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仁是《聊斋志异》的灵魂和核心。 《聊斋志异》第一篇《考城隍》写冥府科考事,但明伦认为:“立言之旨,首揭于此。一部大文章,以此开宗明义,见宇宙间唯仁孝二字,生死难渝;正性命,质鬼神,端在乎此,舍是则无以力人矣。”这是非常中肯的。 据笔者的粗略统计,在《聊斋志异》整部作品中,仁和以仁为核心组成的词如仁厚、仁爱、仁人等约有40个,孝和以孝为核心组成的词如孝顺、孝谨、孝子等约出现63个。孟子说:“亲亲,仁也。”又说:“仁之实,事亲是也。”①换句话说,孝不过是仁在有血缘关  相似文献   

2.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学派的核心概念陌生化旨在分析现当代文学中复杂化形式的手法。而T.S.艾略特的《荒原》可谓是运用这一技巧的杰出典范。通过分析《荒原》在叙述视角上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归纳了其在叙述视角上采用的各种陌生化技巧,如异化视角、全知叙述视角和叙述视角转换等,为解读这部现代主义诗歌的巅峰之作提供一种新的诠释方式。  相似文献   

3.
论《荒原》叙述视角上的陌生化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学派的核心概念“陌生化”旨在分析现当代文学中“复杂化形式的手法”。而T.S.艾略特的《荒原》可谓是运用这一技巧的杰出典范。通过分析《荒原》在叙述视角上“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归纳了其在叙述视角上采用的各种“陌生化”技巧,如异化视角、全知叙述视角和叙述视角转换等,为解读这部现代主义诗歌的巅峰之作提供一种新的诠释方式。  相似文献   

4.
蒲松龄在《聊斋》中积极鼓励士人“弃儒从商” ,但他仍持“右儒左商”的态度 ,“从商”的目的仅仅是士人为了摆脱自身的穷困 ,尔后重新实现“儒业”的理想。蒲松龄主张儒商在经商活动中不失“儒家品德” ,这无疑寄托着作者的理想。《聊斋》中对“儒商”的致富过程叙述过于简略 ,看不到“儒家品德”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这是作者毕生投身举业而缺乏商业活动经历的缘故  相似文献   

5.
老舍在旅英期间写成的域外小说《二马》,讲述了来自"文明古国"的中国人在英国的一段饶有意味的生活故事。本文拟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对老舍的《二马》进行解读,认为在《二马》中,老舍对小说的语言、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等进行了"陌生化"处理,从而使作品呈现出新奇陌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论“陌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陌生化是对人们惯常的自动化生活的艺术违反,通过对熟悉得失去意识内容的生活形态的变形,吸引人们对习惯生活重新认识和体验,找回或恢复由于习以为常而丢失的审美感觉.它是一种疏离生活常态增加审美时延的艺术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7.
在《聊斋志异》文本创意中,蒲松龄善于通过脱化前人文本这一以故为新的策略,融会百家,自铸伟辞。因其花样繁多,异彩纷呈,我们不妨从多种维度加以探论。从脱化笔路看,有的是从某一种前文本脱化出多种现文本,即一化多;也有的是将多种前文本脱化为一种现文本,即多化一。从脱化笔意辨识,可分为有迹可循的显性脱化与含而不露的隐性脱化,以及介于显隐之间的暗引等。从笔致层面看,有的由言简意赅到铺张扬厉,此乃化简为繁式;有的由浓墨重彩到轻描淡写,属于由繁到简式。此外,就脱化效果而言,除了正向运用,还有直用其意反用其意等旨在创造谐趣及反讽等审美效果的笔调。这一切充分显示出蒲松龄善于将传统诗学融化前人成品而不见蹈袭之迹、长于翻意新奇等创作传统发扬光大于小说创意的能力和水平。面对《聊斋志异》多元化的脱化行文模式,冯镇峦等评点家早就意识到,读者只有博览前人群书,才能更好地感受、更充分地解读这部小说的文本创意及审美奥妙。  相似文献   

