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英国唯美主义后期,王尔德承接佩特,把"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观,移植到生活的领域中来。从强调艺术的自律——"为艺术而艺术"——转到强调人生的自律:一种以审美为主导原则的人生观。这种审美救赎思想在王尔德那里主要表现在:人生的形式化、审美的伦理观、"沉思自省"的人生艺术化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独幕诗剧《莎乐美》通常被认为是爱尔兰作家王尔德唯美理论的完美体现.然而,通过解析此剧可见王尔德所坚持的艺术观逐渐从唯美主义转向对现实主义的思考,唯美主义的面纱下实则深深地隐含着王尔德对19世纪末英国殖民统治的无情揭露与批判.在剧中王尔德把虚幻世界中的唯美和19世纪末的英国现实恰到好处地结合在戏剧表演中,从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及诗剧的意象入手,反映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文艺观;同时更好地影射了英国与爱尔兰之间自我与他者的主奴关系、王尔德“去殖民化”心理及维多利亚女王强权政治等一系列现实,具有很强的现实社会批评性.  相似文献   

3.
唯美主义是欧洲19世纪中后叶一个重要的文艺流派,其领袖王尔德不但在艺术观上主张唯美主义,其创作中也践行了唯美主义。文章从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色彩美”入手,主要对以语料库工具检索到的颜色词、光度词等进行分析,从颜色词的类别、颜色的层次感和颜色的隐喻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其在艺术上的“唯美”追求。  相似文献   

4.
《自私的巨人》是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童话作品。本文从《自私的巨人》中的挣话原型和宗教原型入手,解析宗教、唯美主义对作家的艺术观乃至人生观所产生的影响,得出童话这种体裁是作家表达自己最恰当的载体,是作家“艺术生命与宗教生命的一致”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道连·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唯一一篇长篇小说,也是一部集中体现了其人生观的作品。通过对这部小说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窥探到王尔德主张戴上各种面具伪装自己、在艺术和生活中追求唯美以及认同同性恋的复杂人生观。王尔德的人生观折射到其作品中就成为王尔德式的艺术观,也因此形成了其特有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英国19世纪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的文艺思想与其作品内容具有矛盾性。本文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为例,分析这种矛盾性在艺术与现实、艺术与道德关系上的体现及其产生的原因。深入探究王尔德在这两方面的矛盾性及其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王尔德文学创作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尔德的童话在意象的运用和喻体的选取上与众不同。以王尔德的九篇童话为案例,采用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分析王尔德童话中所使用的比喻修辞和喻体的选择,探讨王尔德童话中比喻修辞的作用和特点,最终发现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文学理论存在着诸多矛盾之处,其童话创作并未全然契合他所主张的“为艺术而艺术”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8.
王尔德的喜剧不以情节取胜,而以语言见长。在喜剧人物对话中,王尔德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添人物对话的情趣,突出喜剧人物的幽默、机智,从而引发观众会心的笑意。妙用多种修辞手法既是王尔德喜剧语言最显著的艺术特征之一,也是王尔德喜剧具有恒久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不过,多种修辞手法在喜剧中的广泛运用,要求观众具有相应的欣赏能力和水平,这使王尔德的喜剧失去了雅俗同欢、智愚共赏的全民娱乐性。  相似文献   

9.
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唯美主义是“为艺术而艺术”思潮的主流。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美是至高无上的,具有绝对的价值,艺术本身就是目的。因此,在王尔德看来,艺术是一种“撒慌”的技巧。是生活摹仿艺术,而不是艺术摹仿生活。  相似文献   

10.
在王尔德的童话故事中存在着大量对死亡的描述。将童话中的死亡与王尔德的“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东西”、“生活模仿艺术”以及“艺术应当远离生活”三个主要唯美主义艺术观点相结合,可以看出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是其唯美主义思想在创作中的实践。美而不真实的死亡反映了艺术的独立性;理想的死亡突出了艺术的创造性和对生活的指导性;而艺术乌托邦反映的则是王尔德试图在艺术作品中建立一个脱离现实的艺术世界,在那里艺术家的自我得到强化和重建。  相似文献   

11.
英国19世纪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的文艺思想与其作品内容具有矛盾性,这种矛盾性表现在艺术与现实、艺术与生活及艺术与道德等诸多关系上。其形成原因虽然复杂,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还在于他那充满矛盾的文艺思想,最终则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矛盾。深入探究王尔德文艺思想与其作品内容的矛盾及其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王尔德文学创作的价值,更科学地构筑我们的文艺观。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和王尔德都曾强调艺术形式,追求愉悦作用,推崇艺术本身而反对表现道德。但他们对美的表现和本质认识不同。王尔德追求美而不真,属于美的偏执。闻一多则把真作为美的前提,崇奉美即是真和真即是美。王尔德颠倒艺术和生活的主从关系,闻一多却对其进行科学的辩证分析。王尔德的创作是唯美与颓废融合,闻一多却只唯美但不颓废。王尔德在个人表现方面极不严肃,闻一多却特别拘谨。我们将闻一多和王尔德进行比较,最重要者是要将辨别假丑恶和真善美作为评价坐标,以之增强我们核心价值观及其判断力乃至道德责任感。  相似文献   

