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之一的胡适成为学术界评论研究的热点人物。胡适文学思想的研究是"胡适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胡适文学思想是他的文学本质论、文学发展论和创作方法构成的。胡适认为文学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他还认为文学是自然进化的。胡适的治学方法是怀疑主义与文献考证。胡适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研究他的文学思想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韦伯致力于研究西方社会的理性化过程,并认为理性化过程的核心就是"祛魅"或"除魔",即把一切带有巫术(magic)性质的知识或宗教伦理实践要素视为迷信与罪恶而加以祛除,并"使世界理性化"的过程或行为运动。人日益从巫魅中解放出来,获得自己理解世界、控制世界的主体性地位。祛魅后的世界既取得了高歌凯旋的物质和文化成就,也带来了许多深重的问题和危机。韦伯对世界祛魅之积极意义与深刻危机的双重揭橥,使他成为现代性的"先知"和"诸神时代的智者"。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继承并发展了韦伯关于世界的祛魅的思想,将祛魅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在欧洲,艺术和宗教之间始终存在一种微妙的张力关系。文艺复兴以来,艺术开始逐渐摆脱宗教,逐步走向独立和自律,并形成了一股以艺术代宗教的审美主义思潮。对此,托尔斯泰逆流而行,站在一种反启蒙主义的立场上,对这种艺术观进行了驳斥。他认为艺术离开宗教超验性的引导,只会走向堕落——沦为享乐的工具,从而不能发挥艺术本应该有的功能——传达情感从而起到联合所有人的作用。托尔斯泰的艺术观,在一个普遍"祛魅化"的现代世界,显得很不合时宜,但是仍具有其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欧洲大陆哲学及其后现代转折进程中存在着三种人道主义形态.早期现代哲学的人类中心论的"为己的人道主义"从表象的角度揭示警遍理性主体面对假定的上帝、祛魅的自然和隐没的他人的命运与使命;后期现代哲学的自我中心论的"为己的人道主义"从享用的角度展示个体实存主体面对逝去的上帝、人化的自然以及相对的他人的命运与使命;列维纳斯后现代哲学的他人中心论的"为他的人道主义"从欲求的角度探讨个体责任主体面对超越的上帝、返魅的自然和绝对的他人的命运与使命.人道主义的这三种依次递进的形式展示了从人性解放到个性解放再到他性解放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数字媒介带来的中国文学转型需要有文学性的价值确证。电子数码技术对文学诗性的技术"祛魅"(disenchantment)和对艺术经典观念的消解,使传统的文学性理念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信息科技本身蕴含的科学诗意化境界、数码叙事对文学性的形态置换等,成就了文学性的建构方式。因而数字媒介下的文学性异变是一个解构与建构相统一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6.
王洪岳 《东岳论丛》2012,(11):106-113
胡风以及在他影响下形成的七月派的文学活动和文学思想,不但继承了鲁迅的遗风,而且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及现代主义等各种文艺思潮和文学经典中汲取营养.胡风及其同道者以带有明显的尼采式的主观战斗精神来抵御和抗击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精神奴役.他们对文艺理论和文学艺术披肝沥胆、坚忍不拔的追求,不但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精神来深化和提升中国现实主义的批判性,而且丰富了中国新文学的艺术表达方式,从而为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启蒙取向提供了极其罕见的心智和艺术营养.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文学阅读与这个时期媒介变迁之间有着相依相生的关联.如纸介印刷的传统文学是一种精英阅读,随后的影视文学欣赏者从"读文"转向"读图",1990年代以后出现的网络文学则从"读书"过渡到"读屏",再后来的手机文学又从"在线冲浪"移至"拇指阅读".不同媒介文本多重阅读方式的并存,不仅彰显出文学形怎的时代变迁,更需要有新的文学观念的建构;技术媒介对文学阅读的影响,折射出的是社会变革期的文化冲突,最终影响到文学审美之于"文学性"的祛魅.  相似文献   

8.
麦克道尔在《心灵与世界》中总结了彻底的自然主义、戴维森的自然主义和膨胀的柏拉图主义三种谈论理性与自然关系的维度.传统自然主义将自然等同于规律的领域,自然被完全祛魅,由此把意义与价值排除在自然之外;柏拉图主义看到了理性是独特的领域,却陷入了超自然主义的泥潭.麦克道尔修正了传统的自然概念并提出了第二自然的自然主义,承认理性空间的独特性,拒绝将自然等同于规律的领域,使自然获得了部分返魅,摆脱了讨论理性与自然关系所陷入的二元化思维方式,走出了传统自然主义和柏拉图主义之间的循环.  相似文献   

9.
理性曾经成功地祛除了世界的神秘性和形而上学之“魅”,但理性自身也染上了神学和形而上学的痼痰.阿多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对理性自身的附魅过程、危害性及其来源作了深入精辟的分析并明确指出了对理性进行祛魅和启蒙的道路,从而在韦伯的基础上把“祛魅”概念向前作了实质性的推进.  相似文献   

