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猪八戒美容     
唐僧取经,师徒四人,跋山涉水, 历尽磨难,到达西天极乐世界。佛祖如来说:“你们劳苦功高,还你每人一个心愿。”猪八戒心想:我老猪奇丑无比,被世人耻笑。最大心愿,就是换个模样,变个帅哥! 没等八戒说话,如来笑道:“八戒心事,我已了然。拿我佛旨,美容去吧!”这西天极乐世界,是一处繁华所在。有一条天街,商铺林立,餐饮俱全。八戒迫不及待,一头钻进美容院,看见满墙帅哥照片,羡慕得要死,大喊:“我要美容!”  相似文献   

2.
关中唐代的地藏形象可分为佛装形、菩萨形、沙门形3种,时间为7世纪中叶至8世纪初,其中,佛装形地藏是关中地藏菩萨的主流形貌.关中唐代地藏菩萨造像特色,就是地藏菩萨和其他佛、菩萨的组合.这样的组合并不见于佛经,应该是外来信仰不断中国化、世俗化的过程.地藏信仰则走向另一个发展,侧重于地狱救度、地藏救赎重心的偏移,以及最终成幽冥世界的主宰,可以说是中国文化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云南观音考释张楠观音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的上首位菩萨,为“西方三圣”之一。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他能现33化身,救72种大难,以慈悲为怀,每当众生遇难,只要一心念他的名号,“菩萨即时观其声音”前往拯救,使其得到解税,化险为夷,故...  相似文献   

4.
佛魔斗争在佛传中主要体现为菩萨降魔,其核心故事随着佛传的发展不断演变.一是菩萨从被动应对发展为主动出击,其中菩萨被动御魔属于人魔之战,而菩萨主动降魔属于神魔之争.这样的由被动到主动的转换一方面反映了佛教由小乘向大乘的发展,另一方面体现了佛陀由人到神的转化.二是魔王的身份不断变化,有邪恶的化身、欲望的代表、爱神、欲界之主等不同身份,最后演变为印度教大神.三是魔界构成越来越复杂,先后有魔军、魔女、魔子出现,而且魔子有善有恶,黑白分明.四是佛魔之战由象征性表现到具体实战,而且规模越来越大.这些变化既是佛传内容不断丰富充实的结果,也体现了佛教观念的发展变化.佛魔斗争不仅是佛传文学的重要主题,而且在佛教文学中纵向发展,横向传播,成为一种既有深厚的神话渊源,又有广泛交际性的文学母题.  相似文献   

5.
佛教造像指对佛、菩萨可视形象的塑造,一般称为佛像、菩萨像。在寺庙、殿宇、洞窟里,我们可以瞻仰到或用玉、石、木雕刻,或用金、陶、瓷浇铸,或用油彩笔墨绘制的佛和菩萨像。这些佛和菩萨神情端庄、慈详、雍容、大度,使人既望而生畏,又肃然起敬。佛的默坐澄想之态,也每每使人仰之而抛却尘世俗念,遁入出神入化的境界。人们的这些感受,  相似文献   

6.
四川安岳千佛寨第 51 龛表现的是《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记载的内容, 可称之为“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变”。开亚于开元、天宝时期, 由两京地区传入, 反映唐代中原北方地区礼忓传统。经文中的末法思想被造像完整呈现, 与净土信仰结合可能与玄宗时期激烈的佛道斗争直接相关。四川地区佛教造像是以两京为中心的中原北方地区佛教图像系统的映射, 在构建唐代佛教艺术谱系, 探究唐代忓法和末法思想内涵领域应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7.
佛教对新浪博客、博主的影响可以从三方面看。一方面是从博主本身的情况看,女性博客或博主取名使用佛菩萨类特色词的很多,14个佛菩萨类特色词,都有女性博客或博主在取名中使用;出现了以佛祖的名字为信众自己的名字的现象,表现出一种佞佛倾向;也出现了少数人贬佛的现象。二方面是从佛教各宗派对博主影响的情况看,在博主取名中净土宗的影响占绝对优势,其中西方净土比弥勒净土的影响更大,在新浪博客中有望出现"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类似盛况。三方面是从佛教的语言表现形式看,佛菩萨类特征词在博主的取名中形式很混乱,随意性很强,有待规范。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中包含着吴承恩的宗教思想成分 ,云台山地区宗教状况中道佛相融的现象成为作者创作的生活源泉 ,寄予了作者朦胧的唯物主义思想及对平等自由极乐世界的向往  相似文献   

9.
大理国保天八年(1136)沙门释照明写《诸佛菩萨金刚等启请》,记述了密教佛、菩萨、金刚等数十种启请次第,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大理国密教的佛神系统。其中保存的"药师佛启请次第",受《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和义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的影响最大。虽然该启请次第较现存唐代药师道场仪有一定差别,更重视种子字道场观,但并未形成独立的教法体系,仍然是唐代密教的延续,是汉传佛教药师佛信仰在云南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松本文三郎的《弥勒净土论》误解了早期佛经中的记载,混淆了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的关系,在此错误的前提下否定弥勒信仰起源于小乘佛教,认为其受到了后世大乘思想的影响。松本文三郎以义净记载印度小乘佛教不礼菩萨、不读大乘经,来证明小乘佛教一开始就没有菩萨信仰,其理由不成立。实际上,弥勒信仰起源于小乘佛教时期。小乘佛教内部孕育了大乘佛教,其中弥勒信仰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源头。松本文三郎的弥勒信仰起源论观点有误、证据不足,实为倒果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