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是考查南曲套式历史形态的重要文献.《张协状元》主要采用孤牌自套,表明早期戏文作家还没有形成组套的自觉意识;本套和复套数量极少,也处于自然形态,但暗合了后世联套的基本要素.《错立身》、《小孙屠》中自套明显减少,本套和复套明显增加,类型更为丰富,说明此时作者的组套意识已显著增强;南曲的组套在自身缓慢发展过程中,由于北套和南北合套的引入,明显提升了组套的水平和层次.北曲最早以套曲形态进入戏文,是经过模仿改造、逐渐“南化”的北套.“戏文三种”的组套形态虽然表现出民间形态的不成熟性,具有区别于北套的特殊性,但已基本具备了后世自套、本套、复套、南北合套四种南套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2.
元末明初人高明写就的《琵琶记》历来有“南戏中兴之祖”的称誉。谈到高明及《琵琶记》,明人张琦说:“自金、元入中国,……大江南北,渐染胡语;而东南之士,稍稍变体,别为南曲,高则诚氏赤帜一时,以后南词渐广,二家(指北曲、南戏)鼎峙”(《衡曲尘谭·作家偶评》);日人青木正儿说:“《琵琶记》实为南戏复兴之第一杰作,后日作南  相似文献   

3.
《琵琶记》没有列入《荆(钗记)》《刘(智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大南戏之内,不少人为它叫屈。王骥德《曲律》(1610)已经说不清这个说法的由来,但是一个来源久远而被公认的说法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南词叙录》称《琵琶记》的前身《赵贞女蔡二郎》为“戏文之首”,但《琵琶  相似文献   

4.
以宋元散佚戏文《孟姜女送寒衣》为源头,将《宋元戏文辑佚》中的戏文旧篇、明初戏曲选本《风月锦囊》中的《孟姜女寒衣记》、明末戏曲选本中的传奇散出等进行分析考证,以辨其文本的流变,再对相关的史实记载、民间传闻、笔记小说及戏曲剧本等材料进行考察,进而在体会古代戏曲的繁荣盛况的同时,从中探究戏曲发展史中的“改编过渡”现象.  相似文献   

5.
《香囊记》在明代前中期的伦理教化传奇中独树一帜,堪称典型。其突出之处在于剧作家是以文化人身份及文人化手法来写剧本的,在当时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虚构性情节、传奇性人物、复合型结构和典雅化语言展现戏剧场景,表现了忠孝节义的鲜明主题。和民间南戏以及之前的文人剧作相比,《香囊记》可谓是一部“义”显“艺”奇的传奇剧,其对晚明传奇的影响让人不能无视它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了传奇发展的新起点和新趋势。  相似文献   

6.
对于《论语·先进》篇“季路问事鬼神”章,历来人们一般从生死观的角度去诠解,此章其实还可从孝的角度加以阐释。孝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孝在当时有三层含义:一是侍奉活人,二是埋葬死者,三是祭祀鬼神;也即《论语·为政》篇“孟懿子问孝”章孔子所说之“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子路问事鬼神,问的是如何“祭之以礼”;“敢问死”,问的是如何“葬之以礼”。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和“未知生,焉知死”的回答,强调的都是要“生,事之以礼”,即把行孝的重心放在侍奉活人即在世的父母身上。  相似文献   

7.
《张协状元》是我国古典戏曲现存最早的剧本,是南曲戏文初期的作品。剧情简介如下:李秀才张协由西川赴京会试,途经五矶山遇盗,幸得孤女王贫女相救,在山神庙养伤;又经大公夫妇说合,与贫女结为夫妇。张协赴试心切,贫女剪发典发,资助其上京。张协高中状元,顿萌变志,以“貌陋身卑,家贫世薄”为理由,将寻夫到京的贫女赶出府门;同时,又  相似文献   

8.
关于皇太极之死,各史书记载不一: 《清史稿》记:(崇德八年八月)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时,无疾崩,年五十有二,在位十七年。”《清实录》记:(崇德八年) “八月庚午,是夜亥刻,上无疾,端坐而崩。”《清帝外记》记:“崇德八年八月,上御崇政殿,回宫,是夜无疾坐南榻而崩。”《盛京通志》中《神功圣德碑文》记“(皇太极)以崇德八年八月庚午崩,圣寿五十有二,在位十有七年。”《沈馆录》记:“八月二十六日状启:本月初九日夜半后,皇帝暴死。”  相似文献   

9.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中 ,“孝”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是孔子用以规范父母和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究竟什么是“孝”呢 ?孔子本人虽然没有给“孝”下一个具体定义 ,但是 ,从后儒对“孝”的注释解说中 ,我们还是可以窥知其义。《尔雅》中说 :“善事父母曰孝。”儒学礼书《礼记·祭统》中说 :“孝者 ,畜也。”而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老部》中解曰 :“孝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 ,从子 ,子承老也。”在许慎看来 ,“孝”是个会意字 ,其上部是一个省略了笔划的…  相似文献   

10.
海盐腔的崛起,是民间南戏向文人传奇过渡的重要标志。它把南戏由"村坊小曲"、"里巷歌谣"搬演的戏文重新变成宣扬伦理教化的工具;"以时文为曲",则逐渐褪去了南戏的"本色"而走向"绮词";它逐步整饬和律化南戏的曲词,使南戏的演唱体制发生了根本转换。  相似文献   

