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象山心学与阳明心学通常都被视为“孟子学”,但二者却存在较大差异。首先,从陆王接受和进入“孟子学”的进路上来看,象山的进路简易直截,即通过读《孟子》而自得于心;阳明的进路则较为曲折,阳明主要是在与朱子“格物”之学的长期对话中,在龙场引入《孟子》的“良知”重新诠释《大学》“格物致知”之后开始进入“孟子学”的。其次,从陆王对于孟子的态度来看,象山对孟子极为推崇,并态度鲜明地以孟子的继承者自居;阳明则从未自称其学为“孟子学”,并且相较于《孟子》更重视《大学》。  相似文献   

2.
阳明心学取代程朱理学而在明代中叶的兴起,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的、社会的原因,也有经济的原因。对此,学者们已作了多角度的讨论。本文但求立己,不欲破人,只想从儒学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之角度,在上述的解释之外增加一个理解的层面。文章认为,从阳明心学的中心命题如“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来观察,阳明心学的兴起,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儒学精神之内在理路和隐藏的兴趣之刺激与推动无疑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詹勇 《社科纵横》2009,24(3):154-156
阳明心学的人格美育实践思想集中体现在"致良知"中。本文从朱子和阳明对"致"的不同解释揭示出阳明心学良知之"致"的美育内涵,从阳明一生的经历和理论体系来看,阳明心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格美育实践思想。  相似文献   

4.
陈晨 《学习与探索》2024,(3):148-155
作为中晚明最重要的学术文化思潮之一,被视为“叛道不经”之“新学”的阳明心学给当时的八股文坛带来巨大冲击。阳明心学的广泛传播促成了中晚明八股文坛“自得”之风的盛行,许多科举士子摆脱了程朱传注的禁锢,进而直接引发“性灵”思潮在晚明八股文坛产生巨大反响,许多文人士子不再将性灵汩没于程朱传注而推崇文学色彩浓郁的“性灵”八股文;而佛老因子之所以充斥中晚明八股文并屡禁不止,则与阳明及其后学“范围三教之枢”的理论底色密切相关。王阳明有意利用科举考试向天下文人士子推广其学说,科试考官尤其具有心学背景的考官对心学八股文的肯定,阳明及其后学所倡导的为学“自得之乐”之说,皆使心学浸润中晚明八股文坛甚深。  相似文献   

5.
思想家的学术理念如何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产生关联?近代基督教史家特尔慈(Ernst Troeltsch)认为,所有的宗教教义或神学思想都反映了孕育该思想的社会环境的作用。其实学者的思想亦然。许多思想、学术并不是脱离社会而存在,只要我们转换观察的视角,或许就能看到另一幅与先前不同、思想与社会交错接榫的历史图像。张艺曦新近出版关于明代中晚期江右王学的研究,即是以社会史的取径切人讨论阳明心学发展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一)先世事略王阳明(讳守仁,1472—1528)为明代中叶最突出之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其武功足以定乱,文治足以兴邦,学术足以承先启后,言行足以化民成俗,故无论在德行、事功及学术上之表现,实为前贤所不及,长期以来已广泛受到推崇和称道。无可置疑,阳明于国内之平乱拨治,如抚南赣、讨逆濠、征思思、破断藤等卓越政治事功,使大明得享百有余年之太平,同时亦支配了明代之思想主流,如从阳明思想之精密广  相似文献   

