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梅宝的嫁期     
毛姆英  刘瑾瑜译 《可乐》2010,(10):47-47
乔治是英国派驻缅甸的公务员,有一年回英国休假时与梅宝订了婚。按照计划,等乔治回缅甸安顿停当后,梅宝就来和他会合。然而,麻烦事接二连三出现:先是梅宝的父亲去世,接着战争爆发了,再后来乔治又被派到别的地方。过了七年,梅宝才得以动身。乔治把事情都安排妥当,准备等她一到就举行婚礼。  相似文献   

2.
沿用德勒兹内在性理论,对惠特曼的诗歌,尤其是《自我之歌》进行解读。惠特曼无意识中追求的是流动无我的纯粹情感和欲望,主要关注了惠特曼诗歌中罗列的语言现象,分析了惠特曼诗歌中破碎的语言现象的深刻含义、精神分裂症式的游牧主体、惠特曼对纯粹情感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惠特曼歌唱自然,歌唱现代工业文明.在他看来,宇宙涌动着生命,人、自然、城市与世界是相互依存和关联的,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他崇拜自然、主张万物平等,将城市看作一个具有生命的有机系统.这些思想构成了惠特曼独具特色的人文自然观.在<草叶集>中,惠特曼将这些具有超前意识的内容与别具一格的形式和谐而完美地融为一体,唱响了一曲自然与城市的交响曲.  相似文献   

4.
正一手中有一本书叫《书店之美——20家文化地标书店的精神向度》。书本的装帧设计简洁大方,其中的文字和图片更令人对这些书店心驰神往。书中有言,"在一个城市,书店应该是灵魂流动和休憩的小地方。因为这些小地方,我们这块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大陆方才显得不那么粗糙和荒凉,而像一块庞大的蛋糕。"的确,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许多有品位、有风格的书店,那它的城市文化定然是乏味的。  相似文献   

5.
馥碧萱 《社区》2014,(11):8-9
痴书如我,最爱的去处便是书店。求学阶段,学校附近的书店是我考试过后舒缓压力的地方;工作以后,单位附近的书店则是我一有时间就会跑进去上上下下逛个遍的;而对家附近的书店更是非常熟悉,搬家之后我会第一时间发现周边的书店,有新的书店开张我会像发现新大陆一般的欣喜。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21世纪以来惠特曼研究的成果与主流发展趋势,侧重评述了几部有影响的专著,包括《重写惠特曼》。文章首先概述了20世纪70年代后惠特曼研究的发展状况,解读对惠特曼的研究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关联,并着重阐释了美国的惠特曼研究者缘何坚持不懈努力研究这位诗人,将其推崇为民族诗人,希望通过他来展现美国的民族个性与想象力。本文认为:除了惠特曼的诗歌及其具有远见卓识思想自身所拥有的价值和意义,美国惠特曼研究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也促使惠特曼在21世纪的地位与使命不断得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华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 1819—1892)是十九世纪美国最杰出的诗人和第一位赢得世界声望的美国诗人,在美国文学中,对惠特曼有这样的评价:人们把惠特曼比作一座山,你不喜欢可以绕  相似文献   

8.
惠特曼散论     
惠特曼以其诗《草叶集》而蜚声世界文坛,至今已130多年,犹历久不衰;而评论家对惠特曼及其作品的研究,也从未终止。 惠特曼是美国19世纪末叶世界性的民主诗人,有的人把他誉为美国的但丁。  相似文献   

9.
惠特曼“我自己的歌”译后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55年7月4日,一本在美国诗坛是划时代的著作出现在书店里了。这就是现在为世人所称颂的伟大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的《草叶集》初版。它以崭新的面目(无论是形式或内容)出现,却并未引起什么注意而是几乎无人问讯,备受冷落。这是惠特曼自己出资,自己也参加了排印的薄薄一个对开本。他寄了几本给当时美国文坛的名流。他们大半把它搁置起来不予理睬,诗人惠蒂埃甚至把书略一翻阅就轻蔑地把它扔进了炉火;只有大文豪爱默生被深深感动了,给惠特曼写了那封著名的热情洋溢的信:“这是美国至今所能提供的一部结合了才识与智慧的极不寻常的作品……我因它而感到十分欢欣鼓舞……我从中找到了无与伦比的内容用无与伦比完美的语言表达了出来……我向你伟大事业的开端致敬……”。后来为了某些原因,爱默生收回了他的热情,但是从今天看来,他的寥寥数语仍然是《草叶集》的最恰当、最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瓦尔特·惠特曼被公认为美国的“诗歌之父”。惠特曼时代,美国在文学、思想与意识形态上仍然依附于欧洲传统,深受维多利亚时代价值观的影响,但惠特曼却敢于向传统发出挑战,强调诗人要为自己的民族歌唱,他笔下的声音和景象都是美国的,他的表达这一切的语言也是美国的。惠特曼开创了新的诗风,他认为诗歌不在于形式化的格律,而是深层次的感情,强调情感的节奏,思想的韵律;他因此创造了一种具有惠特曼气质的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11.
——惠特曼的诗象通。它既有海的雄浑壮阔的一面,又有海的平静明丽的一面;这才是真正的海。 人们常用一些具体的形象来比拟诗人们的诗作。如泰戈尔的诗是清新的,象春夜一钩冰清玉洁的新月;海涅的诗是明丽的,似夏晨带露开放的玫瑰……那么,如何比拟惠特曼的诗呢? 惠特曼的诗象海。 打开惠特曼的《草叶集》,我们仿佛身临波澜壮阔的海边。艾青说得好:  相似文献   

