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清代性灵派诗歌的内容意旨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成员虽然以表现真挚之情与闲适之趣为创作主旨,但亦具有风雅之怀:一具有仁爱之心,二具有讽谕之意;性灵派诗对白居易新乐府精神是有所继承的。后人斥性灵派诗为“风雅之”,是十分片面的。  相似文献   

2.
唐代诗人雍陶曾任雅州刺史 ,也就是在今天的四川雅安做官。当时 ,城外有一座桥 ,雅州人送人远行 ,往往至此惜别。有一次 ,雍陶送客到此 ,听说桥名“情尽桥” ,心感不快 ,于是改名“折柳桥” ,并题诗一首 ,命人在桥头建亭 ,将诗刻于墙上。诗云 :从来只有情难尽 ,何事呼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 ,任他离恨一条条。此诗据实而不囿于实 ,言情而能拓其情 ,言近意远 ,实为佳构。“折柳” ,显然是取古乐府《折杨柳》之义。“柳”谐音“留” ,折柳即是留客之意 ,表示离别之人不愿分离之情 ,依依绵绵 ,无以尽也。故在古代 ,送别折柳 ,成为风俗。“折…  相似文献   

3.
李白《公无渡河》一诗,元萧士赟谓为“讽止当时不靖之人自投宪网者”。清陈沆《诗比兴笺》谓为悲永王磷而作,诗中渡河之叟系指李璘。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亦以为李白从璘之作,但以渡河之叟为李白自喻。以上诸说虽不相同,或不尽相同,但均认为此诗必有所指,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然此诗究竟因何而作,指归何许,谨陈一得之见,以供参考。此诗若联系李白幽州之行加以考察,其义自明。而《赠何七判官昌浩》《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二诗,则是打开幽州之行秘密的钥匙。  相似文献   

4.
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 《元遗山诗集》卷十《答俊书记学诗》:“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下句正后村所谓“将铅椠事作葛藤看”,须一刀斩断,上句言诗于禅客乃赘疣也。句中引刘克庄语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八《题何秀才诗禅方丈》:“能将铅椠事,止作葛藤看。”钱先生尝释此诗云:“隐讽诗与禅扦格不两立,文词乃禅家所斩断之葛藤也。”依钱先生之说,遗山诗意即:诗是禅客必割之赘疣,务斩之葛藤,遗山此诗对诗禅关系的看法,与后村同调。  相似文献   

5.
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元遗山诗集》卷十《答俊书记学诗》:“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下句正后村所谓“将铅椠事作葛藤看”,须一刀斩断,上句言诗于禅客乃赘疣也。句中引刘克庄语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八《题何秀才诗禅方丈》:“能将铅椠事,止作葛藤看。”钱先生尝释此诗云:“隐讽诗与禅扞格不两立,文词乃禅家所斩断之葛藤也。”依钱先生之说,遗山诗意即:诗是禅客必割之赘疣,务斩之葛藤,遗山此诗对诗禅关系的看法,与  相似文献   

6.
说《关睢》     
毛诗以为“《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毛诗的基本精神是“以史证诗”。从文学角度看,“以史证诗”只能作为参资之助,从经学角度看,“以史证诗”,只可备一说。北宋欧阳修,于经书多所疑议,而在其《诗本义》中却把《关雎》坐实为文王、太姒,这就更近“史学”,其见解又在毛诗之下。近代以来,治诗者多以“文学”相尚,其惑更甚。此诚如朱东润先生所云:“今之治《诗》三百五篇者,一洗前人之故习,而矫枉过正,又惑于欧美之旧说,以是非未定之论,来相比附,为说益多,纠纷益滋。”诗,原本即所谓“赋…  相似文献   

7.
一、《木》是一首讽刺诗《木》是一首讽刺诗。《小序》云:“后妃逮下也,言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纯属附会。哪见得“后妃逮下”与木下垂有必然之联系?且将“君子”解为后妃,真是不辨男女,惹人啼笑。今人多从戴震说,以为是“下美上之诗。”唯陈子展云:“顾木恶木,(木下曲日)葛甜茶,(万岁藤,干岁)比兴殆有深意。疑奴隶社会民间歌手明颂其主子,阴实讽之,未可与其他群臣颂祷其君之诗等量齐观也。”(《诗经直解》)其说颇有见地。但葛既是缠绕于木之上,形象亦甚丑陋,恐怕也寓有讽刺之意。我们认为,此诗是劳动人民描绘统治…  相似文献   

