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新文学流程中 ,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没落和现实主义的崛起 ,根本原因是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历史选择。这种选择所导致的使命感使中国的现实主义区别于欧洲的现实主义。西方文学的输入和传统文学的继承使中国新文学充满了对峙和张力  相似文献   

2.
沫若情结与新文学浪漫主义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新文学80余年浪漫主义的阶段性特征为背景,运用艺术文化学、符号学理论对郭沫若的文化心理进行深度探讨,认为“沫若情结”与新文学功利浪漫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功利浪漫主义的存在是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萎顿、消解的主要原因。本文开启了一条别具特色又引人深思的文学思潮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作者提出鲁迅先生的文学活动自始至终跃动着一条浪漫主义的血脉。从早期的理论著作《摩罗诗力说》,翻译作品和旧体诗作,到创作高峰期的《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等,都是浪漫主义居主导地位。就是作为奠定新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的《呐喊》、《傍徨》,也内烁着某种浪漫主义的精神。后期杂文的浪漫与前期诗文不同,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其浪漫主义的形成,一有社会历史原因,二是源于作家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4.
浪漫主义"中国化"过程,先后经历了新功利主义、文学无用论和艺术至上主义三个认识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由中国现代浪漫派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这口号既标志着新文学的自觉,也标志着新文学本体论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已经成为横贯欧美的文艺思潮,而在苦难深重的中国,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和呼唤英雄气概的浪漫主义仍然是新文学的主潮。然而,新进的现代主义也必然要突破中国传统的铁壁,在“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大合唱中,奏出她们自己的乐章。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施蛰存等“新感觉派”小说以其不合国人“口味”的独特面孔出现在上海滩上,引起了人们的瞩目。  相似文献   

6.
鲁迅比郭沫若大十一岁,正式开始文学活动也比郭沫若早十来年。李何林先生曾经把鲁迅的思想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从一九0七年到一九一七年为早期。本文所指的鲁迅早期就是这一时期。从鲁迅这个时期的著译文章看,浪漫主义是他这个时期的主要文学倾向。青年时期的鲁迅发扬浪漫主义文学旗帜,对我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有着重大影响。代表着新文学浪漫主义发展方向的当然是郭沫若。他早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想与他的创作一道,牢固奠定了现代浪漫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7.
茅盾译介外国文学是立足于民族基石,为我所用.以匡正新文学的某些缺欠和偏狭;茅盾是在“为人生而艺术”的功利主义译介思想下,吸取异域的情愫来拓扩新文学家的视野,以足救时弊;茅盾提倡新浪漫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新文学发展树立目标,以追赶“世界文学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与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式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不同,新月派诗人们走上诗坛的初始就执着于诗的自律、“古典的节制”,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纠正着新文学中那股过了头的感伤与浪漫.但是,他们诗的灵魂仍然是浪漫主义的,只是与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典型的或者说是激进的浪漫主义有了明显的区别.在接受外来影响方面,他们跳出了十九世纪上半叶的英美浪漫主义的局限。视域扩展到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们身上并延仲至世纪末的唯美主义;他们的理论和创作呈现出多种  相似文献   

9.
新文学受西方文化与文学的影响很深,因而长期以来研究者习惯于从"西方"资源中探索新文学的文化渊源,而《楹联传统与中国新文学》则跳出这种研究模式的束缚,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发现了楹联与新文学之间的潜在关联:楹联传统不仅影响了新文学作家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而且对新文学的主题意蕴阐释、艺术表达及叙述结构的建构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对于楹联文化的认识偏见,重构了楹联的文学史形象,拓展了对于新文学文化渊源的认识,对于今后的楹联与新文学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对中国社会的现实观照,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新文学不仅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也从未停止过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对话。这种对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新文学以“自觉”的姿态建构新传统的同时,也实现了与传统文化观念的深层互动;二是文化思辨的赓续与演进,新文学在经典建构的过程中,从根本上延续了中国文学对人性、苦难及命运的文化思考;三是文化品格的创造性发展,新文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既是对传统文化品格的深化,也充分体现出立足当下的精神品格。在大力提倡文化复兴的当下,重新审视五四以来新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发掘五四传统的当代价值,探讨五四精神如何走向未来,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