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谢灵运诗中,"景"是"理"的感性显现,"理"是"景"的内在灵魂;"情"借"理"来抒发,"理"附"景"而默存;情景之间借"理"来沟通.情、景、理是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是一种圆融的状态.其中,悟理是核心,写景是凭借,抒情是目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以张爱玲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男主人公佟振保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的情感历程的比较来看张爱玲与曹雪芹对"情"描述的异同.曹雪芹笔下的"情"纯美而高尚;张爱玲笔下的"情"凡俗而卑下.但他们对"情"的最终指向都是"空".  相似文献   

3.
由于刘勰所处的"六朝烟水"时期佛学、儒学、道学,道儒兼综,佛儒兼综等文化背景的复杂性,故而使得我们在以往对刘勰精神世界和<文心雕龙>文本世界的研究中,存在着诸多分割体认文本的道理、学理、术理和单一性定刘勰世界观的误解和偏差.其实,刘勰的精神世界应该是由构成世界观的三要素组成--即道家的自然观,佛家的人生观,儒家的价值观;<文心雕龙>文本则是由构成学术研究三要素--基本原理的"道"之理、基础理论的"学"之理和操作理论的"术"之理这样一种基础框架构成的.这一双向三位一体研究框架的构建,是<文心雕龙>研究"解难爬坡"向深度拓展必须应该重新认知的基础框架.  相似文献   

4.
梵文Buddha译为"佛"始于广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汉代地方官制的演变考订牟子<理惑论>所载一些官衔与史实并无出入.并从汉语方言的演变、"浮屠"与梵文音义的对应及"佛"字古音古义的变迁三个方面,说明牟子<理惑论>是梵文Buddha译为"佛"始于广信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5.
"情",指人的各种感情欲望,是<红楼梦>中揭示得最为深透,表现得最为成功的重要内容.梦因情而生,曹雪芹在书中写了大小数十种梦幻,说到底都是为表现"情"服务的.情切切,情未了.梦是情的派生物,作者对书中人物的梦幻写得细腻、逼真、传神,变化多端,熠熠生辉.所揭示的情更是浓烈、厚重、含蓄、深沉,丰富多采,耐人寻味.情与梦浑然一体,梦与情对表现人物揭示主题可谓双峰对峙,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原欲"、"情本"这一独特视角,对晚明至清中叶江南文学进行梳理与研究.李贽的"童心说"在哲学观念上完成了从"自由人性"到"自然人性"的转变,它对人性的本能欲望进行鼓吹和思辨,成为明清文学思潮中原欲思想发展的理论起点;袁宏道的"性灵说"推崇"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童心说"在诗文领域的贯彻和实践.从叙事文学来看,凌濛初较多地沉溺于市民欲望的描绘,而冯梦龙却试图找寻更高层次的人性解放,他所表达的"情本"是对"原欲"的超越."情本"思想本身可以划分出三个层次冯梦龙的"三言"处于纠缠于性欲的较低层次;汤显祖的<牡丹亭>对于"情本"的理解超越了性爱甚至于超越了生死,是第二层次;<红楼梦>展示了对于"情"的全方位的升华,以"情"立人,是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7.
是<石头记>,还是<红楼梦>,其含义是很不一样的.这不仅是<红楼梦>这一名字的文雅、迷离,不似<石头记>的质朴、显露,更因为<红楼梦>一名契合了贯穿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如梦"的儒道哲学思考--与小说空、色、情这些主题架构相一致,从中不难看出,"梦"在语言和文化的所指和能指,远非类似把玩的"石头"所能比肩.  相似文献   

8.
关于诗歌的"兴"的界说,不同历史阶段有所不同.从大处看,以六朝为界,分野显然.<诗经>兴体诗的"兴"其本质是"起";六朝后的诗歌,"兴"的本质则是"感".<诗经>兴体诗是借物起兴,较单一;六朝以后诗歌则是感物兴情,较复杂.<诗经>兴体诗中情与景大都只是局部交融,六朝以后诗歌的"兴",其情与景渐趋"融彻".但是从总体上说,作为美学范畴的"兴',其本质都是物对心的感发和心与物的相互契合.  相似文献   

9.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提出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观点.这一观点较为凝炼地概括了作家因受外物感召内心情感发生种种微妙变化进而对创作产生深刻影响的过程.本文仅从自然景物对作家情感影响的层面探讨"情以物迁"的多重内涵.  相似文献   

