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氏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研究《毛传》,全面发明了《毛传》中的通假。有以下两种情况:其一,陈奂总结出毛氏解释通假字的两种方式:用正字解释假借字和直接用正字之义解释假借字。笔者又将第二种情况详细分为三类:《毛诗》中本字借字共存且同训;《毛诗》中本字借字共存但不同训;《毛诗》中只有借字没有用正字者。其二,笔者将《诗毛氏传疏》中其他通假内容概括为:发明《毛传》用假借字解释字义;补充发明《毛传》未注明的通假;发明《毛诗》中二字互通和一字数通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形近通假论     
<正>通假,古往今来都认为是一种同音替代的现象.清王引之说:“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此谓造作文字之始,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经义述闻·通说下·经文假借》)清人吴承志云:“假借之例,以音为主,有以音近而省其文者,有以音近而  相似文献   

3.
一 古文通假,过去叫做假借。早在东汉时,许慎在其所著《说文解字》的“六书”理论中就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①从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大倡“破通假字而读以本字”之后②,才渐有“通假”之称。 那么,通假与假借究竟有无区别呢?论者认为:无别而又有别。所谓无别,是说它们有共同的特点,所谓有别,是说从源流讲,假借在先而通假在后,从性质讲,它们又有明显的差异。所以从清朝以来,讲假借者,往往包含通假;讲通假者,也往往包含假借。但是过去由于二名混用,常常使人眼花缭乱,分辨不清。其实,这是古书用字的  相似文献   

4.
△通假,假者,借也。通假,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现象,假借一同音(或音近)之字,表示与之本无甚并联之另一字之义。换句话说,由字音作媒介,使两个字在原义上沟通起来,由借音而借义,通假字是本字的“代用品”。△既有“本有其字”的通假,又有“本无其字”的通假。前者是正体,后者是变格。不用本字而用通假字,事情发生在同一历史平面上。“本无其字”的通假,是先假借古字,后造其表本义之本  相似文献   

5.
许慎的假借指"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一种文字借用现象;后来,文献中文字分化、书写时同音替代等现象都用假借来称说;到清代后期,小学家将假借分为有本字的假借和无本字的假借两类,为了区别将后一类称为通假。事实上,假借和通假是本质不同的两种语言现象,假借指借用一个字去记录与其本用没有任何联系的另一个词,通过形体的借用扩大了原字的功能,是字用范畴的概念;通假指读音相同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互相借用的一种现象,是字际关系范畴的概念。早期人们将文字所记录的意义从结构上划分为本义、假借义,后来逐渐从假借义中区分出引申义,从而构成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三分的格局。  相似文献   

6.
六书的“假借”,是以形表意的汉字的一种表意方式。这一表意方式,是用表示另一事物的字形,来表示与之语音相同而在意义上又有其相通之处的此一事物。六书的“假借”,必是形同音同而义近,而音同义同形不同的,都不是六书的“假借”,而是用别字的同音通假。六书的“假借”,是文字学研究的对象;而用别字的同音通假,则是训诂学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7.
通假现象是文字使用时的同音替代,借字与本字(或称正字)之间意义没有联系,是它的基本特点.前人统谓之"假借",概念含混.今人把"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造法则称为"假借",把"本有其字"的同音借用称为"通假",概念就比较明确了.发明文字通假.这本是清代研究语言文字的一大贡献.戴、段、二王诸大师,打破文字形体束缚,从文字的声音推求词义,认为"字之音同音近者,经传往往假借",故应"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见王引之《经义述?·自序》).这种方法使许多扞格难晓的文句涣然冰释,其功实甚巨.但我们认为先秦两汉  相似文献   

8.
假借本无其字,通假是古人写的别字,词典的注音与释义需要对这二者有所区分。假借造字形成古今字,古字注音当以古代韵书作依据。今字音有变化的应注出区别;通假字今音与本字音不同,宜遵“读以本字”之训注本字音。假借造成古今字以不用“通”字为是。词典在通假义列立上错收与漏收较多,没有严格按通假义的概念去把握,没有注意通假时限,没有注重词义、声韵分析,对训诂术语缺少认识,盲目信从旧注,有的回避书证,避繁就简,大量歧异都缘于对通假义的认知。后起字之间的借用,词典可取用“通”字。  相似文献   

9.
论区分假借和通假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借和通假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现象。第一 ,假借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通假则是一种不规范的用字现象 ;第二 ,假借字和通假字产生的原因不同 ;第三 ,假借字的本字和通假字的本字不是同一范畴 ;第四 ,假借字与本字和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不同 ;第五 ,阅读古籍过程中 ,假借字不会造成障碍 ,通假字则会造成极大障碍。因此 ,我们必须明确假借和通假所指的内涵和外延 ,区分二者  相似文献   

