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经济学中有几个问题尚有争论;是否存在着"1945年以前的发展经济学"?凯恩斯理论在第一阶段的发展经济学中占什么地位?如何理解"新古典主义的复兴"?发展经济学是否已陷于贫困、停滞甚至走上衰亡?我将在本文中对这几个问题逐一阐述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1945年铁托写道:“我们要使南斯拉夫成为一个民主、独立的国家”。在存在着超级大国的这个世界里,一个受尽战争创伤的共产主义国家能实现这个目标吗?  相似文献   

3.
堵车风波     
对不起 《社区》2005,(15):56-57
“出大事啦!你赶快下来吧!”我刚吃完晚饭,9点多,邻居来电话了,男中音中透着兴奋、激动,甚至喜悦、幸灾乐祸。“出什么事了?”我问。我不喜欢那种大惊小怪、唯恐天下不乱的心理。“闹革命啦!堵车啦!”“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你下来就知道了。快点,哥几个都在等你呢!”我住的理想家园有几个搬来以前就认识的老朋友。大家住在一起,聊天、吃饭,真的很开心。虽然住不同的楼,但地库都通着,刮风下雨走地库特方便,就跟一家人一样,过着吃穿不愁的“共产主义”生活。放着好日子不过,闹什么革命?那天正好赶上我为两个法国朋友饯行。他们都是记者,一…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看了贵刊1995年第6期登载的“有关国家赔偿法的几个问题”后,特向你们咨询一件事: 根据“在刑事诉讼中,错误拘留、错误逮捕、无罪错判的属于刑事赔偿之列”之规定,那么我的一位亲戚,于1970年“一打三反”中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并被逮捕、判刑,在监狱中度过了8年多,1982年彻底平反。这段期间的损失怎么办?是否在赔偿范围之内? 偏关县 张礼  相似文献   

5.
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利益学说是否适合说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情况?这在发展经济学中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少来自发达国家的发展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而一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济学家则对此持否定的看法。这些否定论者认为:比较利益学说(包括古典学派的比较成本说和现代学派的比较价格说或要素禀赋说)基本上是  相似文献   

6.
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于 2 0世纪 50年代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这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 ,它不仅需要研究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 ,以便从中找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一般条件 ;还要研究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问题以期发现阻碍经济发展的根源 ;更要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战略与计划 ,以便尽快摆脱发展中国家的贫穷与落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面临着许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这为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 ,在 2 0世纪 80年代 ,发展经济学被介绍到国内就受到广泛关注 ,许…  相似文献   

7.
社区居民家庭是否已消灭“零就业”?对下岗职工的各种政策是否落实妥当?这类社区党务工作,以前主要由社区党组织和上级党委评价和监督,实际存在“自己监督自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发展经济学失败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经济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没有取得成功 ,反而失败了 ,其原因应当从发展经济学产生的背景、研究者的研究动机和所使用的分析工具上去寻找。从发达国家的利益出发 ,用根据发达国家的经济条件和经验得出来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这就是发展经济学失败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9.
发展经济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经济发展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逐渐形成的.但经济发展问题的存在却是由来已久.从比较广泛的意义上说,经济发展问题也就是增进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物质福利问题.在此意义上,现代的一些学者常常从亚当·斯密的著作中去追溯经济发展理论的源头.如果把发展经济学作为一个特定的范畴来看,经济发展问题就是特指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物质福利增进问题.在此意义上经济发展理论的渊源又该如何追溯呢? 如果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中有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物质福利的经济思想视为现代发展经济学的一种早期形式的话,这也许是很有意义的.倒不是为了通过比附来得到  相似文献   

10.
后起国家的经济是否能跳跃发展?如何实现跳跃发展?这是为世界后起各国瞩目的大问题,对我国尤关重要。被西方发展经济学列为研究经济发展必读书目的列宁名著《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精辟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提出了著名的经济跳跃发展规律。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往往认为这一规律只适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我认为,列宁关于经济跳跃发展规律的三个要点,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一) 列宁在总结第二次产业革命中后起资本主义国家跳跃式发展现象时,揭示了经济跳跃发展规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个企业、各个工业部门和各个国家的发展必然是不平衡的、跃进的。”“而且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也只能这样。”虽然,列宁所论述的经济跳跃  相似文献   