8.
一.《刘讽都官致仕》诗作者考前人所著诗话甚多,内有不少名诗佳句,历代广为传诵,至今流传不息.但若论起诗作者来,却时有歧误,不可尽信,用时更需细加辨析。《刘讽都官致仕》诗即为一例。《刘讽都官致仕》诗已佚。宋无名氏《古今诗话》中有其诗句,并说作者是谢景山(名伯初),其文曰:(宋仁宗)嘉中,刘讽和官致仕,夫妇徙居赖山。谢景山有诗送云:“移家尚恐青山浅,隐几唯知白日长。”朱公绰诗云:“谏草焚来应见史,橐金散尽只留书”[1]宋阮阅《诗话总龟》中也有此则诗话:嘉林中,刘江都官,冈州人,方年六十三致仕,夫妇徙居…  相似文献   

9.
乐语,就是针对“乐”而“语”。“乐”即指升歌之歌乐。《周礼》记载的乐语有六种形式:兴、道、讽、诵、言、语。“乐语”是一种有文采、有章法、有节奏、有韵律的“语”,它是未成型的诗,是诗的原材料。乐语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诗的源头,是中国诗产生、创作的根源。乐语产生了诗,乐语从“歌”中提炼、演绎出了“诗”。乐语在真正意义上促成了文学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分离,也促成了文学语言与音乐的分离。中国最早的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说出来的。周礼乐语不仅决定着《诗》的创作和中国诗的产生,它对后世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学的影响亦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0.
苏东坡在《祭柳子玉文》中首次用俗来评价白居易诗歌,此后追随者甚多,且在白诗俗的评价中多含贬义,甚者乃今人仍不厌其烦地用俗来评价白诗。白居易诗歌并不俗,起码含有很多雅的因素。还原白诗,其“非俗”与多“雅”的因素应被世人重视,纠正前人评价之偏颇。本文从雅和俗的关系出发,明确雅俗的内涵指向,着重从白居易讽谕诗的语言特点和思想内涵上力证白诗之不俗,还原白诗非俗的形象同时期待白诗评价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歌诗合为事而作”──论白居易《新乐府》的新闻性张保健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他曾将自己51岁以前写的1300多首诗编为四类:一讽谕,二闲适,三感伤,四条律。四类中,价值最高,他本人也最为重视的是第一类讽谕诗。其中《新乐府》50首更是有组织...  相似文献   

12.
《诗经·卫风·氓》,弃妇之辞也。末章曰: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即上文所言之“及尔偕老”,谓“总角之宴”时新婚夫妇白头相守之约誓也。“二三其德”之夫将此抛却脑后,弃旧迎新,故诗人述旧而为此刺心之论也。“旦旦,”曰”言其恳恻款诚”。准诸上下文义,郑说不误,然旦字向无“恳恻款诚”之义。释文曰:“旦,《说文》作悬。”《说文·心部》曰:“怛,也。从心,旦产。或从心,在旦下。《诗》曰:信誓悬悬。”悬为怛字别体,其义与诗辞之“旦旦”大不相类。今案“旦旦”应读作“沓沓”。上古沓读透母益…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比兴》云:“楚襄信谗,而三闾忠烈,讽兼比兴。炎汉虽盛,而辞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于是赋,颂先鸣,故比体云构,纷纭杂沓,倍旧章矣。”由此可知,刘勰认为“比兴”发展到了两汉后,便运命殊异了:一方面,是“比体云构”,辞赋之作大兴;一方面,则是“兴义销亡”,而两汉的辞赋家们“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终致抛弃了《诗经》、《离骚》而下的“兴”的传统,因此是“倍旧章”、“文谢于周人矣。”在刘勰看业,“兴”体被两汉辞赋家们抛弃之后,就没有重新被重视,魏晋的诗人们对“兴”似乎并不…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 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锺灵毓秀,满树 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 赏,止息乘荫。只要你不是闭目塞 听,深闭固拒,总会欣然有得──深 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 ──柯 灵 《清文评注读本》说:“韩昌黎《祭十二郎文》,欧阳修《■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指《祭妹文》)乃鼎足而立。”《祭妹文》之所以受人推崇,在于“情真”二字。袁枚是清代“性灵”诗说的倡导人,他说:“若夫诗者,心之声也,性情之所表露者也。”又说:“诗者,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从袁枚的这些诗歌理论可以看出,他是主…  相似文献   

