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基础(主要借鉴布卢姆教育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元认知理论和建构学说)、教育思想(包括教学观念、教学原理和教学原则)、学科教育目标(三位一体的认知、德育、学能目标)、教学模式、学习模式、评价系统和管理系统,这七个方面构成了“目标导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
初中数学教学中导兴趣,使学生乐学;导学法,使学生会学;导教法,有助于学生学习;导设问,以启迪学生思维;导小结,以巩固所学知识  相似文献   

3.
根据教育管理学的基本观点,结合当地的教育实际,形成了“三级教研网络”、“四层次的德育网络”和“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5.
形成义务教育的目标导学体系,以期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质量是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是:革除当前义务教育存在的弊端;优化多种理论,发展改革学校的教学、评价、管理工作;以系统科学方法指导实验的组织与管理。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变量、实验设计、实验指标与对实验校的要求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英语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在实验中的解决办法是:在目标导学“一标五环”的“准备、示导、议练、诊断、评补”过程将“导”的思想和方法渗透于其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目标导学在绵竹中学的开展的研究概况,说明了目导体系在重点中学开展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在目标导学中针对不同课型开展方法各异的“导”,并由此处理思想教育与知识训练,认知与情感,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等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新探目标导学教学模式由“准备、示导、议练、诊断、评补”五个环节组成,怎样结合学科特点以及课型而有创造性地运用这一模式,下组短文提供了这方面的启示。一、谈初中语文目标导学“准备”环节“准备”是目标导学模式“一标五环”中的起始环节,其成效...  相似文献   

10.
从心理学原理和辩证法思想出发论述了数学新课标下,“目标-分层-导学”模式的可行性,并介绍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的关系入手,用构建学说分析了认知结构形成的机制,目标导学的目标设置等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教师角色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农村初中数学学科素质教育目标导学体系研究》实验 ,不仅推进了农村中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而且提高了我院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有力地促进了我院数学教育学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方言笺疏》一书中“声转“与“语转”用例的分析,揭示了二者在辨析语词时的异同:它们都用来分辨近义词,但“声转”主要是强调字音声纽上的变转,“语转”则统指整个字音的转变:并指出:认真分析其中的”声转”、”语转”,对准确理解扬雄《方言》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4.
在学校管理模式中提出的班主任负责制,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小校长”作用,减少了管理渠道,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增强了教职工的竞争意识,使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5.
清代考古审音并重的大家,莫过于江永和戴震。戴震从音理的角度出发,著《声类表》、《声类考》二书,创立古音9类25部之说,开古音阴阳入对转之先河。《转语》20章,立“凡同位为正转,位同为变转。凡同位则同声,同声则可通乎其义;位同则声变而同,声变而同,则可比之通。”的原则,又从声纽的变转上,求训诂之相通,实为古音学上的又一发明.戴氏的《方言疏证》是其声韵通转理论用于训诂的代表作。戴氏以声音通训诂,对扬雄的《方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目标导学总体模式出发,根据学科特点,构建了小学语文中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个亚模式,并用典型教案给予了说明。  相似文献   

17.
全面考察郭璞注释中的"声转"、"语转"、"语声转"例,发现郭注中的"声转"不一定纯指声纽变转,"语转"不一定纯指韵部变转."声转"、"语转"、"语声转"这三个术语只是用来表现由于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产生的语音变转和差异.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受洋思、杜郎口等学校理念影响下,老师们自觉结合“目标导学、自主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实验,重新定位教学理念,重新审视和反思课堂教学,大胆进行课堂改革探索,课堂教学一度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对此,学校抓住契机,进行了引导、梳理、选择、总结。于是,  相似文献   

19.
从广西柳州走来的壮族青年,腾挪翻转於世界体操竞技场,凭借夺金实绩而获誉“体操王子”告别赛场辉煌,他转战体育用品行业,且打拼到其品牌在中国该行业再度称王——中国第一品牌  相似文献   

20.
50年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活动是在付出沉重代价的前提下进行的一次试图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城乡文化交融的尝试,是一种主观作用下的文化势差现象,既具有文化势差的交融性,又具有独特的弱效果性。而优势文化代表性的缺失、文化势能定位的倒置以及文化交流环境差等因素是造成这种弱效果性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目前农村工作中,应注意克服这几种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