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楚辞·天问》有句云:“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一、二句叶韵(宵部),三、四句叶韵(阳部),而二、四句不韵。游国恩《屈原作品介绍·天问》云:“(《天问》)亦有两句为一韵者,其例绝少。”(载《楚辞论文集》)盖即指此。然此绝少之处,实有乖于《天问》叶韵的通例,疑有错简。  相似文献   

2.
《天问》:“舜服厥弟,佟然为害,何肆犬体,而厥身不危败?”言舜、象兄弟间交恶事,本事见《史记·五帝本纪》、刘向《列女传》诸古籍。文有误字。王逸《楚辞章句》于此注云:“言象无道,肆其犬豕之心。”闻一多先生的《楚辞校补》据此,谒“何肆犬体”应作“何肆大豕”,并引刘向《列女传》作释。肆,闻氏训作“?”,复引《广韵》:“?,注也。”闻氏谓,“何?犬豕”即《列女  相似文献   

3.
巴蜀神话始源初探贾雯鹤一、试析“禹要涂山氏”的文化蕴涵《尚书·皋陶漠》载禹曾云:“予创若时,娶于山。”此外,《楚辞·天问》、《吕览·音初》、《世本·帝系》等篇都曾记载“禹娶涂山氏”的神话传说。然而,涂山的地望却成了千古聚讼的问题。晋人常璩《华阳国志·...  相似文献   

4.
《天问》的错简问题十分复杂,有无错简,错简应该如何整理,存在很大争论.纵观《天问》错简研究的历史,人们会发现学者对《天问》错简的整理往往“以意为之”.本文根据古代简册制度,结合出土简册实物和《楚辞》文本传承情况,对“女娲有体”等句进行分析,发现相关语句在王逸之前可能已经被错置.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应当成为《天问》错简研究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5.
《天问》:“屏号起雨,何以兴之?”王逸注:“屏,屏翳,雨师名也。号,呼也。兴,起也。言雨师号呼则云起而雨下。” 那么,这位雨神(师)为什么必号呼才下雨呢?屈原所问,大约也是这个意思。 原来,古神话传说中,云、雨、风、雷诸自然神祗,往往是不可分的。所以《九歌·云中君》王逸注云:“云神丰隆也,一日屏翳,已见《骚经》。”翳本意为遮住光明,云正起着翳日的作用,因而说屏翳是云神,是有道理的。俗语:“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云雨是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6.
<正> 一在《补天》(一九二二年底)里,女娲依然是一尊神。我说“依然”,是说,远在上古神话里,女娲原本就是一尊神,《淮南子·览冥训》及《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汉朝应劭《风俗通》皆有记载。但是,由于记载的简略,女娲的功业尽管昭彰,而她的形象却实在是模糊的。假如我们把上古神话里的女娲作为一个艺术形象来欣赏,则不管我们怎样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怎样搜肠刮肚地启动我们的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去补充和再创造,而女娲,在我们的艺术欣赏的天地里,怎么也活跃不起来,鲜明不起来。因为上古神话原本就没有给我们提供这种条件和余地。  相似文献   

7.
屈原职业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的职业是什么?笔者认为屈原的职业是主持宗庙祭祀的宗祝。根据如下: 一、“三闾大夫”考王逸《离骚序》云:“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何谓“三闾”?闻一多《天问疏证》“环闾穿社”注云:《管子·轻重戊篇》:“封土为社,置木为闾”。案析言之,社、闾有土木之分;混言之,闾即社。《史记·封禅  相似文献   

8.
<正>位于我们青海西南部的昆仑山,以其横空出世、莽荡辽阔而带有几分神秘色彩,它便犹如希腊的奥林匹斯山一样,成了众神聚集的地方.《山海经》说它是“帝之下都”,有“天枢”、“天门”,为“百神之所在”.因此,昆仑山不仅是江河的源头,它还是我国神话的一大源头呢!从古老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到后来的“白娘子盗仙草”,无不与昆仑山有关.而保存昆仑神话最多的典籍,则应算是屈赋了,它比《山海经》、《淮南子》中记录的昆仑神话还多,以至使大学问家、大考据家朱熹“疑《山海经》、《淮南子》二书,皆缘《天问》而作”①.这“疑”虽说不对.但它却可借以说明屈原《天问》保存神话之丰富,而《天问》所保存的神话,又“大都是昆仑区的故事”②.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他是一个浪漫主义大家,一生坎坷,命运多蹇,其作品往往借助神话来抒发他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怨愤,《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篇篇都有神话,特别是昆仑神话.下面分别叙说之.《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班固《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愁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屈原“虽怀内美,重以修能,正道直行,而罹谗贼,于是放言遐想,称古帝,怀神仙,呼龙虬,思(女失)女,申纾其心”③.诗中曰:  相似文献   

