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刘士林 《学术界》2007,4(1):255-261
都市文化研究是在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进程中,通过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建构、理论研究与实践需要的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世界性前沿学科。当代中国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重物不重人”问题,是相关研究过渡到都市社会学、都市文化学、都市美学、都市传播等领域的原因。中国当下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其重政治-经济层面而轻社会-文化层面直接相关。都市文化研究本身肇始于全球席卷全球的都市化进程,并随着中国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而明确了研究对象与应用范围。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都市文化研究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对各种城市社会与文化问题,提升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文明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士林 《学术界》2008,(1):70-85
2007年,中国社会的都市化进程与都市文化研究同步发展.在城市发展环境与都市精神生态不断恶化的当下,从"美国梦"向"欧洲梦"的转型标志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新理念与新智慧逐渐形成.杭州"生活品质之城"的提出昭示了中华民族在城市化进程中"向内转"的创新模式,代表了中国城市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与方向.出于现实的与学术发展的需要,以环境、生态、精神健康为对象的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在全球范围内应运而生,并出现越来越繁荣的研究局面.对GDP的怀疑与批判表明中国经济学家开始"悔其少作",幸福经济学成为"对经济学研究目的和内容的一种回归".都市化进程不仅打破了地理-民族-国家的传统分界,也融化了文化、意识与心理等方面的隔膜,带来了一个产生大思潮、大思想与大学术的大时代.城市(都市)文化成为城市化加速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在都市化进程研究、文化城市与文化都市研究、以艺术之城为中心的艺术与城市文明研究、"新农村"与"城市群"关系研究、都市文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运河"申遗"相关的运河城市群研究、江南城市社会与文化研究、都市文化学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市文化学研究在2007年度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都市化进程业已成为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而都市空间成为都市化进程的载体和表象,都市空间的形象化表征、都市空间生产的结构性与解构性,不仅意味着对都市化进程中文化、经济、科技地位及其价值关系的重新定位,也在凸显文化价值属性的基础上昭示了新的美学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4.
二元经济结构描述的是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现代经济部门(地区)与传统经济部门(地区)之间的对立、互动现象.南京城市经济二元特征明显,不仅已经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南京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限制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本文从二元经济的主要理论着手,对南京二元经济的现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解决二元结构转换.  相似文献   

5.
"都市化进程"在深刻改变与重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同时,也为以文艺美学为主要形态的当代中国美学提供了重要的学术生长空间与全新的当代性问题.都市美学新理论的探索与研究,在基本框架上沿三方面展开:首先,都市化进程的现实背景与都市文化学术语境的确立,是文艺美学发生当代转型和都市美学得以成立的外部动因.其次,都市美学在研究对象与范围、逻辑起点与价值基础以及文艺美学既有框架的改造与当代形态的建构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三是都市美学的理论资源与文化研究问题,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消费"关系的论述、新马克思主义的都市空间美学建构,在以消费为主体功能的当代都市中具有"核心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文化研究上,现代艺术家对资本主义城市的批判和抵抗,对于今天都市人探索审美拯救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也成为都市美学在理论建构中特别心仪的对象.以都市美学提供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可以为都市人减少自身在都市化进程中的异化以及当代中国城市的可持续与全面发展提供某种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6.
都市化进程论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所谓都市化进程,是指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它是城市化的升级版本与当代形态。在现代化的交通与信息技术条件下,都市化进程成为人类需要认真思考的世界性问题。都市化与城市化的共同之处是人力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从自然向社会、从农业地区向城市空间的流动与聚集。其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流动与聚集的规模、流动的方向与聚集的空间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都市化进程迅速波及中国。都市化进程加剧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复杂性:一是农民进城依然压力巨大;二是城市与乡村、城市与城市的矛盾升级;三是工业化与后工业化的冲突;四是城市盲目扩张与科学发展的冲突。要使之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一是必须对当代以都市化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有清醒的现实意识,这是发现问题的主要与根本矛盾、实现中国城市科学发展,并由此推动整个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大前提;二是结合中国国情理顺“都市化”、“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并根据不同地区、城市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7.
南京由其所处的地缘经济条件决定了它应当、而且也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亚火车头。与此同时 ,南京又理所当然地应当发展成为与上海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长三角国际化都市群中名副其实的第一副中心。为了顺利实现上述战略定位所应当达到的战略目标 ,应当牢牢把握南京是驰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基本事实 ,围绕南京颇具特色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 ,以特色历史文化发展战略统领南京的城市化、都市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始终坚持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充实、改进、改造、完善南京系列品牌战略。因此 ,发扬光大南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 ,维护与改善南京别具一格的城市山林、湖河生态环境 ,打造绿色南京 ,乃是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8.
论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文化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城市的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环京津旅游城市色彩形象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是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旅游地竞争的日趋激烈,城市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巨大的关联带动作用.城市的形象规划设计在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色彩是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映射着城市内在的文化意味和底蕴.本文分析了河北省部分旅游城市未能合理应用色彩设计的现状,并对主要旅游城市的文脉、地脉和人脉特征进行整合研究,以期提出较为合理的环京津休闲旅游城市色彩形象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0.
刘士林 《社会科学》2008,42(6):13-25
从全局性、深层次与战略发展的角度看,最能代表中国改革开放实绩的是城市、"大都市"与"城市群".整齐划一的计划经济模式与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影响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两个最关键的因素.中国城市的改革开放可相应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恢复、起跑与积累阶段.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相适应,以"城镇"与"小城市"发展为主体的"城市化进程"是其标志与主要成果;二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以"大都市"与"城市群"为核心的"都市化进程"构成了中国城市发展的主旋律.从"城市化"到"都市化"的飞跃.是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结果.对于中国的"大都市"与"城市群"而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育不足和发展不全面.如何超越粗俗的欲望与低级的物质享乐,防止在未来发展中走向"罗马化",是中国都市化进程面临的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与光荣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城市文化: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 ,又是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城市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更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 ,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等等 ,都十分重要。根据常德的实践 ,我认为城市文化建设对于加速城市化的进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样不可忽视。一、城市文化的内涵与意义文化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今天我们所讨论的城市文化 ,主要是指物化在城市建设中的理念或精神产品 ,以及供市民广泛使用的公共文化设施。(一 )文化是城市形象的灵魂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 ,城市形象与城市功能一样 ,越…  相似文献   

