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和合”文化传统的美学本质是确认并追求和谐。主张在“天人合一”、“尚中贵和”、“礼之用,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民族、地区、国家的普遍和谐。厘清“和合”的哲学内涵,探寻“和合”的现代价值,确立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以德治国、和平共处的现代理念,对促进政府科学行使决策职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和合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它内蕴中和之道,追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合相生的人文精神。和合思想融入教学场域生成“和合教学文化”,“和合教学文化”是基于多元教学文化融合,生成一种整体性、尊重差异、和而不同、和合相生的教学生活方式。建构“和合教学文化”可以化解教学文化冲突,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师生的教学需要。“和合教学文化”建构具有内在的运行机制,它包括选择与积累机制、传播与渗透机制、冲突与融合机制、反思与批判机制,充分发挥这些机制的效能,“和合教学文化”建构才能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重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先生所提出的“和合学”理论,从“和合”的价值理念入手,揭示和彰显“和合”理念与青海历史文化多元化发展在价值理念上的契合与互证,旨在肯定青海历史文化以民族文化多元化、多样性为依归的合理价值与可借鉴的传统人文资源,推动未来青海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和合文化",即和谐、融合之文化,是"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渊源。传播"和合文化",使世界了解中国何以提出"和谐世界"主张,消解国际社会许多人对中国快速发展产生的种种不安。倡言"和谐世界",契合不同文化内涵的"和谐"理念,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掘人类文明宝库中共有的文化资源。文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为"和合文化"传播提供了现实的文化语境,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为"和合文化"传播赢得了民族文化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和合学是人类走向21世纪的一种文化战略构想,它为我国研究生导师制度本土创新的具体落实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论资源。和合学视角下,我国研究生导师制度本土创新,必然是一个体现研究生导师制度诸要素关联、差异、合作、竞争、冲突、协同、转换、融合的过程。中国当代研究生导师制度本土创新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起一种国际性与本土性和合、历史性与现实性和合、本体性与外在性和合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6.
“两个结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不是简单地增加相关的历史性知识,而是以全新的“文化叙事”来观照“纲要”课教学的体系脉络,在既有的教学目标、任务达成的基础上,将“两个结合”与“纲要”课教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主题课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两个结合”所呈现出的“文化叙事”为融入“纲要”课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在教学理念上必须坚持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融合创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向互动、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有机统一。在教学实践路径上要围绕教材内容和特点,加强重点性融合;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发展多样性融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和首要价值,是中华民族自我发展和追求和谐生活的精神支柱。“和舍”思想在中国古代外交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古代外交思想的基本理念,会盟制度、和亲政策、朝贡体制等对外交往模式是“和合”思想外交上的主要体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对多党合作制度的创新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即 :在合作性质和对象上 ,由“阶级联盟”发展到“劳动者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在合作体制上 ,由一般的“方针政策”发展到“基本的政治制度” ;在合作方针上 ,由“八字方针”发展到“十六字方针”。邓小平对多党合作理论的创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和合"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元素,其内涵主要包括和谐相生的自然观、中庸平和的道德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等内容,彰显了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特质,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成与发展。其中,新型政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制度基础是由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通过和衷共济、团结合作、共同奋斗所奠定;其制度结构具有核心一元性与结构多元性相结合,以及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稳定有序、整合共治的特征;其理论体系则是由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理论、中国革命实践与本土化理论创新有机融合而成,从而使整个制度呈现出鲜明的"和合"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和合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重要价值理念,是有效处理人类共同面临的五大挑战即人与心灵、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不同文明之间冲突的文化路径。和合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场域中不断实现现代转型,指向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凝聚力强大、人民共同富裕、生态环境和谐、国际关系和平等五个维度的价值定位,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力量,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标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底色、集聚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11.
如何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如何由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型的传统农业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型的现代农业转变,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搞清的路子。文章介绍北仑区三山乡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做法。  相似文献   

12.
虚拟经济对金融危机的传导机理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领域。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合理的"度"内,会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其过度膨胀超出这个"度"以致远离正常运行轨道时,将会引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造成全面的经济衰退。因此,必须正确认识虚拟经济运行规律和对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加强对虚拟经济的调控管理。要在发展中加强监管,在创新中加强监管,使虚拟经济在与实体经济适度的范围内发展,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3.
虚拟经济是产生于实体经济,并独立于该体系的独特价值运行形态,涵盖了金融经济与网络经济等范畴。它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与其过度背离,则可能引发系统风险,造成效率损失。我国金融深化及实体经济信息化程度不高,一方面受制于落后的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发展虚拟经济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偏差导致经济泡沫化,又反过来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探索虚拟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路径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新经济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在新经济推动下,新一轮社会转型浪潮席卷全球,以传统农业经济为根基的中国乡土社会结构同时面临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向以新经济为主导的后工业社会的双重转型。把新经济引入中国乡土社会,则必须重新对新经济浪潮做出社会认定,对新经济崛起与中国乡土社会结构转型做出历史定位,以保证在新经济浪潮下中国乡土社会结构转型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5.
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同时,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准确把握好虚拟经济发展的“度”,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最优比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首先在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界定的基础上分析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来实现。然后运用一个简单模型测算我国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最优比例。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一种法治经济,更是一种德治经济。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从人性的角度力求找出德治、人性、市场经济之间的内在的联系,进而论证德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有着现实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实施德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从和平与发展关系角度看 ,所谓生态经济就是有和平保障的经济。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战争是对生态经济的巨大破坏 :战争是对世界生产力的巨大破坏 ,战争浪费了人类本已稀缺的资源和有限的财富 ,战争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系统 ,战争对经济全球化起巨大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党的十五大确定的。党的十六大报告又指出 :要“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还要根据实践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实践告诉我们 ,在当代中国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去探索基本经济制度的运行规律才能有力地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这对我国新世纪头 2 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的完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动机与第二语言习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机是学习第二语言成就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研究实验已经证明动机在人类认知过程中起非常关键性的作用。本文打算对动机,融合性动机和功用性动机及其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用"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来定义知识经济是不对的,就经济来说,物质就是它的基础.那种认为知识经济不再是资源经济表述是不科学的,因为生产总是要利用乃至消耗资源.用生产知识产品的经济来界定知识经济,在观念上比较明晰.在研究知识经济时,不仅要研究理论概念,还要研究统计概念,这样就可以按照统计概念确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中知识经济的比重.此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须重视知识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对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