9.
女娲造人神话在历史上有多种版本 ,最著名的是“抟黄土作人”(见《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 ,其中凝结着极古老的生殖崇拜信息。在此神话中 ,女娲造人仅仅凭借的是黄土 ,而土所表征的是大地。大地生长出植物 ,人类社会中母亲生养子女现象正与之类似 ,由于“类比”这神话思维的基本逻辑使然 ,“以地为阴性名词 ,图像作女人身”(钱钟书《管锥编》1册 56页 ) ,并由此产生地母崇拜 ,在世界各民族中普遍存在。事实上 ,女娲在国人心目中正是作为“地母”偶像的原型。《论衡·顺鼓》载汉俗 :“久雨不霁 ,则攻社 ,祭女娲。”按“社”即桑社 …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天对》遥承屈原《天问》,探讨了众多神话问题。柳宗元的神话观和自然哲学观紧密相连,他认可“天人相分”的哲学论,体现唯心主义天命观的“符瑞论”就成了柳宗元攻击的靶子。《天对》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神话只是柳宗元反对天命观的“载体”而已。柳宗元对神话的裁剪并非一个尺度,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一些美丽的神话还是首肯的,并非想消解神话的情趣。  相似文献   

11.
叶庆兵 《天府新论》2021,(2):140-149
《楚辞·天问》为屈原根据楚先王宗庙壁画而作,经历了从图像到文本的过程。这一生成过程对《天问》的文本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天问》集天文、地理、神话、传说等内容于一体,在文本上具有极大的综合性。这是由于具有宗教作用和训诫意义的宗庙壁画本身含有这些内容,屈原据图而作,自然受其影响。《天问》内容丰富,但在结构上有清楚的层次,从出土汉画像石来看,层次分明亦是壁画的通例,《天问》的结构安排也应与楚宗庙壁画有关。《天问》虽是据图而作,但却不是“述图之作”。屈原在创作《天问》时,一方面客观呈现壁画内容,另一方面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思考,并调动个人的知识储备。这些内容融入《天问》中,使得《天问》据图而作的线性叙事结构被打破,从而造成文本“不次序”。总之,《天问》的文本特征多与其从图像到文本的生成过程有关,其文本所存在的问题也应放到这一过程中去考察。  相似文献   

12.
香积寺考     
香积寺建于何时何地?史书有不少记载。宋敏求《长安志》说:“开利寺在长安县南二十里皇甫村,唐香积寺也,永隆二年建”。宋大昌《雍录》云:“香积寺,吕(大防)图,在子午谷正北微西。唐本传云,距丰水临大川者沈水、交水……寺在丰水之东,交水之西也。”宋张茂中《城南游记》注云:“陟神禾原西望香积寺塔,  相似文献   

13.
《楚辞灯》的作者林云铭说过:“一部〈楚辞〉,最难解者莫如〈天问〉一篇。”诚非虚语。就《天问》本身来说,难中之难者,又莫如对宇宙天体形成及其结构模式的追诘。历史上注释《天问》的人很多,但不少注者不能得其要领.认为屈原撰写《天问》,只是“呵而问之,以谍愤懑。”殊不知,屈原实际上则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探索世界之本原,追询宇宙之演化。 历代注家中,能够打破对字法词义诠释的局限,而从哲学和天体科学的高度,对《天问》中有  相似文献   

14.
《天问》“兄有噬犬”节索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天问》:“兄有噬犬,弟何欲?——易(夷)之以百两,卒无禄!”《天问》关于人事的部分,疑据楚史《梼杌》或《坟》、《典》之书,作节略并加以艺术的再创造,故叙古史特详。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引贾逵曰:“梼杌,……谓鲧也。”夏、楚同为龙图腾族,故楚人视鲧(舷)犹本族的英雄,并进而以鲧名其国史。《天问》特详“夏史”,盖由此也。  相似文献   

