到对罪刑法定原则理解的争论。刑法价值理念的争论。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存在着张力,二者之间的争论似乎永远存在。学者力求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点.但又因为社会的变化而显得难以把握。法律一方面要在公众的可预测范围内显现出一种刚性的法律结构,另一方面又要在正义与公平的价值观下富于柔性的人性关怀。然而,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的争论在刚性与柔性中相互掺杂.但二者的争论目的都是为了得以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8.
试析中国法律解释体制下的司法解释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晴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16-121
作为中国法律解释体制下的一种重要制度,尽管司法解释得到逐渐改革和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弊端,需要加强立法,理顺司法解释与立法解释的关系.司法改革的方向不应以判例法取代司法解释,而是要建立司法解释与判例解释相结合的解释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