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邵子华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30-34
生命叙事把对人类肉身生存境况的关怀逐步推进到类似宗教境界的精神追求;它描述生命从物质到精神的孕育、产生、冲突、升腾的变化过程,是在对生命现实反思基础上的想像和升华。生命叙事的起点及归宿都是对蓬勃的生命状态的渴望和追求,它把叩问人类心灵的意义、建构理想的生命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是改革开放的题中之义。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体制改革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扩大开放融入世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社会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自觉而坚定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是改革开放的题中之义。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体制改革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扩大开放融入世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社会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自觉而坚定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玉荣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4):11-14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应以知识、技能介绍为主,而应以价值观引领为主。其中,在充分考虑大学生已有的基本素质的前提下,引领大学生对人的生命进行全面、系统、根本性的认识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础内容。这种对人的生命的认识是将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融合起来,用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方法认识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以及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这种认识会引领学生真正体会到人的生命是身、心、灵的结合,进而使大学生深刻意识到人的生命色彩在于责任和意义的融入。 相似文献
5.
陈刚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59-63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描述了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民风淳朴、心地善良 ;生活艰辛但善于艰苦奋斗 ;缺少进取心但知足常乐 ,并富于理想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重启改革议程》(以下简称《重启》),是经济学家吴敬琏为其"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再版时定的书名。该书劈头就提出"中国再度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颇具煽情作用。本来,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特别是刚闭幕不久的十八大,都对我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7.
杨淑静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5):40-43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来看,人有双重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人和动物都具有“种生命”,而“类生命”则为人所独有。只有从实践和人的双重生命观出发,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性,理解人之为人、特别是人区别于动物那种特殊的本质和奥秘。 相似文献
8.
生命化教育须从随顺人的生命自然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克剑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4):1-1
生命化教育是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它的最初的根据是从人的生命自然中找到的.它不在人的自然天赋之外有所奢求,但它珍视每个人的自然天赋中的一点一滴. 相似文献
9.
车冬梅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3):68-71
学术思想作为精神领域的一种无形的生命,有其相对独立的品格.这种品格就是它的生命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与适应性.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发展正体现了这种相对独立的生命品格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怀特海及著作《过程与实在》所阐述的过程哲学蕴含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相较于西方传统哲学,过程哲学具有生成性、共生性、相互关联性、现实关怀性等特点,诠释了生命的过程性、整体性和超越性. 相似文献
11.
“我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但我可以选择对待命运的态度;我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但我却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这是—位身患绝症的年轻人向命运发出的呐喊,向死神发出的挑战!
徐其军,一个普通的名字,却感动了很多人:29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却已到了最后时刻。这就是六合区竹镇镇枣林教学点教师徐其军,他用生命践行承诺,感动着竹镇,感动着南京。 相似文献
12.
杨俊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100-102
从中外教育发展改革模式来看,教育特别重视知识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了人是教育对象。人首先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关注人本身的教育。在人生命存在的基础上,从人及人生命的特征出发,揭示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关注人生命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张进峰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13-19
“认识人自己”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永恒主题,在现实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关于人的各种科学的、宗教的、哲学的生命观,其中哲学中以个体主义生命观和群体主义生命观影响力强大,最具有代表性。但是哲学的这两种生命观都经不起科学认识的反思,是哲学形而上思维一元化、极端化的结果。个体生命观犯了消解群体生命的历史性的错误,把人的生命抽象得仅仅剩下本能;群体生命观犯了消解个体生命的现实性的错误,把人的生命当做了自然之物去理解。新生命观的建立,既要看到个体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又要看到群体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同时还要看到家庭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在对个体、家庭、群体三者基于个体的内在同一性理解的基础上,把人类生命文明看做是个体、家庭、群体的三元互动,人类生命文明的同一性、主体性、无限性才一目了然。全面的生命观对我们真实完整地理解和现实全面地建设人类生命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为核心,老舍在小说中描摹了现代市民悲剧性的生存图景和末世心态,并在此基础上延续了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显示了追求生命意义,捍卫生命尊严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东西方服装形式的差异,源于古代东西方的自然观与哲学中对人的认识的不同。大工业社会以来,服装的形式日新月异,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特征,也反映了人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本文着重论述了20世纪中期以后,西方生命哲学对服装形式与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杨先花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3):135-138
由于人们并未正确认识到教学模式的基本精神,从而导致教学模式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而对人的生命意义的追寻是教学模式的基本精神,因此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以人的生命意义的追寻这个基本精神贯穿始终,使教学模式的实施成为多种主体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母亲在肿瘤医院住院期间,认识了一些老姐妹。这些癌症患者经常在一起讨论各自的病情,时间久了,慢慢建立起一种相依为命的情感。临回家的那天,母亲与那些病友们相互都留下了各自的电话号码。 相似文献
18.
论道教文化软实力与提升人的生命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宪霞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2):10-13
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古老的道教文化,在中国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彰显出极大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其丰富的思想意蕴、迷人的生命诉求,对于疏解现代人的精神烦恼,实现现代人的精神升华,提升人们的生命品质,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30年前,宗福先创作的话剧《于无声处》,成了全民宣泄情感、说出真话的好戏,一炮打红,家喻户晓。30年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重新排演《于无声处》。宗福先的文艺创作始终指向一个“思”字。他的作品与改革开放时代的脉搏紧紧跳动在一起。改革难,写改革题材更难。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