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法和政治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对于法的本质这一深刻的、科学的揭示为正确认识法和政治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资产阶级法学家极力抹杀法的阶级性,把法说成“永恒的正义”、“理性的体现”等等,不仅不能使法和政治的关系得到正确的解决,反而把这个问题搞得很混乱。因此,科学的说明法和政治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区别于资产阶级法学的重要标志,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方法论原则,具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特征,也含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因素。从本质上说,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方法。主要有:以自然主义为特征的历史“溯源”方法;以回避本质为特征的形式比较方法;以“设疑求解”为特征的思辨分析方法。他的政治学方法论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其历史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相似文献   

3.
政治沟通是一种古老的政治现象,可以说,自从有了政治就有了政治沟通.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政治沟通却是一个年轻的议题.与政治学的其他研究主要围绕权力、权利、利益等不同,政治沟通主要关注信息、对话、理解与共识,并以此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因此,政治沟通不仅拓展了政治学的研究视域,也启发了对其它政治学问题的重新认识.从中外文献来看,政治沟通理论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三论”阶段、政治传播阶段和网络政治沟通阶段.而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三个阶段也反映着实践中的与历史中的政治沟通.在此将以中外文献为研究基础,提出政治沟通理论发展的这样三个历史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的理论原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行为主义政治学从萌芽、酝酿、发展直至鼎盛 ,其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 ,几乎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行为主义者主张把政治行为作为其研究对象 ,崇尚经验性、实证性研究 ,坚守“价值中立”的信条 ,企图把政治学真正变成“纯科学”──“政治科学” ,贬低传统政治学为政治哲学。虽然行为主义政治学以其崭新的研究方法给西方政治学注入一股新鲜活力 ,但由于其内在的缺陷性 ,导致在本世纪80年代走向衰落。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盛衰过程 ,对中国政治学研究方法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方政治学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现代政治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我们应当进行系统的研究,以从中吸取现代政治理论的发展成果,但是不应该把它当作普遍原理来定位和讲授。我们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摈弃西方中心论,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现代政治发展的规律,走自己的路,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学。中国的现代政治学,应当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中国的历史条件和民族传统、人民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总结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经验,继承和革新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遗产,吸取、借鉴现代政治学说的科学成果,阐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规律和道路。  相似文献   

6.
论政治范畴     
“政治”是全部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明确科学的政治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一项基本建设。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不但要研究一般的政治,尤其要研究无产阶级政治,这种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不仅把政治学的研究推向深入,而且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党性立场和实践意义。一、政治的规定性尽管两千多年以前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人生来便是政治的动物”,而且还写了颇具规模的《政治学》,然而,政治的科学定义是什么?却一直是个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无疑,这跟政治学的特殊性有密切关系。政治学有着比其他社会学科更加鲜明、更加强烈、更加直接的阶级性或党性。历史上,从事政治研究、从事政治学著述的人,都是各个阶级或阶层的积极的政治代言人,有的就是它们的政治家或领袖人物。因而,他们对政治范畴的规  相似文献   

7.
法国大革命的研究亟待在更广阔的反思领域取得新进展。比较政治学视域中的法国大革命,创造了一种崭新的“事件”文化,即期望通过政治革命实现被统治阶级自身解放的革命逻辑,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者提供了一种将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不同的思想情境中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的方案,进而催生了思想史上性质迥异的两类社会革命形式:和平改良与暴力革命,前者是19世纪英国社会主义观念政治的主流,后者是马克思解放政治的根本。从两种社会革命形式的当代变迁路径来看,比较政治学视域中的法国大革命凸显了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8.
民本思想是由孔子提出,孟子加以完善的。奴隶社会末期儒家已看到“民”在国家的重要地位,希望统治阶级行“仁”政而爱民。“民”为保住自己衣食之源的土地,不断向统治阶级进行斗争,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宣扬民本思想。近代资产阶级提出民主、民权,即是民本思想的发展。目的在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相似文献   

9.
魏源政治学说的精要部分集中于柔性施政的“黄老思想”教旨,考察这种思想所诞生的时代背景和主旨仍然不足以帮助理解魏源政治学说的特点。魏源政治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在实际政治中的作用与新颖的范畴运用。魏源的政治学说中包含的“黄老思想”是其晚期政治思想的中心部分,其特点取决于儒内道外刚体柔用的体系。  相似文献   