12.
论惠特曼自由诗对胡适白话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倡导白话诗与惠特曼开创自由诗有着相似的历史语境,二者都是在文学代变的关口,分别承担起了中美诗歌变革史上除旧布新的历史使命。胡适提倡白话诗的目的是要推翻文言文学,建立白话的国语文学,而惠特曼则是为了冲破英国文学的藩篱,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独立的美国诗歌。在白话诗诗学理论的阐述上,胡适偏取了惠特曼自由诗的分段自由、造句自由和诗歌散文化等诗歌主张。但由于白话诗发展进程的内在制约等原因,在诗歌的意境和风格上,胡适对惠特曼自由诗的接受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一八五五年七月初,在纽约市和布鲁克林市的几家书店里,摆放着一些散发油墨香味的四开本小书,它们的绿色布面上华丽地烫印着金黄色的书名、装饰着根、叶、蓓蕾和小小花朵的图案,这就是美国新兴资产阶级的热情歌手、民主诗人华尔特·惠特曼的诗集——初版的《草叶集》。尽管它只有十二首诗、薄薄的九十五页,尽管它只印刷了不到八百本、当时  相似文献   

14.
文章探讨了美国诗人惠特曼对中国诗人艾青的影响,虽然艾青缺乏惠特曼那"拥抱一切的自我",但惠特曼仍对他的诗风影响重大,使得艾青将散文元素引入其诗歌中,从而开创了中国当代诗歌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书店与读书     
正读书人最喜欢去的地方,大约就是书店了。书店是经销书籍、杂志的地方,不管你买不买书,都可以从书架上抽出一本,随便翻看。喜欢且口袋里资金富足,顺手就买走;喜欢却无钱买,那就找个安静的角落,一口气把书读完。可以说,喜欢读书的人,大都有过这种阅读的经历。然而,这样的场景,这样的阅读经历,如今就要成为回忆了。因为在绝大部分城市里,已很难找到可以轻易走进去阅读、购书的书店  相似文献   

16.
惠特曼作为男性诗人的性别特征十分鲜明,《草叶集》焕发着独具魅力的男性气质。硬汉精神、强者情结和野性放纵、雄奇铿锵的自由体语言雄风是惠特曼诗歌男性气质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7.
《自我之歌》——惠特曼生命精神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惠特曼创作的《草叶集》是美国浪漫主义时代精神的全面体现,而其中的《自我之歌》则是浓缩了的《草叶集》,它是诗人对于生命以及宇宙万物所作的哲学及宗教的思考,它的实质是惠特曼生命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战后美国诗坛上,被称为“要打破庞德和艾略特重组现代诗歌领导权”的诗人威廉·卡·威廉斯(1883—1963)确实取代了庞德和艾略特,成为“左右其他诗人的一支重要力量.”全国图书奖(1950年)、波林根奖和国会图书馆诗歌顾问的政府任命(1952年)、普利策奖和美国文学艺术院金质奖(1963年),以及不少大学文学博士头衔的授与,使他“声誉和影响至今有增无减”.评论界确认,威廉斯力图“实现惠特曼用本国原料造就美国自己诗学的理想”,称他是“惠特曼传统的主要代表”.如果说惠特曼在十九世纪中期冲破保守派仰承欧洲文化的重重阻力,以他用美国题材和人民语言反映美国民族精神的创作实践,开始了真正美国自己的文学,威廉斯则在本世纪前半个世纪顶着新古典主义狂澜汹涌的欧化潮流,全力开拓美国题材和本土语言的美学价值,坚持了诗歌的民族化方向.惠特曼和威廉斯是美国诗歌民族化道路上两个遥相辉映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9.
温馨一刻     
《社区》2014,(28):F0003-F0003
39岁的男子李·惠特曼(Leewhittam)在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平原北部自驾游时,一只小猎豹突然跳到他的车盖上寻找猎物,可爱的小猎豹寻物未果后,竟然伸出爪子温柔地抚摸起惠特曼来。惠特曼对小猎豹的触摸甘之如饴,丝毫不畏惧,还掏出相机记录下了这温馨的一刻。  相似文献   

20.
周焕灵 《南都学坛》2006,26(3):74-76
《女神》与《草叶集》的诗歌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主要表现在:惠特曼侧重于对废奴制的表现和对欧洲各国反封建斗争的回应,而郭沫若则着力于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主题且比惠特曼暴露得深刻、彻底;惠特曼对理想世界的描绘具有空想主义的色彩,郭沫若的理想世界尽管也恍惚朦胧,但却因社会主义色彩的注入而显得光彩炫目;惠特曼对人与劳动的歌颂虽然也不抽象,但因在“博爱”光环下却缺少对人的阶级分析,郭沫若对人和劳动的歌颂完全是把自己融入人民之中,而且高唱“劳工神圣”的颂歌。惠特曼从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颂扬了科学技术给美国带来的科技文明,郭沫若歌颂那种使现代科学、技术、物质文明得以迅猛发展的飞腾喷涌、狂叫不息的“力”;惠特曼对自然风光的描绘意在表现人和自然的和谐与美国人积极向上的创造力,郭沫若的自然风光诗力图表现自然和我的融和,在歌颂自然中跳动着强烈的生命、火热的情感和无穷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