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军 《云梦学刊》2007,28(4):22-27
大学中文系的教师一般都身兼着文学研究和文学教育双重职责。尽管在当前中国大学“跨越式发展”中有着对研究的过分强调,但是知识生产终究会受到社会需要这一瓶颈的限制,尤其是对于一个承载着学科、专业发展的中文系而言,文学教育更是其中心性的活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学教育的走向决定了中文系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文学经典危机与文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文学经典在精神生活与文化建构中的重要性明显衰落,经典化机制本身的合法性受到理论质疑。定位为人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文学教育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调节、完善消费社会的价值体系,培育消费社会中理想的文化主体。经典文本的人文价值与审美价值久经检验,是文学教育之范本,应该为受教育者认真研读。  相似文献   

3.
文学知识是文学研究的基础.在文学知识求知、求真这种面对事实的简单外貌下,可能遮蔽了它作为主体的秩序建构执行者的性质,文学知识说到底是一种关于文学的话语秩序的建构!在文学知识的运作中,它和某种渗透到学科中的权力发生紧密关联.这种权力关系在文学研究的学科策略上有鲜明的体现.另外,在文学的想象框架中,文学知识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张荣翼 《社会科学》2012,(1):162-168
文学生产-消费是文艺学中的一个或者一对重要问题,而它作为问题并不是因为它的现象层面的存在,而是这种存在在文学中产生了新的阐释的需求。作为社会分工之后的文学,它有生产-消费的问题本来应该是理所当然,而之所以在古代不这样看待,往往有着伦理因素,人们需要有一爿脱离世俗生活指标的净土,而从社会统治角度看,回避或淡化文学的生产-消费特性有利于文化管制。文学的生产-消费特性不只是文学现实的一种功能的体现,而且它也是文化的再生产的一种属性。文学生产-消费是一个连续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它对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演变与整个知识系统的转化演进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勾画了迄今为止文学研究的学术走向,而且也将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当代中国文学研究,存在一个"世界知识"与"地方知识"交互作用的过程.考察分析"知识"系统的这些变动,特别是我们对"知识"系统的认识和依赖方式,将折射出学术发展过程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促使我们做出新的自我反省.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学术史思路,将作为教材的“文学史”,放置在“文学教育”的平台上,加以认真审视与叩问;主张以精心挑选的“读本”为中心来展开课堂教学,舍弃大量不着边际的“宏论”以及很可能唾手可得的“史料”,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术视野的拓展、理论思维的养成以及分析能力的提升上.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知识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物质生产的需要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但是,目前全国学术界却盛行为生产而生产,为晋升而生产,为完成指标而生产.本文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探讨了社会主义知识生产目的,然后再从社会主义知识生产目的的视角去理解和探讨政府的知识管理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8.
文学传统的功能与知识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传统具有两种功能 ,一是作为源泉和背景 ,在持续的积累和扩展中推动文学的发展 ;一是提供批判和扬弃的契机 ,激发变革创新以促进文学的发展。这两个方面都具有知识增长的意义 ,在文学发展的演进过程、自身规律、心理基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魏宏远 《社会科学》2021,(9):170-181
近代废除科举制,传统的以经学为核心的"经史子集"知识体系解体,西方新知识不断传入,知识分科在高等学堂的专业设置、公共图书馆书目编纂中得以展开。因"文""道"分离,加之西方文学观的"植入",中国古典文学"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模式逐步被以白话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新文学所取代。文学从以"人"为中心的"文学科""文学门""文学吏""文学传"发展到以"文"为中心的文学专业;从选贤任能的"人学"走向了专业化、职业化和商业化的"知识学"。此后西学知识、日本经验使文学的职业化和市场化加速,以文学谋生、以写作为职业成为可能。近代高等学堂文学专业的开设,类书、丛书、图书馆书目、文集、期刊以及工具书"文学"类的设立,加之文学史教材的编纂,促使文学的社会化商业生产,文学不断走向知识化,文学的生命体验和感受日渐稀薄,塑造力也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   

