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4年1月至3月,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促使孙中山对民族主义予以新的诠释,诸如把反帝思想加入民族主义、主张民族自决,反对世界主义等。但其中也有一些认识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民族主义的未来”是一个大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不过,对于世界上许多事物来说,要紧的并不是一下子就把它说清楚,而是要尝试着去说。说了,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引来更多的思考与讨论。而思考与讨论的深入,就可能渐渐暴露出事物的庐山真面目。   对“民族主义的未来”的探究,正是这样。前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世界范围内诸多国家间或国家内部民族问题的悬而未决,以及一些地区民族冲突的扩大化趋势,都使人们对当下的这个世界产生了不少疑问。然而,问题还没有全面透彻研究下去,就有人已经在那里得出结论了:民族…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独立评论》周刊试图将民众民族主义运动匡正在理性与自省的范畴内,对激进的爱国运动方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不断升级,《独立评论》周刊在抗日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日态度逐步由对日交涉转向对日抵抗。本文试分析该刊对抗日民族主义的理解,进而考察三十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心中民族主义的存在状态及其转变。  相似文献   

4.
《浙江潮》与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由于中国救亡图强的现实需要,各种政治文化思潮风起云涌,其中民族主义思潮十分突出,浙江留日学生创办的《浙江湖》杂志促进了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他们详细论述民族主义思想、积极重塑国民重铸国魂、大力提倡尚武精神,为民主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百年前严复所译《社会通诠》一书引起的风波开始,就严复关于民族主义与现代化的论述进行剖析。全文从"问题的缘由"说起,下分翻译问题、思维模式、排外与文明、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等四个部分进行论述,并得出结论:严复是批判封闭式的传统民族主义,赞同开放式的近代民族主义,认为中国民族要挽救危亡,走向富强,光讲民族主义还不行,最根本的是要走出中世纪,实现现代化,融入以近代文明为主导的世界潮流之中。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以后.胡适等《独立评论》派自由主义文人群.在凸现的个人主义与 民族主义两难困境中,改变以往片面强调个人主义价值理念、淡化帝国主义侵略、将民族主义统一 服从于个人主义的作法,将关注焦点从个人主义转向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提出了自以为从国家 民族根本利益出发的理性的对日观:其一、支持国民党政府保守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其二、反 对青年学生非理性的爱国激情;其三、寄希望于国际公法.反对排外民族主义;其四、主张妥协自强 韬光养晦.以实现现代化.作为抗日救亡的前提。这种对日观.概言之.是“理性民族主义”;详析之, 可分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两种类型;典型的理想型自由主义者胡适对日观的“理性”,是个人主 义、文化激进主义的“价值理性”,民族主义是其形式。以蒋廷黻为代表的大多数自由主义者对日观 的“理性”。是出于国家富强的外在功利考虑的“工具理性”。自由个人主义的价值关怀已被搁置乃 至放弃。他们公开主张“新专制独裁主义”。这说明自由主义在近现代中国的无根性特征和中国自 由主义者必然分化、边缘化及政治保守化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围绕着埃里·凯杜里的《民族主义》来探讨民族主义,并落脚到中亚国家的民族认同及其所反映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民族主义”这一外来思想对中亚现在及以后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散文诗《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文化文本”的最具特色和独创性的代表。它是一位中国作家作为“现代灵魂的受难者”的独白 ,现代性是其标志和显著特征。本文试图透过《野草》中诸多奇异而深邃、朦胧而引人深思、绮丽而发人深省的寓意性、理念性的意象和种种凄艳、奇诡、新鲜、形象、独创的象征 ,来分析一下鲁迅这位伟大的先觉者在《野草》中所透露的“家园”情结———对故园的思恋、对精神家园的执着和对传统的回归。首先是《野草》中的“故园情结”。应该说鲁迅对故乡的感情是复杂的 ,爱憎交织 ,很难一言以蔽之。在现实层面上…  相似文献   

9.
1930年,一部名为《不怕死》的美国影片在上海租界放映;未久,就因内容辱华而遭到抵制,民族主义情绪激荡起的斥责之声纷纷指向影院及影片。商人在民族主义大潮中处境尴尬,但举动并非消极。他们左窥右探,一面极力规避着民族主义运动带来的风险,一面又巧妙的因势利导,回应着民族主义运动的冲击。大潮之下,政府亦积极介入,它意欲引导民族主义运动,当然有其目的与指向,但以利用一言而概之或失同情。在时代激荡的大环境下,政府的理性与因民族主义而起的激情相互交融,故其行动亦在如此混沌、复杂的情感中展开。与此同时,那些疏离民族主义运动大潮、只想在影院开怀大笑一场的民众,多被指斥为麻木不仁。舆论对民众的指责,一方面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多歧性,一方面也表征着民族主义运动的压迫性。  相似文献   