11.
编辑老师: 再过几个月我将要大专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这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关头。面临着工作的第一次选择,我和我的同学考虑得最多的是“保何寻找一份完美的工作”。对此,我们时有美好的企盼和憧憬,这些期望不外乎单位的层次高一些,同事的素质好一些,资薪优厚些,对个人的发展有利些……也就是说,想找一份“完美的工作”。但是,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这种“完美的工作”?我能否找到这种“完美的工作”?对此,我心中有时感到空荡荡的,真希望得到您的指点。此致敬礼王敏 2001年1月  相似文献   

12.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这是联合国为6月5日“世界环境日”确定的主题。在全人类共同关注着这一重大问题的时候,上海人是怎样想、怎么做的呢?记者通过采访,摘取了这样几个片断。 渴望花草树木阳光 “我站起来了,又重新看到了花草、树木和阳光。”81岁的郭秀珍老人昨天对记者高兴地说。一年多前,她家从十六铺地区迁入了中原居住小区。在此前的整整10年,她一直抱病卧床,虽住在2层楼,却从不愿走出家门一步。与她同龄的老伴王忠元解释说,以前住的地方,楼下弄内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末产生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较好地解决了技术进步内生化的难题。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涉及了制度、结构、环境、文化等内容广泛的属于传统发展经济学的问题,给发展中国家重要启示,这就提出了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划分是否必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先秦典籍和铜器铭文中,有不少“石”、“钧”、“锾”、“?”之类的重量单位名称的记载,说明我国早在春秋战国以前应该有权衡器械的存在,但在解放后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资料中,却没有找到春秋战国以前的权衡实物,旧金石学著作中也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著录。究竞当时的权衡器械是什么样子?这是我国度量衡史研究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我  相似文献   

15.
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存在着几个有歧议的问题:一、“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个命题还是个问题;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什么意思;三、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什么哲学派别的界限。下面就这三个问题谈谈我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并非题外的话 在人类发展史上,仿佛隐藏着“后来居上”四个大字。然而,在音乐、美术、文学等领域似乎存在着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这些来自精神世界深处的东西,人类至今还无法窥其堂奥。更有甚者,现代科技不仅在金字塔、玛雅人遗迹等等现象面前一筹莫展,在诸如“人从哪里来”、“人是否有灵魂”、“宇宙中是否存在比人类还高级的生命”之类的问题面前更是束手无策。 人们期待着科技进步来冲破这混沌。或许这一天已经近在咫尺,但也可能是遥遥无期。 抑或另有蹊径?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的文明没有中断。《易经》被留在神州大地上,近20年中出现的气功热更  相似文献   

17.
消费问题,是经济学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也正如列宁所说的:消费问题,“至今还是经济学家的真正绊脚石,”“糊涂观念”还是很多。例如,消费是否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否为生产关系一个方面?多年以来,在学术界存在着争论。我认为,搞清这个问题,对于认清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对于发挥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端正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均具有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18.
发展经济学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但长期以来其研究范围仅限于非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并且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济学家大都以西方的价值标准和伦理观念看待非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因而,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70年代末,发展经济学引入中国,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未能超出西方发展经济学的思维定式.那么,怎样从我国社会主义的国情出发,创立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理所当然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重大课题.邓小平经济思想博大精深,不乏发展经济学思想,其中关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思想开创性地找寻了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对发展经济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把杯子放下     
在一次关于生活艺术的演讲中,教授拿起一个装着水的杯子,问在座的听众:“猜猜看,这个杯子有多重?”“50克”、“100克”、“125克”……大家纷纷回答。“我也不知有多重,但可以肯定人拿着它一点都不会觉得累。”教授说,“现在,我的问题是:如果我这样拿着几分钟,结果会怎样?”“  相似文献   

20.
概念反映什么?这似乎已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一般哲学均衡生产书与逻辑教科书早已有规定:“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它反映着事物的本质属性。”有的则有所改动,说:“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有属性。”但往往又规定:“事物的特有属性也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个规定早巳为一般人所接受。 但是,如果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个规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本质属性”这种提法是否有科学根据?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二、“特有属性”是否等同于“本质属性”?概念是否只局限于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