10.
通假现象是文字使用时的同音替代,借字与本字(或称正字>之问意义没有联系,是它的基本特点。前人统谓之“假借”,概念含混。今人把“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造字法则称为“假借”,把“本有其字”的同音借用称为“通假”,概念就比较明确了。发明文字通假,这本是清代研究语言文字的一大贡献。戴、段、二王诸大师,打破文字形体束缚,从文字的声音推求词义,认为“字之音同音近者,经传往往假借”,故应“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见王引之《经义  相似文献   

11.
通假探微     
有本字的假借一般统称为通假,但是若深入到通假字的内部研究,所谓的借字与被借字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本文试图探讨这个问题。 先秦经典通假很多,本文一般以汉代毛亨所传之《诗》中的通假字为例来说明问题。由于汉代以前人们习惯于通假字的使用,所以毛亨传诗还无破字之例,其训释条例一般是“某,某也”,其中被训字与训字的关系比较复杂,有一部分是以本字(或通行字)为训,但汉代以后,特别是许慎《说文解字》问世以后,人们逐渐有了正字的观念,使用通假字的现象逐  相似文献   

12.
一、什么是古音通假? 古音通假又称文字通假,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音同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因为通假字同本字在读音上必须相同或相近,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语言中的词,是音和义的结合体。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是凭借语音这个物质外壳来理解对方思想的。古人在记录语言里某一个词的时候,有时用本字,有时不用本字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用来代替本字的音同或音近字就叫通假字。例如早晨的“早”,本应写作“早”,但是在下列句子里却写作“蚤”:  相似文献   

13.
关于“假借”和“通假”,人们往往由于对它们缺乏严格的区分,而把二者混淆起来。在目前通行的一些古汉语方面的论著里,对二者的区分就不大准确。比如有人说:“假借的产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有其字,而人们书写的时候,写了一个同音字……第二种是本无其字,从一开始就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还有人说:“在古音通假中,除许慎所说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外,还有一类是‘本有其字’却因同音而借用的。”前者认为“通假”是“假借”的一种,后者认为“假借”是“通假”的一种,这样就给人们的学习造成混乱。笔者在学习过程中,觉得应严格地把二者区分开来,不妨在此谈谈自已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4.
战国前后,人们根据汉字的构形实际,探求汉字产生的途径,发现汉字的出现情况可分为六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总称“六书”。东汉的班固认为“六书”是造字的根本方式,他在《汉书·艺文志》小学类后叙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礼》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后来,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给“六书”提出了最早的界说并举了例子:“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拘。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相似文献   

15.
“假借”作为“六书”之一,历来讨论者不计其数,但迄今为止,依旧歧说纷呈,使人入坠云雾。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这个定义本身非常明确,但很多学者对假借的认识却是混乱的。这固然是由于假借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但主要还是由于研究者的分析不够客观、深入。纵观前人对假借问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尽管异议迭出,但关键不外是在以下两种关系上纠缠不清:其一,文字之假借与字义之引申,其二,六书之假借与文献之通假。因此,本文主要致力于上面两种关系的讨论,以期能正本清源,辨明是非。文中对段玉裁诸家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论,主要是为讨论问题的需要,不求系统全面。  相似文献   

16.
假借与通假     
从东西南北等字入手,方方面面话假借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字"的特点;假借与通假的异同,共同点依声表事借音表义不同点假借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通假是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则类似于错别字;假借的意义可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  相似文献   

17.
<正> 今人阅读古籍,由于时间的时隔、语言的发展和汉字的演变,常有种种障碍横互眼前,字多通假而语义难明,便是其一。清王念孙曾明确指出:“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所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为之解,则诘和(竹卒訇)为病矣。”(《经义述闻·叙》载)其子王引之承其说,讲得更简洁明白:“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同上书卷二十三“经文假借条)。可见明通假是读通古书的关键之一。读古书不懂得通假,便不能通晓文意,——有时似乎读通了,其实是由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望文生义,——而曲解文意势必闹笑话,出问题。故历代学者非常重视掌握通假规律,  相似文献   

18.
六书有假借许君举令长二字为例,此治小学者尽人所知也。然此类实是义训之引伸,非真正之通假,且以号令年是之义为县令县长,乃欲避造字之劳,以假借篇造字条例之一,又名实相舛矣。余研寻文字。加之剖析,知文字造作之始实有假借之条,模略区分,当为音与义通借形与义通借两端,名曰通借者,欲以别于六书之假借及经传用字之通假,使无相混尔。兹先述音与义通借者,细剖之仍当分二事,一曰音同或音近借其义,二曰义同借其音。  相似文献   

19.
(一) 在《说文解字·叙》里,许慎把“假借”放在“六书”之末加以阐释,下了定义,举了例子。然而,恰恰是这个“六书”之末很是重要。许慎说,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大意是语言里有的词有音无字,借用同音(或音近)字代替。现在,在许慎写作《说文解字》后的一千八百多年来回顾假借在汉字发展史上的作用,我们应该  相似文献   

20.
"六书"假借和用字通假都具有借字标音表义的特点,因而常常被人混为一谈,其实有质的区别。与通假字形同实异的同源字、古今字、异体字,又互有纠缠,它们是古书中非常常见的用字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