10.
在19—20世纪之交的时候,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几个主要文学流派上:哲学上的新康德主义和现象学,文学上的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美学上的马克思主义。在反对德国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共同斗争中,象征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不同的方式反思和批判了启蒙现代性在文学创作上的表现,比较明确地阐述了19—20世纪之交德国文学思想的审美现代性:凸显了"自立的"、"自律的"、"自足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本质,从而标志着德国文学思想转向了现代。  相似文献   

11.
黄昌勇  郅庭阁 《河北学刊》2002,22(3):97-100
本文通过对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文学观念变化过程的描述,展示出他从主张“为人生的艺术”到转而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复杂历程。既反映出周作人文学思想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也显示了五四时期相关文学概念内涵的丰富性,对我们重新认识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及相关作家的文学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宗教神学经历了韦伯所说的"祛魅"历程。与韦伯同时代并受其思想影响的德国政治哲学家施米特,以其深刻的理论向我们展示了神学祛魅后的宗教命运:通过对拜技术宗教的深入分析,使他对政治的理解带有宗教色彩。施米特对政治的过度强调,也使他忽视了导致技术盛行的其他重要维度,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论述经济—技术阶段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了有待商榷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就当前文学史写作对道家文化的研究来说,最大的一个问题乃是文学史家在研究目标和研究手段上的本末倒置。对道家文化的文学谱系学描述这一研究手段,自1990年代初开始就一直凌驾于祛魅现代性神话这一研究目标之上。既然历史真实在文学史家的叙述中无迹可寻,那么何妨在发扬道家文化对现代性神话的祛魅功能上大做文章?假若当今的文学史家,不再过度拘泥于对文学谱系这一类所谓"历史真实"的叙述,而是将自己投身于传统文化的精神世界,在秉承道家文化的怀疑和否定精神前提下,方有可能真正实现对既往文学史神话的祛魅与重写。  相似文献   

14.
科幻电影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电影类型之一.西方学术界晚近兴起的后人类主义,与科幻电影相互建构,为理解科幻电影提供了理论视野和研究方法6随着我国电影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两部科幻佳作相继问世,为舶来的科幻电影"中国化"发展指出了两条路径:其一是对科幻危机的拯救提出中国方案,其二则是对西方科幻神话进行彻底的祛魅.尽管两条路径的艺术表现形式大相径庭,对科幻的理解也各不相同,然而两条路径又大抵殊途同归,都致力于促进民族电影工业的振兴和探索"中国式"的科幻电影和科幻文化.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作为返魅的低碳技术,缘起于解决人类发展的困境,缘起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缘起于从还原论到整体有机论的转变;技术的历史和逻辑发展与人对自然的认识一样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从附魅、祛魅到返魅的过程,从古代技术的附魅到现代技术的祛魅转向低碳技术的返魅.作为返魅的低碳技术总归还是技术,能否跳出附魅—祛魅的怪圈,需要我们从价值、影响、目标等维度找到一个把握低碳技术发展的新视角,需要我们进行持续不断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构成胡适文学思想中的三大矛盾.胡适在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上的矛盾彰显了一个隐身江湖又留神庙堂,有志文学又寄意家国,留连学术又不能忘情政治的现代中国学人的情怀;胡适的形式主义文学史观并未坚持到底,形式主义立场与他信从实验主义有关;胡适对传统文化激烈的批判背后隐藏着他对传统文化很深的依恋,胡适学术活动的思想资源更多来自传统.  相似文献   

17.
晚唐重要的诗人李商隐,其大量的诗作所表现出来的文学思想,都是与晚唐时代的文学思想密切相关的,且体现着时代的文学思想.本文从诗人的咏史诗和他的追求朦胧与幽约的艺术效果两个方面论述他的诗作所反映的晚唐文学思想及这种思想对他的诗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化工业述要>凝聚着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核心思想,并与<启蒙辩证法>等前文本形成了一种互文关系.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既渗透着他对法西斯主义的思考与批判,也融入了一个"流亡知识分子"对美国大众文化的负面看法.而在<述要>中,阿多诺通过对文化工业的商品属性、标准化与伪个性化特征、祛魅与返魅效果、操纵大众的手段等进行分析,既呼应了他以往的研究成果,也体现了现代型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9.
以机械论为形上基础的现代性科学,因崇尚二元论、还原论和终极粒子的实在性而使自然"祛魅"了.<后现代科学>依据科学自身的发展,以强调内在联系、意义世界和习性进化等揭示出现代性科学范式的后现代转向.这种让世界"返魅"的科学及其淹渗其中的有机整体论,不仅有其历史渊源和科学依据,而且符合科学发展整体走向的要求.尤其是后现代科学所倡导的生态思想和身份意识对于纠偏我与他者、事实与价值、物役与伦理的对立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何敏敏 《理论界》2007,(5):178-179
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新的文学现象——“网络文学”与“80后”,网络时代作家群体扩大,作品变多了,文学被“祛魅”了,然而当网络文学以及“80后”的作品畅销图书市场时,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又“返魅”了。在这个文学自由被极大伸张的时代,文学仍应承担起启蒙人文精神的重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