15.
论晏殊词的创作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词有别。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①即词虽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上有逊于诗,但在抒写情致的深度上却有所开掘。由于“词为小道”、“词为艳科”的观念影响,词这种文学体裁受到的封建伦理方面的约束就少得多,因而在表现世俗人情的真、深方面就具有了更多的自由:朱乔尊云:“词虽小技……盖有诗所难言者,委曲倚之于声,其词愈微,而其旨益远。”②刘体仁云:“词中境界,有非诗之所能至者,体限之也。”③王拯云:“(词)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  相似文献   

16.
在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活动与文学创作中,一言兴邦拯救天下的政治热情与为民请命的内在赎罪冲动联袂而行,政治上直言极谏,诗歌创作中的讽谕诗"惟歌生民病",风格嚣张刻露,致使白居易政治和艺术上走入了双重困境,并因此而带来了他诗歌创作心理的变化,遁入了"知足保和"的逍遥之游,为其讽谕诗的创作画上了仓促的句号。  相似文献   

17.
1.游似为游仪之误 《全宋诗》册五六卷二九五八页三五二三六游似《黄鹤楼》:“长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万景投。汉水北吞云梦人,蜀江西带洞庭流。角声交送千家月,帆影中分两岸秋。黄鹤楼前人不见,却寻鹦鹉过汀洲。”(清陆心源《吴兴诗存》二集卷八) 按:此游仪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九:“游仪,(字)伯庄,长平之胜士,早游京师,自北方纵览名山;已而浮洞庭,归隐武溪之上。过武昌时,有题黄鹤楼诗,脍炙人口。游默斋尝书置南楼,游受斋漕湖北日,复为之刻石。其诗云云。”(《柳溪吕炎近录》)据此,则当为游仪诗。陆心…  相似文献   

18.
从"以诗证史"到"以史证诗"--读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的文体体现了他一向视语言为自身家园及文化传统载体的信念,更表明其晚年从“以诗证史”到“以史证诗”的诠释学转变。一面坚持严密精致的科学考据,一面寄托抒情想像,重构晚明文学文化之壮丽画面,激扬民族精神,使诗、史两者皆发挥至极致,遂造就一天壤间不世出之奇作。这一转变也表明他不仅摆脱德国“历史主义”的影响,而在人文精神上与“浪漫主义”的现代“诠释学”风云际会。且在主题和方法上,《柳如是别传》所包括的放逐和文化离散、性别研究、怀旧、边缘及文化政治、诠释意识和细读策略、学科跨际和文类交叉、互文性、杂交性及碎片性等,更预示了“后现代”的多元文化潮流。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陆机首倡“诗缘情”。他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在此之前的传统文学观主要是“诗言志”,虽然荀卿及《乐记》都认为诗乐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诗大序》亦云:“情动於中而形于言。”但秦汉以前所言之情与六朝略有不同,它至少还不是生命形态的整个表现,言情的目的多在于“憾恨志意不得逞展,抒中情而属诗”(庄忌:《哀时命》),忽略抑或缺乏感性的活力。譬如荀卿认定乐可调和礼,二者互为补充,互为印证。《乐记》断言礼乐相通(“乐者,通伦理也。”),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即是如此。古代诗乐一体,《诗经》言情固多於道志,此就创作而言,说诗者也许大相径庭,或以为“天下不治,请陈桅诗”(《荀子·赋篇》),或以为“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史记·太史公自序》),或以为“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文心雕龙·情  相似文献   

20.
苏诗贵在艺术地展示出卓然不群的主体风神:傲岸人格铸成其铮铮“诗骨”,旷达襟怀构成其超逸“诗神”,睿智心性化成其邃广“诗心”。这缘于苏轼坚持适我实用的原则,博涉儒道释而又长保性灵之真。苏诗呼应着个体生命与宇宙社会的律动,趣、情、理横溢。其诗以趣为美,悲而能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其诗抒情以赤诚化、奇崛化、生活化为特色。苏轼的理趣诗以“理”充实了诗的意境内涵,奠定了宋诗重理致的新型意境,同时标志着中国诗坛上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三位一体的大诗人人格的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