8.
布莱希特提出"叙事戏剧"的观念,创立了"陌生化、间离效果"(Verfemdung)的戏剧理论,强调戏剧演出中演员和观众的理性因素,破除舞台造成的"生活幻觉",使观众时刻意识到自己是在看戏,从而与舞台演出保持情感和理智上的距离,并对戏剧所反映的现实进行思考和判断.布莱希特的寓意剧<四川好人>正是体现了他的这一戏剧理论,运用了大量的陌生化编剧技巧,以达到他所追求的陌生化、间离效果.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的审美观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从主体对客体的心理把握角度提出了美的相对性原则;强调美丑对照并表现其多样性;关注女性美的创造;标举“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式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0.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素有"百科全书"和"文体学大全"之美誉。用陌生化理论来分析这部作品有助于加深对小说的语言特色及主题的理解。从全知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三种叙事视角的转换和词汇、语音、语法和语域的语言变异两个主要方面对该作品进行陌生化的解读,以期待更深刻地领略到这部经典之作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1.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钱钟书充分利用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韵味无穷的文字,并创造性地与西洋文字相结合,成就了《围城》出色的语言艺术。作品中语言艺术背后潜藏着一种贯穿始终的艺术手法——"陌生化",不仅是语言,更渗透了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一种自我意识,影响着作者的创作始终。本文试图从作家主体意识层次、话语意识层次的陌生化对小说进行分析,更深层次地领略《围城》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12.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它通过增加艺术感知的难度和审美欣赏的时间,使读者获得独特的艺术体验与审美愉悦。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在题材、叙述视角、语言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陌生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的优秀短篇小说集,共收短篇作品四百九十一篇(附录除外)。这部作品问世以后,“流播海内,几于家有其书”(陆以湉:《冷炉杂识》);“风行逾百年,摹彷赞颂者众”(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和欢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被前人称为"空前绝后之作",把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推向最高峰。在近五百篇故事中,蒲松龄一反传统,颠覆了前人对女性描写的传统模式,写出了一个个有悖于常情的奇女子,塑造了异彩纷呈的女性艺术世界。虽然《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是从男权文化背景下的男权视角来塑造的,没有完全脱离封建思想、封建道德之局限,但毕竟对时代有所超越,赋予女性形象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按照短篇小说的特点,可以把《聊斋志异》中的作品分为三类:即故事式、盆景式以及横断面式的小说。通过这一分类,能够窥见《聊斋志异》中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的生成轨迹,同时也为《聊斋志异》的研究提供了探求本事之外的另一种重要思路。此外,异史氏曰对于小说的结构而言也非常关键,其成为一个情感的缓冲区,以这样的方式来化解小说中过于峻急的孤愤之气。  相似文献   

16.
小说中有诗自古有之 ,而作为文言小说的《聊斋》却把它更加艺术化、品味化 ,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境界。首先 ,《聊斋》中许多篇章都程度不同地具有诗的品格特征 ;其次 ,直接运用俚曲诗句 ,做到小说与歌诗的水乳交融 ;再次 ,《聊斋》还借鉴了诗歌创作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传统 ,常常将人物的活动 ,人物感情与景物描写融合在一起 ,使人物、景物相互映照。  相似文献   

17.
研究者尚未论及的恐怖美,是《聊斋志异》的突出鲜明的艺术特色,它具有独到的艺术魅力。蒲松龄把在生活中对立着的恐怖与美巧妙地统一起来,运用存异求同,传神略形,寻奇避俗,轻显重隐等一系列艺术手法,把恐怖由生活的粗糙化为艺术的精致,使《聊斋志异》的恐怖美具有骇人而又迷人,迷人而又宜人的强烈的艺术力量,满足了人们在这方面审美情趣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在蒲松龄《聊斋志异》的近五百篇作品中,描写爱情、婚姻的篇章约占四分之一。这些作品中,既有作者对封建婚姻弊端的无情揭露,也有因无法消除这种弊端而对现实婚姻进行的理想化设计。本文从父母、正妻、媵妾对待婚姻的态度入手,对蒲松龄理想化的婚姻范式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9.
一每个国家、民族或地区,都由于所特有的历史、地理等条件而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民俗是反映一个国家、民族及地区的历史和现实的一面镜子,它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渗透在人们社会生活的细胞之中,铺延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清人黄遵宪指出:“川岳分区,风气间阻,此因其所习,彼亦因其所习,日增月益,各行其道,习惯之久,至于一成不可易,而礼与俗,皆出于其中。”“风俗之端,始于至微,搏之而无物,察之而无形,  相似文献   

20.
蒲松龄是以痴狂自居的。《聊斋自志》里,他公开申明创作这部“孤愤”之书时的心态是“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他还认为,“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而他第一个有意识地大量地多侧面地塑造了一系列痴狂人物。明确地把痴狂人物作为自己的文学理想人物予以颂扬。这在文学史上是一个大突破和创新。在蒲之前,文学作品中并没人专门写痴狂,作家往往只是有意无意地表现痴狂,蒲之后,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痴狂也只是间或偶然地表现。只有蒲松龄,明确地提出“痴狂”二宇,创造了中国文学中一个绝无仅有的痴狂人物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