10.
李茂民 《东岳论丛》2006,27(1):50-52
中国古代文论学科是在现代学科教育制度的背景中产生的,“整理国故”思潮给它提供了思想方法和研究范式。这使古代文论研究仅仅成为这个学科知识生产的工具,无法融入到当代社会生活的意义建构中。在现代学科教育制度中,中国古代文论学科应当转变思想方法和研究范式,从单纯的文论知识的生产中摆脱出来,主动承当起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培育青年人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就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关键词发生了戏剧性的变换,其中一个重要现象即"文学反映"被"文学创造",继而又被"文学生产"所取代.这一变化并非无足轻重,在它背后隐含着文学观念变革和文学研究范式变更.创造论张扬主体性,鼓吹创作自由,强调文学自律,以主体地位的绝对优先来抗拒现实束缚;生产论则把文学活动置于生产、传播、消费、再生产的总体过程中,置于整个社会文化大背景中来考察,并努力揭示文学生产与意识形态、文学体制、生产机制的密切关联,强调文学生产的他律性.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研究范式和两套理论话语,两者间有着相互抵牾的不相容性.随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蓬勃展开,知识分子真切地感到自己已从被改造对象转而成为改革的主体,看到了自由言说、施展才华的机遇,在这样的精神氛围中,文学创造论一时间成为知识分子张扬自我的豪言壮语,成为文艺学界压倒性的主导性话语.然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打破了原有的文化权力格局,打破了文学场域的自主性,文学本身已不由自主地沦为商品,成为他律的产物,知识分子也日益被边缘化.文学生产论取代文学创造论,实际上正是知识分子意识到自己日渐丧失文化权力的现实处境,无可奈何地接受操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西藏当代文学以其与众不同的区域文化为基调,汲取多方文学资源,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70多年来,西藏当代文学在题材、主题、视角、立场、风格、语言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独特性,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多种面向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构成,这不仅对西藏当代文学本身意义深远,对中国文学版图的重构和中国文学多样化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西藏当代文学教程》在历史与文类的双重线索中展现西藏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较为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西藏当代文学的成就。教程结构清晰、通俗易懂,不仅为初学西藏当代文学者提供了便捷,更为西藏当代文学研究和传播开拓了途径,也为中国区域文学和多民族文学教育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4.
知识生产与文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家都在大学里念书或教书,深知大学这种体制、这种组织形式,对于知识生产和文学教育的意义.近年来,作为一个文学教授,我花了好多时间关注教育问题.因为,在我看来,教育既是一种社会实践,也是一种制度建设,还是一个专门学科、一种思想方式,甚至可以说是一套文本系统,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究.即便你只是想了解"什么是文学"或"怎么做文学",你也必须介入到关于教育的讨论里来.  相似文献   

15.
论当代文学史写作中的“知识共同体”与“文学谱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存在着一个以本质主义为理论依据,以文学谱系学为方法论的"知识共同体"。其成员通过对文学史史料的"组织"与"分配",从纷繁芜杂的文学现象中构筑起一个相对自足和稳定的文学谱系,并以评论、专著和教材的形式重构了我们关于当代文学的基本知识。然而,这个知识共同体却因其对当代文学学科合法性的现代性焦虑,在建构文学史神话的同时也陷入了一种本质主义的历史迷思。  相似文献   

16.
人类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之下对于各种知识性质的认识及其边界的划分,总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就史学与文学这两大知识门类来看,无论是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还是在西方的学术背景下,两者间的关系既呈现出划然可分的边界,又往往相互含摄、彼此纠缠.这一事实表明,作为人文学术的史学与文学,既有其知识发生学上的类似性和知识性质上的近似性,又有其方法、技术上的差异性.正因为如此,两者在知识上可以互相含摄,却不可以互相取代. "分则双关,合则两伤".  相似文献   

17.
文学研究的知识是人们认识文学、把握文学的基础,分析文学知识的自身构成状况是我们了解文学研究,进而改进文学研究的一个途径.本文考察了文学知识的交点状况.认为文学知识处在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客观化知识和规则化知识、普适性知识与个人感知的交点,这种交点的状况使得文学知识不能完全融入到一个确定状态.由文学知识的交点状态,提供了我们审视文学研究的一个角度.  相似文献   

18.
文学"知识场"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知识场"是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是"场域"理论和知识谱系学二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其理论前提是要确立文学"知识"观。文学"知识场"研究主要是研究场内不同谱系的文学知识话语变迁和差异形态,以及各种因素在其等级性特征形成过程中的影响等,可以凸显文学发展的动态过程,特别适合用来研究处于转型阶段的文学实践。新时期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承上启下的一个过渡阶段,以往无论是以社会、作者、文本或是读者为中心的研究视角,大都囿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更多地关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断裂意义,而忽视不同文学格局间的内在联系。文学"知识场"的研究方法为突破二元思维,重塑新时期文学的整体面貌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文学制度的建立是现代性所带来的制度性分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因而,自现代以来,文学必然是寄寓于一定的制度场域.并且,作为文学现代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面向--文学制度,就成为界定文学或确定文学边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鲁涛 《云梦学刊》2012,33(3):29-29
吴广平主编《文学教育新视野》一书,凡76.2万字,作为“湖南省特色专业湖南科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丛书”之一种.已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1月出版。此书系作者主持的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和主持的湖南科技大学校级精品课程“中国文学概观”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全书由“文学社团活动指导篇”、“文学创作指导篇”、“文学评论写作指导篇”、“作家访谈、对话与交流指导篇”四大部分组成。全书着力探索、总结了知识全球化时代文学教育的新情况、新知识、新经验、新策略,既有较强的理论性,也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从事文学教育与研究的广大教师与学者有借鉴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