10.
从<红楼梦>第五回和脂评透露的信息看,原书的结尾处有一张警幻情榜.有关情榜的脂评在小说特定场合的出现,为进一步分析情榜的特殊价值提供了重要依据."情榜"的设计在<红楼梦>全书中显示出有关人物情感的分类学和本体论的意义.情榜的存在,使人物的塑造从感性生活的多样性回归到理性的稳定化.  相似文献   

11.
进入90年代,散文出现了热潮,"学者散文"的大量涌现是其中最为突出的现象,然而"学者散文"由于其自身情理合一的审美特质,在发展中也出现了或情伤于理或理伤于情等种种危机,文章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对散文如何实现"突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崇真重实"是陈维崧词作的一个突出特色,但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本文认为"崇真重实"是迦陵词感人至深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陈维崧之所以能够超越长期以来文人视词为"聊佐清欢"之娱乐工具的传统偏见,与其自身性格、晚明世风及其词学观都有直接关系。迦陵词"崇真重实"的特点还对其创作形式及阳羡词派后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志愿精神始终与无私奉献联系在一起,高尚的道德情操表象让世人无暇怀疑其得以维系的个中缘由,笔者从真实还原的角度对志愿精神进行了剖析,认为志愿精神是“无私”与“有私”并存的载体。  相似文献   

14.
陈寅恪“关陇集团”说评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寅恪先生的“关陇集团”说 ,重点阐释了周、隋、唐三代政权的性质与特点 ,对中古史研究影响颇深。但学界对该说有一定的争议。虽然陈先生明确界定了关陇集团的性质与特点 ,但因拘囿于该学说 ,不恰当地超越了“关陇集团”的界限 ,导致了研究中的自相矛盾和理论上的僵化。事实是关陇集团产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 ,随着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该集团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降及隋唐 ,已不存在具有一致目标和严密组织的政治集团———关陇集团  相似文献   

15.
《日出》是曹禺先生非常有代表性的剧作。其题材庞杂,结构严谨,用“片断”的方法来阐释剧作的主旨,控诉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日出》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人物设计也没有主宾关系,通过铺陈众生百相,揭露了这个黑暗社会的本质。交际花陈白露的自杀,并不意味着人生的无望,剧作结尾夯歌激扬,预示着黑暗即将过去,太阳就要出世。  相似文献   

16.
由性(理性)其情至情其性(理性),再至情性合一的自我抒情和个性张扬.本文将分析在冒襄的<影梅庵忆语>、沈复的<浮生六记>、陈裴之的<香畹楼忆语>、蒋坦的<秋灯琐忆>、余其锵的<寄心琐语>等五篇文章中,体现出的对人的世俗之情的肯定和张扬,同时又不失儒家的"中庸之道",因此可视为"情性合一".既有对传统观念的突破,又有不能免俗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晚明社会文化的背景下,考察了促成汤显祖《牡丹亭》一剧“情缘”形成的思想文化渊源,“情缘”的构置方式及其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希望通过论述加深人们对《牡丹亭》的“情缘”思想在中国戏曲小说创作乃至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影响的理解,为人们解读该剧提供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8.
古人为什么采用养生一词来标识有关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知识和行为 ?其原因有二 :一是古人高度重视人和生命 ,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 ,认为生命是万物之尊。把生看作是天地间大德 ,认为爱惜身体就是对父母尽孝。二是养字含有供养、敬养之义 ,认为供养的关键在于减少或免除供养对象为自己生存所需应付出的劳动。养生 ,即供养生命、供养身体 ,亦如供养父母。因此古人亦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节制和减少生命力的消耗 ,其最佳的途径则是“静”。因此传统养生学以静为主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恨海>中二位女性的悲剧命运入手,进行文本的细读式批评,指出<恨海>是一个以男性中心意识营造起来的审美世界,战乱的因素、身不由己的订婚、封建礼教以及张棣华、陈仲蔼可能有的爱情贞节观念等,对悲剧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但都不足以成为悲剧最终完成的根本原因.造成张棣华和王娟娟命运悲剧的深层原因是,张棣华、陈仲蔼心中与小说家脑海中根深蒂固的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20.
杜奋嘉 《南都学坛》2003,23(1):49-54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冷美人”。冷是她性格的基调 :从她的冷出场开始 ,她的住所、服饰 ,甚至生病吃的药 ,都与冷有关。她深谙关系学的奥秘 :对上 ,讨好贾母、王夫人 ;对同辈 ,关怀教导 ,济困扶危 ;对贾宝玉 ,若即若离 ;对丫头拉拢收服。薛宝钗性格形成的过程 ,是以理抑情的过程 ,最终是情的冰结 ,这是社会家庭环境与个性气质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