10.
政治社会化问题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对国家政治生活提出的新要求,保证社会成员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完成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以实现政治统治的稳定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治学者普遍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是描写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统治者与本阶级分化出来的“异端人物”的矛盾。通过这些矛盾的交叉发展,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阶级斗争,揭露了四大家族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它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12.
当前政治学研究形成了相互博弈的局面。现代我国政治学界的研究主题主要可以归纳为12类政治学说。政治学研究主题的相互博弈,体现出了政治学知识广泛性和内涵复杂性,也说明当前学术界政治主题都以政治权力或政治管理为主线贯穿整个政治学知识点的分布,而忽略了政治权利的重要性。要提升政治学研究科学化水平,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构建科学的博弈论政治学体系。博弈论政治学以政治人作为研究起点,注重对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互动研究,进而考察政治主体自系统和政治环境他系统的相互关系,得出政治文明的结论,即政治的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每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的善政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亚里士多德的善政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政治学》著作中,以公正为主线追求着人最大和最高目标——善,他强调个体至善和社会至善的统一,极力推崇社会政治的公正、法治与平等。他立足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共同生活和共同利益,力求通过善政理论构建一种自然和谐的关系。虽然亚氏的政治学说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他对政治现象的考察和思考对于当今的政治哲学仍具有久远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现代政府的善政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治维新后,日本统治阶级在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中开宗明义地规定:“大日本帝国宪法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寥寥两语,宣布皇统不可动摇性和天皇为现人神。日本军国主义理论家大川周明在《日本和日本人之道》一书中也说:“日本与外国的最大不同点就是天皇与国民的关系。日本天皇是家族的父亲,部族的族长,并随着共同体的发展而成为国家的君主。从国初以来,国祖的子孙就一直君临国家。我们姑且不谈日本统治阶级宣扬天皇万世一系的用意,但是,天皇在日本历史上的统治地位的确是始终存在的。为什么日本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探讨这个问题似乎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民族的和政治的特点。本文拟对天皇神统权威的由来及其万世一系“统治”的实质与原因进行历史的综合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礼是中国奴隶社会以国家政治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典章制度。孔子在对历史与现实的礼制和政治进行考察的过程中,不仅肯定了周礼是历史上最为美好完备的制度,而且把现实统治秩序混乱的原因归结为这种传统的国家政治制度的破坏,因而他认为只有坚持“为国以礼”的准则,即把礼作为处理各种政治关系和解决各种政治问题的前提和依据,才能改善现实政治的状况,实现理想的政治。正是基于对礼在统治中的这种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孔子提出了一套维护这种国家政治制度的理论。研究这种理论的内容,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孔子政治学说的体系,也可以从中引出对于我们今天有意义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的《公羊》学产生了一套思辨历史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皇权思想,与现实政治密不可分。为研究作为皇权思想的董仲舒历史哲学,运用文献分析法,从4个方面分析其历史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研究认为,董仲舒的《公羊》学具有3个特点:提出天命—神意史观,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论解释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以君权神授说论证皇权合法性;提出王朝的三统循环的历史规律,将君王上升到历史主体的地位,认为皇权永恒;提出历史变易理论,呼应政治变革。从董仲舒以“三统”说和“大一统”说相配合、相交织的历史哲学是在西汉皇权巩固与扩张的政治背景下形成的,对比同时代罗马帝国未能产生高度系统化历史哲学的情形,这一点更明显。董仲舒历史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于现实政治的皇权思想,既论证了皇权统治合法性,又为当时皇权政治的发展与政治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政治发展理论与“新进化论”冯钢一西方政治学一向轻视政治变革理论。直到50年代初,戴维·伊斯顿(DavidEaston)还批评说:“七十五年来,政治研究基本上把自己局限于对已知状况的研究,忽视了政治变革。”①也许是由于现代西方政治学产生的时代过于平稳,...  相似文献   

18.
论袁枚的诗文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清代前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和一帮御用文人、帮闲文人的附和,在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股复古主义思潮,古典主义的回潮成为美学中的突出现象,这种=光返照的现象并不说明古典主义的历久不衰,相反地恰恰说明它业已日薄崦嵫,行将被新的理论形态所扬弃。当时带有官方色彩把持着文坛的有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方纲的“肌理”兑,其中因沈德潜特殊的政治地位,以“格调”说的影响为最大。袁枚以“性灵”说为核心的诗文美学就是代表着前进的美学主潮、作为这三说的对立面出现的,而与沈氏“格调”说的争论尤为激烈。  相似文献   

19.
<正> 东汉,是阶级、民族矛盾异常复杂尖锐的时期,也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空前激烈的时期。特别是进入中期以后,以外戚、宦官和官僚士大夫为鼎足的三大政治势力之间所展开的长期斗争,尤使统治阶级上层呈现出“朱紫共色,粉墨杂蹂”的复杂情形。而在这个错综纷纭的斗争过程中,在各种政治势力的夹缝中,帝之乳母,作为天职侍奉幼帝的家奴,也曾多次登上历史舞台,并以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起着左右政治和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作用,对东汉历史产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把它搬到历史的手术台上进行剖析,是尚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论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政治学意义的“合法性”理论为观察视角,阐明在执政党政治合法性的来源中,执政的现实绩效与意识形态之间良性互动的极其重要性。具体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不同历史阶段合法性诉求的变化,进而阐述了在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中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并由此论及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旨在阐发“三个代表”思想的基本精神和诸多理论创新内容,分析其对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拓展政治基础、改善执政能力、提高领导水平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