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是中国新文学走向自觉而独立的时期.在“五四”文学传统中,文学成为超越一切价值形态的存在。因而解决文学的归属问题和发展方向及描写内容成为这一传统的基本内核。而且某种重理论设计,重译介而轻创作,重写实主义等传统不仅制约了当时的创作,而且影响着日后中国文学的发展,表现出极强功利性,而忽视审美功能。在这种氛围中,鲁迅传统的独特价值和其最终断裂,为中国文学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尽管这一传统本身与五四文学传统又并非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文学有鲁迅的影子,这影子就是鲁迅的文学传统,鲁迅的思想,鲁迅的人格,鲁迅的精神。鲁迅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一面旗帜。他关注着农民和知识分子,新时期许多卓有成就的作家也都关心中国的农民和知识分子;鲁迅是面向世界的,他“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奉行拿来主义,新时期文学也是面向世界的,“拿来主义”在新时期文学中闪闪发光。面对鲁迅,新时期文学缺少的是自觉的启蒙精神、独立的人格精神和现实的批判精神。新时期文学应该把鲁迅的这三种精神作为自己的导向、标尺和座右铭,不断实现自我新发展和新超越  相似文献   

3.
鲁迅创作与“五四”文学理论的错位主要体现在形式、内容和时间三个方面。形式上,白话文运动的推广带来了文学工具性的重蹈,而鲁迅的小说创作在实现通顺明白的目标之外,还以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探索文学的本体性发展;在内容上,新文学的建设是以反叛传统为起点的,但在鲁迅小说中,传统文化以其巨大的吸附性赋予了人物斩不断的民族劣根性,从而造成了中西方文化的话语断层;在时间上,鲁迅虽被誉为“新文学主将”,但他在文学理论的初创期并不十分活跃,其文学创作滞后于文学理论的提出。  相似文献   

4.
出于政权合法性的述求,明初统治者高调倡导“元正统论”,明初文人诗歌中的“元朝情结”与统治者的“元正统论”有密切关联,而明初各族属群体对“元朝情结”的表达,情形各异,特征复杂:明初上层精英对元朝的眷慕和上层贵族对元朝的猎奇情绪;元遗民群体对元朝的哀悼与伤怀情绪,这其中色目、蒙古族群及汉族文人各因明初的统治政策而表现出不同情形的感怀情绪;而明代普通士人的“元朝情结”甚至在明代中叶还隐隐若现。迟迟不能退去的“元朝情结”致使明代文学的真正更张迟至明嘉靖时期。一定程度而言,明初上层统治者及上层精英的“元朝情结”对明代文学的分期有着较为内在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反传统姿态的活跃于“五四”文坛的作家 ,其创作的文化心理定势仍基于传统 ,这是鲁迅创作的“乡土情结”的内在根据 ,其独特的批判性也源于此。  相似文献   

6.
1918年春,鲁迅与钱玄同在北京绍兴会馆那场关于“铁屋子”的世纪性对话,催生了现代中国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催生了现代小说人物画廊中“狂人”家族的第一个典型。“狂人”形象的大量出现,是五四文学的一个独特景观,与现代中国的历史转型和人格现代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狂人”作为那个时代特殊的群体,不仅有很高的文学审美价值,也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20世纪初是一个需要“狂人”而又产生“狂人”的时代。诚如黎锦明在(大街的角落·序》中所说:“甘世纪是精神病倾向最明显的时代”。病理学告诉我们,一般精神病…  相似文献   

7.
寻根文学与“五四”是两个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的文学启蒙运动。五四启蒙思想由于对传统性的全盘否定成了“无根状”思想。寻根文学表现出了更多的对传统的认同、欣赏甚至迷恋,而完全丧失了主体性和批判精神。这样,寻根文学追求的“国民性重建”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期,在“充分世界化”的过程中,“英美派”知识分子借助西方文明置换中国旧有文化的时候,鲁迅却对西方文明提出质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别于“英美派”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在文化、文学领域内,“英美派”知识分子强调充分欧美化,而鲁迅则根据中国人与西方人生存境遇的不同强调充分中国化,具体体现在文学领域内就是“英美派”重输入,鲁迅重输出。  相似文献   

