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朝末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搜括之令,多如牛毛”(顾炎武《日知录》)、“三家之村,鸡犬悉尽,王都之市,丝粟皆空。”(《明史》卷二二三《王宗沐传》)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陷入绝境,激起了空前壮阔的明末农民大起义。三十年的刀光剑影,写下了雄伟悲壮的历史诗篇。时势造英雄,在长期的血战中,锻炼出十数位出  相似文献   

2.
《华岳全集》十三卷,是明朝末年一部介绍华山情况的“山志”,其中有一篇跋文,署名为“大顺初元开国第一令曹士抡”,无疑是张献忠时期的蜀刻书,而且有可能是唯一的一部。 藏书家潘景郑先生于一九三六年见到此书时,把它写入《著砚楼书跋》,并说:“大顺初元,当明崇祯十六年”,这是偶尔疏忽。查张献忠改成都为西京,建立大西国,改元大顺元年,是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而不是崇祯十六年癸未,潘先生偶然记错了。  相似文献   

3.
论《金瓶梅》“廿公跋”的作者当为鲁重民或其友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金瓶梅》“廿公跋”,无论对于理解“崇祯本”系统《金瓶梅》各版本之间的关系,“崇祯本”与“词话本”之间的关系,还是对于《金瓶梅》作者研究等重大问题,都是关键之一。作者认为,“廿公跋”的矛头是指向“弄珠客”序的,最早见于内阁文库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廿公跋”写于崇祯末年;作者当为鲁重民或其友人。  相似文献   

4.
《杨嗣昌集》整理的主要依据是旧钞本《杨文弱先生集》 ,它是崇祯末年刊刻本基础上的整理誊钞本。《贩书偶记》等文献记载的崇祯刊刻本《杨文弱集》应该实有其书 ,并很可能已经失传。有充足理由证明杨山松兄弟在崇祯末年搜求整理过先人遗稿 ,前人的相关记载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5.
一据宋朝(公元960~1279年)史书《宋史》记载:“宣和三年(1122年)宋江犯淮阳并占领其它许多地盘”。宋江领导的起义发生在北宋末年,确切地说,即是从1120年至1122年。这次起义是中国人民历史上光辉的一页。遗憾的是我们对这段历史研究得很少,而14世纪末创作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就是以这次起义作为情节基础的。小说中详尽描写的梁山泊义军营垒,位于河北、山东、河南与江苏四省交界处,在寿张与东平二城之间。在宋江起义之前,这一地区事实上早就是官军鞭长莫及之处,从汉代(公元前204年~公元220年)起,这地方便成为不满朝廷、奋起反抗压迫的人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6.
明代后期,号称财富甲天下的南直隶(今江苏、安徽)、浙江地区,土地高度集中,明王朝征派的辽饷、剿饷、练饷和沉重的劳役~①,再加上灾荒和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出现了“饿殍枕路,幽僻旷野,男女相食”~②的悲惨景象。农民走投无路,披迫揭竿起义。 公元一六三三年(崇祯六年),南直隶宜兴县民陈轼,聚众起义,挖掉明朝首辅周延儒的祖坟,焚毁翰林陈于鼎、于泰的庐舍,将他们的田地分给农民~③。一六四0年(崇祯十三年),浙江永嘉县红包军起义~④。一六四一年(崇祯十四年),绍兴“市绝爨烟,人心汹汹,数…  相似文献   

7.
李庆西同志的《<水浒>主题思维方法辨略——兼说“起义说”与“市民说”》(《文学评论》1986年第三期,以下简称《辨略》)一文,提出了对《水浒》主题认识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关系到对一部古典名著认识价值的评价,今天继续进行探讨确实显得很有必要。不过,《辨略》一文在具体论证某些观点的过程中,对与已相悖的意见予以全盘否定,笔者实在难以苟同。现仅就其中涉及的“起义说”问题,略陈已见,以就教于李君及方家、读者。一、难道《水浒》不是“反映农民革命的教科书”吗? 《辨略》的作者认为“‘起义说’如今大势不妙”。理由之一便是:“梁山好汉中间,真正农民出身者甚少”,由于这种人物布局,证明“《水浒》一书并未意识到农民问题”,所以不能说《水浒》是“反映农民革命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8.
朱梅墓园     
明朝末年,在后金的兴起和南侵过程中,明朗多少忠勇将士为国戍边,尽忠尽职。在山海关西南八公里的绥中县李家乡石牌坊村,就有一位忠贞将军的墓园,人称朱梅墓园。朱梅字海峰,是明末崇祯年间镇守蓟辽等地的总兵官。据《山海关志》卷四名宦篇载:“朱梅别号海峰,辽东前屯卫人,崇祯三年总镇山海,厚重浑朴、御事精确,……当事难之时公为种将,慨然自任。”祭文碑对朱梅的功劳也有记载:“解围宁锦,克复口建、壮山海之随防屹良城于万里。”朱梅生前战功卓著,死后明王朝为表彰其功勋,特为加封厚葬建此墓园,也以此激励后人。墓园呈长方…  相似文献   