10.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资本论>研究方法的实质.从抽象范畴到具体范畴的逻辑叙述顺序,可以使人们由表及里,又由里及表地弄清复杂经济形态的结构,全面地认识经济形态中各个层面的经济关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最科学的叙述方法.马克思的<资本论>与黑格尔的<逻辑学>在方法上有着某种明显的内在联系,有着一种批判的继承关系.马克思的<资本论>叙述方法与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尽管美国人避而不谈自己的民族主义,但美国的民族主义是客观存在的,其表现形式是以美国“国家利益”和“美国精神”为核心的国家民族主义。美国的国家民族主义在其形成早期具有积极意义,但从本质上讲,美国国家民族主义的非理性因素在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种族、宗教、文化多元化和民主外延的扩大,“天定命运观”过渡到“普适价值观”,已与霸权主义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2.
安德森名著《想象的共同体》中视“民族”为近代印刷品和方言兴起的产物,该书中译者吴叡人加以错误的引申,杜撰所谓“台湾民族”,妄图割断台湾与祖国大陆固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连接。林书扬则从唯物史观出发,强调物质生产在民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这与中华民族发展历程若合符节。林书扬还具体表述了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途径和方法,指出只有民族自主自力的现代化才能真正推进社会进步,符合全体中华同胞利益。而民族自卫权的确立、全体人民生存权的保障、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等强有力事实,无不证明了祖国大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两岸统一乃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主义的要旨可以概括为建立民族国家并进而维护民族国家.民族主义曾奠定了西方近代世俗国家的台法性基础,也打下了近代国际政治格局的基础,鼓舞了亚非地区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而在今天.民族主义已经成为麻烦制造者的代名词,具有狭隘性和自私性,民族主义同时具有极强的排外性和破坏性.民族主义理论的先天缺陷、激进民族主义者不懂得不同时代民族主义的主题应该有所不同均是民族主义两面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蒋廷黻的民族主义思想强调知行合一,将救亡图存的思想与刚健有为的实践结合起来,理性评价近代以来的民族主义思潮,积极探索实现国家统一的方式和富强国家的途径,既有前瞻性和独特性,又有一定局限性和不足.  相似文献   

15.
《东岳论丛》2017,(5):185-192
《金瓶梅》对晚明道教科仪、法事、经韵、宫观的细致描画,近乎"道教百科全书",而《金瓶梅》将人的欲望和宗教宿命论紧紧地栓在一起,为读者精心排演了一出平凡而动人的宗教剧。在小说呈现的陈腐的社会现实中,作者以人性作为一个切口,在充分肯定人欲、人性的基础上,又对人欲泛滥、人性之恶进行了反思与批判。《金瓶梅》空幻式的草草收尾也正体现了作者"反叛"后内心无比痛苦、孤独、彷徨和空幻的复杂心绪,从作者肯定人欲又对人的私欲泛滥进行批评的主题矛盾中,看得出作品希望人们能够在顺应天理、尊重世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更好地完善人性的意愿,这种人生态度也有着对道教思想的最深刻体悟。  相似文献   

16.
吴赋光 《江汉论坛》2004,(6):124-127
民族主义是一个近代西方的概念,它产生在法国大革命之际。它既有凝聚社会成员为民族国家实现独立和主权完整提供精神动力的作用,也有侵略扩张,压迫其它民族的破坏性作用。只有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才能发挥出其正面作用而克服其负面作用。而爱国主义也只有在同民族主义的结合中才会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相似文献   

17.
冯利华 《天府新论》2006,(Z1):216-217
《论荣》是东汉中后期的著名思想家王符的发愤之作--《潜夫论》中的第四篇.它反映了王符的荣辱观.《论荣》一文,文约义丰,言简意赅.无论是在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上,还是在语言运用上,它都有较为鲜明的特色.它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就研究民族主义对国际政治影响的必要性以及民族主义概念进行了说明 ,并在对民族主义与国际格局演变的历史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 ,分析了民族主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民族主义通过瓦解帝国霸权影响国际格局的变迁 ;民族主义通过否定其他意识形态影响国际格局的转型 ;民族主义通过对国家的建构与解构改变国际格局。  相似文献   

19.
《左传》的叙事成就古今学者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本文从叙事学理论出发,选取情节、视角、人物等角度,探讨《左传》的战争叙事策略,探讨叙事策略所蕴含的道德评判倾向。  相似文献   

20.
应星 《中国学术》2003,4(1):313-321
台湾的“统独问题”是台湾社会自1980年代以来争论最激烈、影响最广泛的问题。它不仅深刻左右着台湾的政治生态,而且也在整个台湾社会形成了一条明显的断裂线——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方兴未艾的社会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