13.
王尔德在中国大致经历了两次高潮。但在引起国人重视的第一次高潮期,受时代和“为人生而艺术”的主流文艺思潮等因素的钳制,王尔德在中国出现了译介为主、研究不足的现象。而新时期以降的中国王尔德研究第二次高潮,无论是翻译和评论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宏观研究使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的思想、文艺观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得到全面的、准确的把握;文化批评和比较文学方法的运用又拉近了王尔德研究的中西差距并展现了当代研究的异彩。  相似文献   

14.
论王尔德的现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尔德是英国文学史上的怪才之一。他是英国传统文学向现代派文学过渡时期的转折性人物。虽然,他算不上是地地道道的现代派作家,但是作为“唯美主义”艺术的代表,他的思想和创作已初露现代意识的端倪。本文旨在剖析其美学思想及创作中的现代意识,以期从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和评价王尔德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笔者认为,王尔德的反传统精神唤起了20世纪的反传统意识。他强调艺术的新、奇、美,在形式上打破陈规旧俗,另辟蹊径,这为现代派文学开辟了道路。在创作中王尔德精辟剖析了现代人的内心世界,把艺术表现范围从外部物质世界扩展到内部精神世界,这为现代派文学打开了另一种视野。由于王尔德独具慧眼,看到了那个时代艺术家所未曾意识到的艺术前景,因此,他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最具现代意识的作家。  相似文献   

15.
唯美主义是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虚浮的社会现实的一种反驳,它与哲学、美学上的艺术非功利、艺术自主论有着联系,但它对艺术的超现实性的强调无疑应该归功于王尔德.而在他的实践中,在对"美"的享乐中,王尔德的艺术理想却最终还是堕落于消费主义的滚滚红尘中.正如詹姆斯所说,唯美主义者表面上的艺术追求以及华丽的风格最终成为一种世俗和高度抽象的符号代表,是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或"语词的商品".在宣扬唯美中遭遇消费的艺术家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其尴尬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在王尔德研究中,人们至今尚未注意到王尔德对莎士比亚的浓厚兴趣。王尔德不仅对莎士比亚的创作谙熟于心,经常引用莎士比亚的剧作,谈论莎剧中的人物,而且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过深入研究,得出了新颖独到的见解。王尔德对莎士比亚的兴趣与研究,隐含着王尔德的文学旨趣、美学追求乃至内心隐秘,为解读王尔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唯美主义与同性恋视野中的王尔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对奥斯卡.王尔德的研究集中在他的唯美主义观和戏剧方面,而对其蕴涵的同性恋倾向和寓意往往是批评性地一笔带过。在王尔德的《W.H.先生的肖像》和《道连.格雷的画像》中,可以看出:前者是王尔德对同性恋历史的追溯和对莎翁十四行诗中隐含同性恋内涵的证实;后者表征了王尔德对同性恋的困惑和探索以及在同性恋视野中王尔德的人生底蕴和美学观。  相似文献   

18.
选择性亲和力?————王尔德读庄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英国汉学家瞿理思1889年发表了他翻译的《庄子》,而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很快在1890年就发表了长篇书评,把庄子的道家思想阐释为反对一切政府管理、争取个人自由的哲学。这正是王尔德自己所理解的费边社会主义,即认为艺术应该是超越政治和伦理的唯美主义思想;这是一种近于无政府主义的思想,主张一切任其自然。王尔德这一思想与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有一种不期而至的契合。虽然王尔德不懂中文,对道家思想也没有研究,但凭着艺术家和思想家的敏感,他对庄子的评论不无深刻之处。由于现代王尔德研究往往不关注这篇书评,而王尔德选本也通常不收录这篇书评,因此,在审视西方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的关系时探讨王尔德对《庄子》译本的评论,自有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灿烂的童话艺术之林里,英国十九世纪后期著名的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童话享有盛誉。虽然他一生只写了九篇童话,但是人们普遍认为,王尔德童话想象之丰富,构思之巧妙,语言之精致瑰丽,都堪称艺术杰作,而且华美的辞藻中包含着哲理,人们是可以把它当作诗来读的。这些童话“表现得精妙绝伦,丰富的想象给每篇故事都装饰了珠玉,作者有驾驭文字的能力,每一句话都是经过熟思以后写出来的,但同时却有着自发的动人力量。”(英格列比)所以  相似文献   

20.
王尔德在其文论集《意图》中,将批评视为一种纯主观的、以所批评的艺术作品为起点的、甚至要求摆脱"寄主"艺术或文学作品本身影响的新的创作,即创作型批评。其理论渊源来自阿诺德的文化批评和以佩特为代表的唯美主义的艺术自主(自足)性主张。在后现代语境中探索王尔德的创作型批评,重拾文学批评正在失去的美感与魅力,比仅仅证实它的预见性与当代相关性更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