12.
世界城市的概念主要由英国社会学家弗里德曼提出.关注都市化进程中通常属于国家范围内的政治、政策之外的力量,是世界城市理论提出的直接背景和这一理论本身着重思考和探索的核心问题.世界城市假说本身主要是一个研究框架,不是一个有关城市的理论或总体的叙述,而仅仅是一个研究的起点.世界城市假说第一个局限性是过于集中在一些相对较大的都市中心,第二个局限性是疏于发展城市理论本身.在都市化进程中,上海的经济和城市硬件走在了国内前列,甚至可与一些世界顶级城市相媲美.上海与西方大都市的最大差距不在GDP、城市空间与人口规模,而主要是落后在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上,因而无论是在未来的全球城市竞争中,还是在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上,上海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改变文化上的落后现实.  相似文献   

13.
都市化进程既是理解与确定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处境与历史坐标,也是引发当代一切理论问题与学术研究转型的总根源,构成了中国文论在21世纪延续与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社会基础与时代背景。对都市人精神、情感与心理问题的关注,不仅体现出城市发展进入到以人的精神为本这一更高层次,同时也为当代中国文学学科、特别是美学、文艺学等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时代意义的研究对象与领域。在都市刺激与传统温床的共同作用下,人们特别容易形成对都市化进程的逃避倾向,其后果是直接丧失了文学对都市世界的反映、认识与批判功能。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社会与文化理论与西方城市社会学与城市文化研究的先进观念与科学方法,可以为中国当代文论建设与发展奠定总体性的理论框架与价值理念,以及在许多方面提供具体可行的方法与工具。  相似文献   

14.
发扬特色、建设银川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些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形象对自身发展具有先导性重大影响,良好的城市环境与文化形象是吸引和凝聚人才、资本、知识和技术资源的核心枢纽。本文认为,城市形象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是综合投资环境、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文化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与基本动力。其中,城市的风貌特色构成了城市形象的核心内容;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产力。本文依据对银川市七大优势潜力的地理经济学分析提出了“回族首府,西夏文化,塞上江南风貌”这种范式的银川城市特色,并具体结合银川市情和规划发展战略,构思了深化拓展银川市三大特色的13项创意工程及其理念价值,读来令人欣奋、深味,感人兴趣、超前新颖、建设性和实用性意义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产业与南京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南京"以江为轴,跨江发展,呼应上海,辐射周边"战略的实施,改善了城市竞争力,人才集聚度、科技竞争力、经济现代化有明显提高,GDP增长迅速.然而,在长三角整体区域分工与协作中,南京的发展特色并不明显,经济结构优化不足.因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南京区域经济高速、高效增长的重要选择.南京文化产业亟待确立本土身份.文化产业本土化策略,能凸现区域优势,改变南京区域经济的产业模式,起到"替代"作用,使南京在更高的台阶上参与全球经济发展博弈;也能以特殊方式提升南京城市地位和形象,拉动新兴行业增长;还能塑造南京区域特色经济,在差别化竞争中,确立南京对社会文化产品消费的控制力、对长三角以及中国经济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文艺美学是实践性、开放性的间性学科,与都市化进程具有逻辑上的深度契合性.都市是文艺生产的中心领地、组织者和被生产者,都市化进程以变更文艺生产的方式来解构文艺身份、颠覆传统审美程式和异化审美价值,这导致了都市化进程的病态和文艺美学发展的瓶颈.为此,重塑诗性主体以反思文艺美学发展、求解都市病症,成了当下学界研究和社会发展的亟须.  相似文献   

17.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是我国“十八大”后重点探索的区域发展战略之一.在新一轮的探索征程中,南京重构与之相适应地城市功能定位,不仅对国家区域发展新战略布局提供新思路,也为特大城市或大城市城市功能新定位提供借鉴.在辨析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与城市功能关系基础上,站在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视角上分析了南京城市的新功能定位,并探索了实现南京新城市功能定位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18.
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散生产要素、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综合体现。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现状是强中有弱。弱点突出在南京城市经济二元特征明显,不仅已经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南京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限制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论文在分析南京城乡二元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对如何推进城乡经济互动发展提出了我们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论城市文化建设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文化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重要特征。在大力加快城市化的发展战略中 ,必须把文化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加强城市文化建设 ,必须注重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 ,建筑具有个性的城市形象文化 ,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 ,加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艺术团体的建设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当前 ,加强规划的制订 ,加强协调 ,抓好重点 ,体现特色 ,是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城市建筑面貌日新月异,但也出现了文化遗产遭破坏、城市个性不鲜明、城市精神缺失、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塑造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文化城市是当今世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以文化城市为理念建设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