7.
何俊  Wang Keyou 《孔学堂》2023,(2):45-53+147-160
象山的《春秋》学是他由经学阐扬心学的重要内容。象山在接续啖助新《春秋》学的基础上,在思想上发生转变,啖助新《春秋》学所揭明的“理”只是存于具体史事中的狭义之理,而象山认为《春秋》所存之理等同于普遍存在的本心。由此思想转变,象山《春秋》学也跳出了经学的笼罩,呈现出理学的显著特征。象山基于历史是人心的呈现的判识,进一步聚焦于内惧于心与外恪于礼两个方面来阐释《春秋》,从而对应象山思想的核心理念本心与实学,使象山心学在《春秋》学中得到全面贯彻。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湛甘泉合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心学大家,继陈献章之后是王阳明与湛甘泉。“时海内主盟道术,惟吾夫子(指阳明)与甘泉翁。”(《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二十《朝列大夫致仕绪山钱君行状》)故全祖望称:“有明正嘉之交,阳明、甘泉之学盛行,二家虽微有不同,然其要归则相近,学者不走姚江(指阳明),即向增城(指甘泉)。”(《鲒埼亭集外篇》卷十六《槎湖书院记》)王湛二人共倡心学,蔚成一代讲学风气。关于王湛的个人交往和学术异同,日本学者智贺一朗、台湾学者陈郁夫等已有详述,本文拟略作补充,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扈耕田 《学术交流》2015,(4):186-191
时至晚明,阳明心学受到了强烈抨击,使其在北方的影响更为减弱。但在侯方域的故乡商丘一带,阳明心学却仍然十分流行。尤其是被称为王学左派的泰州学派,在当地影响甚大,由此形成了商丘独特的学风与世风。这对侯方域的思想性格产生了多方面影响。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具体表现在狂狷侠义、勇毅果敢、宽容圆融、通脱洒落、易简直截等方面;从消极的一面来看,主要是泰州学派非理性主义影响下的学问空疏、纵情任性、缺乏原则等。因此,阳明心学对侯方域思想性格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孔学堂》2015,(4)
从现象学看阳明心学,可以发现阳明心学与现象学尽管相隔遥远,但其"心即理"的论说依然充满了现象学的意味,其"为己之学"俨然是一种主体哲学。虽然阳明心学的立足点在伦理实践上,但它的"心学"建构却是围绕着主体的意向性来进行的。阳明心学关于"良知"和"致良知"的陈述,以及"知行合一"的定义,无疑是饱含了现象学意义上的意向性诠释,即展示出了阳明心学所具有的主体性向度。  相似文献   

11.
陆九渊     
《社会工作》2008,(8):F0002-F0002
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江西抚州金溪人。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曾讲学于象山(今贵溪县南),人称“象山先生”,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他以“心即理”为核心,创立“心学”,强调“自作主宰”,宣扬精神的动性作用。他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这就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1176年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对认识论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史称“鹅湖之会”,进一步阐发了他“尊德性”和“发明本心”的“心即理”的先验论。他的学说,经明代王守仁继承、发扬,形成了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  相似文献   

12.
欧阳祯人  Wang Xiaonong 《孔学堂》2023,(2):54-65+161-172
王阳明从三个方面评价象山,第一,陆氏之学发明本心,先立乎其大,就是孟子之学;第二,陆氏之学简易直截,直承《周易》和孟子,与禅宗的关系不大;第三,在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等问题上与朱熹还有些割舍不开的地方,所以学问还不够纯粹和平,只是粗些,但是在根本问题上与自己是一致的。阳明去世以后,学界对阳明后学中某些人空谈心性、思想及行为的放荡不羁批判加剧,阳明的及门弟子和再传弟子也开始了对相关问题的自我反省。于是,为了自证清白,阳明后学加大了对象山的事功表彰的力度。阳明的及门弟子大多跟着阳明说。具有史学眼光的黄绾、张元忭、姜希辙和黄宗羲等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评价具有历史的高度,胸怀也逐渐变得开阔起来。不过,象山的哲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阳明及其后学对象山“只是粗些”的批评有失公允。本文借助于牟宗三的相关论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辨析。  相似文献   