9.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明朝时期,由于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迫使各族人民不断举行起义,以反抗封建统治。据记载,从明初洪武年间到明末崇祯年间,广西先后爆发农民起义多达数十次。其中古田地区以壮族为主的各族人民起义长达百年之久,在广西农民斗争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深入探讨这次起义,对于了解历史上壮族人民的英勇斗争,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轰轰烈烈的张献忠农民起义,从崇祯三年(1630年)米脂十八寨起义开始,到康熙元年(1662年)李定国病逝于云南为止,在反对明朝封建统治政权的压迫剥削和抗击清军的侵扰中,转战十六省,经过了三十二年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探讨这次农民起义在历史上的作用,对于研究我国农民战争史,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自东汉末期至东晋,是一个历史大变动时期。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促成黄巾农民大起义,结束了东汉王朝的统治。随即天下三分,三国鼎峙,分裂争战几十年。司马氏代魏,三分一统,但经过短短三十余年的相对统一和安定之后,又是“八王之乱”,“五胡”兴兵,西晋王朝又迅速土崩瓦解。接着“五马渡江”,东晋偏安江左,北方“十六国”纷纭交替,争战不已,整个社会依然动荡不安。可以看出,在这长段历史时期中,分裂的时间多,统一的时间少,战乱的时间多,安定的时间少,社会充满了苦难和不幸。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不  相似文献   

12.
崇祯八年乙亥(1635)三十九岁张岱《泰山志》完稿,以志稿示祁彪佳。(祁忠敏日记《归南快录》)张岱参加省试,因试牍不合规定格式,被黜,内心抑郁气愤。祁彪佳因张岱受屈抑,亲自写信劝慰张岱(《归南快录》十月二十八日)。十一月初一日,张介子访问祁彪佳,言“乃兄宗子失意事”。初三日,祁彪佳作札至郡守李映碧,为宗子称屈抑。祁彪佳因母亲七十有二,思儿甚切,请假归里。四月离都,五月至武林养病,病愈抵家,与诸昆仲中编梓父亲夷度公文集二十余卷。为归隐计,于十月经营“寓山园”别墅。十一月至姻党访问。(见《祁忠敏年谱》)…  相似文献   

13.
明太祖朱元璋,自元末农民大起义,经过十五年的南征北战,终于扫平江南群雄,推翻元朝,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不仅依靠广揽贤才平定天下,而且也非常重视依靠贤才治理天下.本文仅就他在选用和培养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方面的认识与措施,谈几点看法. 明朝建立当时,战乱未息,生产凋敝,国家急需治理,太祖愈感到选用和培养人才为施政的根本大计.他说:“举贤任才,立国之本”(《明通鉴》卷一),又说:“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明通鉴》卷五),“人君之能致治者,为其有贤人而辅也.”(《明史·选举  相似文献   

14.
《明史》作者认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是颇有道理的。万历初,由于张居正的改革,曾出现过一段短暂的中兴局面。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病逝,明神宗独揽大权,他一不上朝,二不举经筵,三不参加祭祀,四不批答奏疏,五不任免官员,“孳孳所谈,利之所萌耳”,终于把明朝上推了亡国之路。 天启末年始于陕北的农民起义由涓涓小溪汇  相似文献   

15.
《元史·太祖纪》:成吉思汗“(二十二年)秋七月壬午,不豫。已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这个地点,冯承钩译《多桑蒙古史》注云:“《元史》谓成吉思汗死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此二名皆属蒙古语名,疑其士卒以此名名其汗身死之汉地”。可见早就使人有些迷糊。直到近年,也还有一些同志理解的不十分清楚。例如说:“1227年7月,成吉思汗在经略西夏时,病逝在萨里川·哈老徒的行宫,终年六十六岁”。又如说:“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于进攻西夏的征程上。《元史》记载:‘(二十二年)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这从文理上似乎说萨里川·哈老徒是西夏地方。  相似文献   

16.
明人选编的明代词选,一为万历年间钱允治选编的《国朝诗馀》,二为天启末年至崇祯初年沈际飞在《国朝诗馀》基础上改编而成的《草堂诗馀新集》。文章对《国朝诗馀》存在的问题,《草堂诗馀新集》的成书时间与主要成就作了具体深入的考证与论述。  相似文献   

17.
从语言文字和历史地理等角度看,《系年》及包山简地名“徒蔷”即先秦楚薮“云梦”.楚简“徒蔷”、《禹贡》“云土梦”、《楚语》“云连徒洲”、《晋语》“徒林”皆为“云梦”异名,其差异是由时、空以及语言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大起义,是我国古代农民战争史上一次具有空前规模的农民革命运动。这次起义几经挫折,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由郧、均进入“大旱荒,人相食”,“土寇蜂起”的河南地区后,使节节走向胜利,由豫入陕,由陕入晋。终于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攻入北京,取得了推翻统治达二百七十六年之久的明王朝的伟大胜利。其所以能胜利,就在于李自成当时能根据大起义的形势,救民于水火,提出了“均田免粮”、“平  相似文献   

19.
“竹林七贤”关于“竹林七贤”这一名称,历代都已相沿成习。万绳楠整理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提出了新说: “竹林七贤”是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七贤”所取为《论语》“作者七人”的事数,(笔者按,语见《论语·宪问》,孔子的原意是避世、避地、避色的身体力行者有七个人。)意义与东汉末年的“三君”、“八俊”等名称相同,即为标榜之义。西晋末年,僧徒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之初,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页49)寅恪先生学识的博大精深,为中外所共仰。但是这一结论,却窃以为不敢苟同。寅恪先  相似文献   

20.
《菜根谈》简介《菜根谈》是我国明朝末年出现的一部著作,作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明朝万历人。据说:《菜根谈》的书名得自宋朝人汪信民的一句话:“人生咬得菜根香,则百事可做”。《菜根谈》序言中对“菜根”的含义也做了详细说明:“菜之为物,日用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但味由根发,故凡种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究其意,“菜根”坚硬多筋,只有经过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真味”,而且,“菜根”一词本身,就有贫困生活之意。本书强调:耐得贫苦生活,才能创造人生百般事业。《菜根谈》一书字数不到三万字,但十分精粹,全由一条条不长的语录式的文字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