9.
建安文学和五四文学都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异数,两个时代文学发展的背景大体相同,作家的创新意识以及因此而出现的文体变革也有某些相似,但作家队伍构成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形成的自由主义倾向也有很大差异,建安文学倾向于个人主义,带有浪漫主义性质,五四文学则是爱国主义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学初潮中的象征主义并不仅仅是西方象征主义舶进后的翻版,“宽泛的象征主义”的近代文学传统,外来各路象征主义的多向度逼入,“五四”时代突出的批判要求和表现要求,是象征主义在中国文坛初步兴起的历史的、世界的和时代的三重依据,也是决定中国现代象征主义文学特性的三方面基本因素。新诗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弊端,特别是直白化、散文化,又构成了象征主义诗学建设的现实要求。对穆木天、王独清的“纯诗”理论价值的忽略是现代文学研究界历史的失误,应将其放在与闻一多、徐志摩的新诗格律论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进行价值审定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从"五四"开始投身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他在五四时期向旧道德旧文化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伟大的革命斗争会造就伟大人物.但是,伟大人物的成长都有着自已的具体特点.五四时期是鲁迅思想变动的关键时刻,那么,鲁迅的特点又表现在那里呢?他在五四前夕的苦闷,在五四高潮中的奋起,在五四低潮期的一面战斗、一面彷徨又意味着什么呢?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称鲁迅是五四时代所崛起的无产阶级文化新军"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对这样的评价又如何实事求是领会和理解呢?这都是研究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时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茅盾“五四”文学理论与“五四”文学的关系,是一个颇有现实深长意味的话题.“五四”新文学运动能够健康运作,向前发展,就与茅盾的“五四”文学理论建树作成相关。1.茅盾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发展到关键时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倡导建设新文学的理论体系.2,茅盾提出了当时最切实可行的“为人生”的”进化的文学”观。3.茅盾在如何创建新文学这一重要问题上.持有当时最先进的态度与方法。4.茅盾是“五四”新文学创作的最早扶植者和宣传者之一,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拓荒者。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文学与左翼文学存在着深刻的联系。"五四"文学发轫之初,就夹杂着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受"五四"文学的影响,左翼文学也常常带有鲜明的"五四"启蒙意识。但"五四"文学与左翼文学本质的差异,使得两者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冲突。这种碰撞冲突的关系在蒋光慈、柔石、丁玲等作品中有很好的表现。从"五四"文学和左翼文学的融合矛盾的复杂关系可以看出延安文学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复杂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鲁迅、苏童与世界文学中的“重述神话”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鲁迅、苏童的"重述神话"文学创作置于世界文学的背景下,才能显示其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实践意义.在西方,"重述神话"是一种自觉而成熟的文学传统.而在中国,"重述神话"不能成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传统.鲁迅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补天》、《奔月》、《理水》,苏童创作了长篇小说《碧奴》,承递了西方文学中源远流长的"重述神话"的优秀传统,填补了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创作领域的空白,开辟了中国新文学创作一个崭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载体。松柏是百木之王,和我国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松柏的自然属性与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许多呼应与契合之处。该文主要从高洁的人格和品性的象征、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代言者、守志不阿节操的寄托及生命常青与淡泊清高的追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具体分析了传统文化中的“松柏情结”。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林凌长期以来,对于五四文学的评论和研究,都强调其广泛向西方学习、与传统决裂的一面,即充分阐述五四文学现代性的特质,这个研究思路和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和关键。但是,任何外来文学思想、审美意识和文体风格的影响,都不...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不厌其烦地在各种历史情境中重申他所理解的五四,其核心内涵是他所论述过的文学者的态度,主要针对的是作家本身,要求他们做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和守护人。他将自己的文学思想和五四精神做了互解,使五四成为自己文学思想的支撑点。这种重复性极高的五四言说体现了沈从文深层的心理情结,即过去情结、乌托邦情结和复魅情结。沈从文的五四情结,集中表征了沈从文的文学思想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一些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完全否定中国的文化传统,把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统统看成是“封建文化体系”,要彻底打碎。与此同时,又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叫嚷什么“要横的移植,不要纵的继承。”还有人认为鲁迅是反对传统文化的,是在打碎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产生的。鲁迅究竟怎样对待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华裔文学是中美文化碰撞和杂交的产物,呈现出鲜明的特色。美国华裔从客居到定居,再到漂泊流散,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美国华裔具有复杂而矛盾的族裔体验。以伍慧明的《骨》和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为例,揭示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恋"骨"情结,"骨"不仅揭开了华人移民的身份之谜,而且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阐释郭沫若“五四”时期文化、文学观念、文化思想史研究、文学创作实践的一些特点,说明他在当时对于融化传统文化、文学有价值成份问题已有自觉的理性思考。这种思考与复古派、东方文化派固守传统文化封建主义旧质的保守主义态度绝然不同,而对早期《新青年》派不无偏激的建设新文化观则是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