13.
张雷 《唐都学刊》2007,23(6):43-46
张载创立的以"气学"论为核心,以"文质相得、体用不离"为特点的唯物辩证主义哲学体系,开拓了宋儒经学哲学的新途径,以"独立不惧,精一自信"的理论勇气和学术气魄,为宋明理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构成了中华民族理论发展长河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必然环节。此外,张载的哲学诸多地方表现出的"以躬行礼教为本"的"实学"作风,把他的宇宙论和理学、心学注重精神境界的人生结合起来,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试评乾嘉以来学者论清代浙东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称“文物之邦”的浙江,不仅是我国古代吴越文化的发源地,而且到南宋时期,曾经成了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十六世纪前后,江浙一带又是资本主义萌芽发生较早的地区。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使浙江在我国文化和学术发展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东汉时期的杰出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就是浙江上虞人。宋明以后,浙江更是人才辈出,学派林立,学术思想异常繁荣活跃。所谓“浙东学派”,从大范围来说,应当包括南宋以来浙东各个学派在内,其中有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以及明代中叶的王阳明心学(姚江学派)。但历代学者,也有把“浙东学派”理解为以黄宗羲为代表的学派,这实际上指的是清代浙东学派。清朝乾、嘉时代著名学者章学诚  相似文献   

15.
浙江文化史的研究是浙江地方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推动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本刊这期刊出了五篇文章。这五篇文章分别对浙江史前的文化生态、吴越历史文献、唐代浙江诗歌、宋代浙江心学以及清代浙江学术与学风等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文化史的研究涉及的层面较广,本刊今后将继续从这一角度开展讨论。  相似文献   

16.
张志强  Luo Yan 《孔学堂》2023,(4):33-41+137-145
萧萐父先生的心学观,主要展开为三部分:其一,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真理观、认识论等有选择地、有甄别地与陆九渊、黄宗羲等传统心学作了深度的有效融合;其二,将阳明心学及其后学判定为明清启蒙学说的逻辑起点,提出了具有近代性质的新情理观、新价值观、新伦理观,但这个“新”不是相对宋明理学的“新”,而是相对于整个古典传统伦理观念的“新”,它的背景是明清之际的中国进入了“世界历史”,因此更加强调古今之变而非中西之别;其三,萧萐父认为,现当代新儒学的心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他对熊十力从阳明心学中吸取的“吾即是吾”主动精神的赞赏,以及对唐君毅“君毅之学,人学也”的界定,同时也对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中国艺术精神中所蕴含的主体人格自由极为肯定。在萧萐父的心学观中,现当代新儒学与明清启蒙学术有着一致的问题意识,均从心学中吸取资源,作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历史“接合点”。  相似文献   

17.
浙江历经数千年来的开辟教化,至清代其文化已奠定了极其深厚的基础。梁启超在《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一文中说:“浙江与江南——江苏、安徽同为近代文化中心点”。“实近代人文渊薮,无论何派之学术艺木,殆皆以兹域为光焰发射之中枢焉”。那么,清代浙江学者在学术上有何成就呢?其学风有什么特点呢?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新儒家贺麟一生中与黑格尔结下不解之缘。他致力于黑格尔哲学著作的绍述与翻译,把自己的学术事业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注重中国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比较,以便找到一条使二者融会贯通的道路,把黑格尔哲学变成促进中国哲学发展的有用的思想材料。绍述与研究黑格尔哲学为贺麟创立新心学思想体系作了理论准备,而新心学反过来又成为他理解黑格尔哲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9,(2):98-101
在郑珍莫友芝时代之前,心学和理学经过王阳明、陈法等人的先后倡导,在贵州产生了既深且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牢牢地盘踞在贵州学术风气的最基层上,成为了贵州士人相互交流的基础和共同使用的文化资源,为他们的立身行事、求学问道提供给养。  相似文献   

20.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集学术、德行、事功于一身的第一流人物。他自涉足仕途,或宦游、或贬谪、或率军出征、或授徒讲学,足迹遍及半个中国。“阳明学说”在明代中晚期就成为一股社会思潮,直到现在,它一直在影响着各个时期的思想家与政治家。它的鼓动思想解放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对近现代的历次运动都起着促进作用。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