11.
“赵氏孤儿”戏文是明代剧坛上流传甚广的经典剧目,有富春堂、世德堂、汲古阁等多家坊刻改本流传于世,杭州人徐元的《八义记》亦是其中一种。然清初至今,诸家曲目著录此剧多有讹误。最近德国国家图书馆藏继志斋本《八义记》的再发现与回传,表明继志斋本即徐元所作。徐本与明代富春堂本、汲古阁本在主旨、情节和文词上都存在较大区别,表现出鲜明的文人化倾向。徐本的存在,不仅补上了南戏《赵氏孤儿记》向文人传奇《八义记》演进的关键一环,而且和其他三种明代坊刻“赵氏孤儿”所组成的文本群,成为再认知明代改本戏文形态和性质的代表文献。  相似文献   

12.
一北曲,本是一个具有地域性特征的音乐文化概念。明王骥德在《曲律》“总论南北曲第二”中,从北曲杂剧、南曲戏文逆推,上溯千年,用“北曲”“南曲”二词,广泛地概括了在北方和南方流行的各种音乐文艺。由于中国自然地理的特点,长江大河横贯大陆,南北易受阻隔,因此,“虽古四方皆有音”,但总是大别为南北。事实上,特殊的人文地理条件,造成了南北音乐文化存在着较大差别,而这种差别在政权分裂、南北对峙的情况下,分化尤为严重。作为戏曲声腔的南、北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事略”一词,《辞源》解:“文体之一种,以记人或事。宋王偁有《东都事略》一百三十卷,记北宋九朝事迹。明归有光《震川集》二五有《先妣事略》,记其母之生平。”《辞海》解:“传记文的一种。记述人物事迹的大略。多用于已死的亲属或戚友,如明归有光所作《先妣事略》等。也有记述若干人物事迹的大略而辑成一书的,如清李元度的《国朝先正事略》。”新编《汉语大词典》亦略同。  相似文献   

14.
明清传奇因主要参照昆山腔新声演唱的格律和排场,故又称昆曲传奇。它当然也包括按弋阳腔等其他声腔的格律和排场演唱的文学剧本。作为我国古典戏曲的一种重要式样,明清传奇上续金、元杂剧和宋、元戏文,自有其独特的地位。其作家有名可查的就有434人,连同其他无名氏的创作,共计作品达3000部之多。汤显祖、沈璟、李玉、李渔、洪升、孔尚任等均是这期间的文豪;名垂史册的《浣纱记》、《临川四梦》、《玉簪记》、《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等佳品盖出于此。明清传奇以繁富丰硕的果实呈献给中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相似文献   

15.
“和合”一词最早见之于先秦典籍,如《国语·郑语》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合于百姓者也。”(注:五教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管子》中曰:“蓄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墨子》中曰:“内者父...  相似文献   

16.
有些学者认为曾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本文对此不敢苟同。《论语》中的“曾子曰”记的是曾子的思想;《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的“曾子曰”记的是曾子的后学的思想。该篇对孝的泛化完全背离了孔子孝道思想的精神,从而与《论语》中的曾子的思想不相符合。这种对孝的泛化不是为了克服仁孝关系原理上的矛盾,而是对孔子孝道思想教条化、片面化,并已露出“愚孝”的苗头。  相似文献   

17.
我几次到长阳,都从民间艺人演唱的长阳南曲《渔家乐》中获得美妙的艺术享受。近期又拜读了田玉成编著的《长阳南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深受启迪。我对音乐艺术本是门外汉,却被长阳南曲舒缓轻柔的曲调和雅致脱俗的文辞所深深陶醉。这里就粗略地说说我的一点感受。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以冥界演进为视角,结合敦煌写卷《唐太宗入冥记》、《目连变文》、《阎罗王授记经》,以及宋代《玉历至宝钞》和明代《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对《西游记》中的冥界进行了考证,指出《西游记》中冥界是以《入冥记》为核心,在流传过程中又有所增益而形成的,其中"目连救母"故事的影响尤为重大。  相似文献   

19.
以北曲演唱的杂剧,在元代达到它的鼎盛时期,不仅北方人以北曲撰写杂剧,南方人也染指于此。但到了明代,因历史条件与现实生活要求不同了,不仅杂剧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异。甚而连北曲演唱也渐渐沦没了。周贻白先生《明人杂剧选·后记》一文指出: “到了元代末年,元杂剧的作者,已多为南方人;戏文的演唱,也为北方勾栏所兼习,院本则南北皆  相似文献   

20.
谶纬是历史上久已有之的古老迷信,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隐言,主要是政治性的内容,以预示国家兴亡和君主祸福为主旨。《史记·赵世家》记曰:“在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寤之日,告公孙支与子与曰:我之帝所甚乐。吾所以久者,适有学也。帝告我:‘晋国将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国男女无别。’公孙支书而藏之,秦谶于是出矣。”秦以降,谶语大量出现。在反秦的浪潮中,谶语成为重要的精神武器。《史记·秦始皇末记》中所录有数条,诸如“亡秦者胡也”、“始皇帝死而地分”、“今年祖龙死”等,都是预言秦的灭亡的;而反秦首事的陈胜吴广起义更是借助了谶语的力量以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