15.
什么叫“天问”?自东汉王逸首倡“天问”就是“问天”之说后,古今楚辞研究者对“天问”二字的解释始终囿于一个“天”字而不能自脱。其实,“天问”的如此释义与《天问》的实际内容差距很大。《天问》问天的部分在全诗里所占的比例极小,而问人的部分则很大。林云铭说;“兹细味其立言之意,以三代之兴亡作骨。”(《楚辞灯》)他不以“天”为全诗之“骨”是有眼力的。更何况在屈原的眼里,“天”根本不是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尊至贵者。《天问》里对“天”的质难信手可摘,什么“天命反侧”、“帝何刑焉”、“帝何竺  相似文献   

16.
“补天”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有不少关于“补天”的神话。贵州西北传有谷佛补天,广西大苗山传有桑哥补天,汉族则有著名的“女娲补天”。郑獬有诗云:“女娲炼石五,上补天之缺。如锢黄金液,万古无由裂”(《郧溪集》二十三)。或以为“补天”神话反映了人与自然的斗争,是民族  相似文献   

17.
屈原在他天才的著作《天问》全文要结束的时候写到:“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伏匿穴处,爰何云?” 对“伏匿穴处”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王逸云:“君将退于江滨,伏匿穴处耳,当复何言乎?”黄文焕云:“伏匿穴处’,原之自斥,以斥楚也。仇不可复,怨不可申,生在世间有愧天日,逃遁而为穴处之物类,毋比于人类足矣,复何所云乎?”贺宽云:“‘伏匿’云云,盖自叹也。既见废于君,伏处崖穴可矣,何  相似文献   

18.
《天问》:“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愎应从一本作腹,“腹鲧”犹言腹于鲧(《天问》颇具此种寓被动式于主动式之句法,如“惊[于]女采薇”“何卒官[于]汤”)。《山海经·海内经》郭注引《归藏·启筮》:“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初学记》卷23、《路史·可后纪》注引作:“鮌殛死,三岁不腐,副之以吴刀,是用出禹。”鲧有腹禹、生禹之故事实无疑。然另一传说,禹系其母吞物破腹而生。如《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女嬉……剖胁而产高密(禹)。”《三国志·蜀书·秦宓传》注引《帝王世纪》:“修己……臆圯胸折,而生[禹]于石纽。”《淮南子·修务训》:“禹生于石。”高注:“禹母修己,感石而生禹,柝(拆)胸而出。”《竹书》沈约注:“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近世学者或谓曲折反映原始产科手术。此与启母化石、石破而生启之传说基本同型,记载虽晚而其事甚古,盖母系氏族社会之观念也。而《天问》《归藏》却谓伯鲧腹禹,父权已有抬头之势;自修己破肚生禹至伯鲧剖腹出禹,其间殆有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递嬗衍变之蛛丝马迹可寻(鲧禹似已实行“对偶婚”)。  相似文献   

19.
一、“体兼众制、文备多方”说的提出萧子显通常是以其《南齐书·文学传·论》见称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而他在《自序》一文中提及的“体兼众制、文备多方”之说所蕴含的文体论思想及其地位,则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应该指出的是,“体兼众制、文备多方”之说是由赋体创作所引发出的一个实践性的问题。萧子显《自序》云: 少来所为诗赋,则《鸿序》一作,体兼众制,文备多方,颇为好事所传,故虚声易远。(《梁书》卷三十五《萧子显传》例) 据《梁书》本传记载,萧子显“尝著《鸿序赋》,尚书令沈约见而称曰:‘可谓得明道之高致,盖《幽通》之流也’”。结合上文“颇为好事所传,故虚声易远”之自述,更可见《鸿序》是萧子显在生前就颇有影响的一篇赋体作品。尽管这篇作品早已亡佚,我们无法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屈原的《天问》就是“天”在这里作为游离诸多责任纠缠的发问主体和屈原的代言人,以理性解构神话和重评历史,又以诗性智慧重组时空形式。《天问》的诗学机制和结构形态的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汲取了楚国祠庙壁画表现形式的养分,创造了一种处于有序与无序之间的双构性诗学结构形态。这是一个综合了时间顺序和寓意结构的与天人之道相通的宏观结构。作者据此对《天问》的内容、特别是历来令人备感困惑的若干片断进行了梳理,具体剖析了《天问》的寓意结构和时空联结方式,指出《天问》难免存在“错简”,但不能在没有可靠证据的情况下一味地“正简”,而应去深入探究《天问》本来的、也是诗歌史上独特的美学机制,从而为上古诗学史补上属于屈原《天问》的思维方式和诗学机制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