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康德主义法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以康德的哲学为基础,探讨法的文化价值,批判以往法哲学上的绝对观念,重视和强调法的理念.其中,施塔姆勒提出了诸如"正当法的原则"和"内容可变的自然法"等概念.拉德布鲁赫则系统地构建了"价值相对主义"和"自由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新康德主义法学至今仍然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的主要法学流派,它对美国的法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在对我国法学产生新的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事实与价值二分法在法律思想史上的表现即是分析实证法学对自然法学的批判否定。分析实证法学的贡献在于廓清了规范、事实、价值三大论域,使法律从与道德的混同中分离,有利于法学的发展和法律的改革。但是,无论是凯尔森为代表的纯粹法理论还是以布莱克为代表的纯粹法社会学都无法回避对法律的价值评判。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描述与评价时常是缠结在一起的。新分析法学代表哈特的"最低限度自然法内容",尤其是麦考密克、魏因贝格尔的制度法学已经表明了事实与价值二分法在法学研究中的崩溃。笔者采取了从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研究方法,从法哲学视角阐释了事实与价值二分法在理论上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一】人类历史发展究竟有无共同遵循的规律?这历来是历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尽管有一些历史学家不承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总是力图用些特殊的因素去论证历史发展的偶然性,但是,大多数历史学家仍然相信和承认人类历史的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可循。欧洲历史哲学的始祖——维科,首先提出人类社会是带有规律性的统一过程。他认为:“世界各民族的共性是带有普遍性的”,“一切民族所经过的历程都是一样的”。①维科还将人类历史  相似文献   

4.
法治不仅具有"力"与"德"的维度,也不能欠缺"知"的维度。西方自然法学无疑在"德"上作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而在"知"上却多少存在问题,这被纯粹法学大师凯尔森进行了逐一剖析和批判:对因果与归责的混淆,对超验事物进行理解和把握的不可能性,主观性与相对性,以及使得法学和法律沦为政治附庸的意识形态企图和功能。这些批判,对于反思中国传统和当代法学理论及法律实践都具有重要价值,启示我们在注重法治"德"的维度时,也应当用心于"知"的维度,承担科学认知的重任,以免法治沦为意识形态侵蚀下的一场幻梦。  相似文献   

5.
西方法学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显得极为丰富。由于西方各民族特定的、共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特征,西方法学就逐渐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价值取向。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正确地认识、评价这一价值取向在今天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准确地分析西方法学价值取向的实质,有助于我们抵制、批判法学领域内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地把握西方法  相似文献   

6.
孟涛在《法学的性质:技术、科学或哲学?》一文中指出,中国法学目前只是停留在技术化的第一步,离真正的技术化还有很长的路;社科法学有助于了解中国法律实施的真实状况,有很大的扩展领域和发展空间;法律本身是否合理,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哲学思考,特别是要进行古今中外思想上的深层次对话。鲁楠则从比较法视野进行反思,眼下的中国法学流派之争究竟在争论什么?宋旭光则试图从流派之争的背后问题出发,明晰法理学学科性质并探寻法理学研究的进路。杨天江则告诫自然法理论研究者,出于对自然法理论研究尚未迈过初级阶段的原因,不仅不应介入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之争,还应主动避免被迫的卷入。刘振宇对自然法之是否介入当下的学派之争则持另一种观点,现有流派都不足以将带有政治因子甚至于以政治话语为主的泛法律信息转化为法律话语,而自然法理论则可,从而推动形成中国法理学第三种智识。黄涛从古典法学的视角相对超然的审视流派之争,即认为需要适度地超越一种经验性的考察法律现象的方法,探寻人类应过什么样的法律生活,建构何种法律世界,以找到真正支撑规范生活的内在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7.
论法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法学将法的本质定为阶级性,这一理论观点在社会主义法学领域占主导地位,然西方法学界对此论断颇有微词.法的本质问题在法理学上历来都是分歧很大.通过比较分析当前较主流的几种观点,包括自然法学派,实证主义法学派,新自然法学派对法的本质的几种观点,提出把法的本质界定为工具,从而实现对社会秩序的维护的目标的观点,阐述对法的本质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8.
民族高等院校法学教育之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院校的法学教育在推进民族地区法制建设,实现民族地区法治社会建设目标,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民族院校所在地区具有区位劣势,法学教育在民族院校很难成为特色优势学科,经费严重不足,环境条件十分有限,师资队伍明显薄弱,民族院校法学教育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到应有作用的发挥.我们应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宗旨的高度,重视民族院校法学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使其能履行重要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法学理念即法之为法的范型、价值与理想。现代性的法学理念主要是指从古典自然法中发展而来的,在现代西方政治体制建构中起支配和主宰作用的法理范式。本文试图通过描述和分析古典自然法来揭示现代性的法学理念。  相似文献   

10.
法学理念即法之为法的范型、价值与理想。现代性的法学理念主要是指从古典自然法中发展而来的,在现代西方政治体制建构中起支配和主宰作用的法理范式。本文试图通过描述和分析古典自然法来揭示现代性的法学理念。  相似文献   

11.
汉四郡时期当地官府陆续发布了一些单行的成文法令,汉四郡灭亡后,当地的各种习惯法就又成了占主导地位的法律规范,"土俗"压倒了"华化"。高句丽在占领汉四郡以后,吸收了一些汉四郡时期遗留下来的中国法的思想。隋唐时期,高句丽文化之"华化"有加速的趋势,但在法制的层面,仍以土俗为主。从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的影响已深入到了百济习俗的层面,其法制有向中国法接近的趋势,但主体仍是本国固有法。统一新罗时期,唐代法制虽然对其法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华化"程度不高,仍以"土俗"为主。  相似文献   

12.
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源自古希腊,在古罗马表现甚为明显.公、私法划分的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公法和私法实现了由概念性分类到结构性分类的转变、第二次飞跃是公法和私法从结构性分类到两者的重组与新法域的出现.两次飞跃都充分体现了公、私法划分理论的精神实质,那就是限制和规范权力与维护和规范权利.  相似文献   

13.
“倍偿”之法是古夫余族的固有习惯法,最初的形态为“窃盗一责十二”。之后,这一法律分为南、西两支向外传播,为其他民族所吸收,从而对东亚法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向南的一支主要是被高句丽吸收,同时,它还随着百济人的南迁传入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向西的一支主要是指它首先被鲜卑人吸收,之后随着鲜卑人的迁徙来到了北方草原地区。然后这一支又分化为两脉,其中一脉经北魏、北齐而为隋唐律吸收,形成了唐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倍备”之法。另外一脉则一直留存在北方草原地区,为后起的突厥人采纳,成为突厥习惯法的一部分,之后又被蒙古人承袭。  相似文献   

14.
依据湖广总督张之洞“中体西用”的修律路线,清末新政时期修律的主要程序是编订商律、修订刑律和译法三项,其中修订刑律的内容是改良诉讼与刑狱,主要方向是刑罚由重改轻 修律的模式是效仿日本法制 修律的论证方式亦是取资法古、仁政和情理等传统法资源。此间法律修订在清廷内部虽并未引起较大争议,但亦有明显的分歧出现。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对诗歌"活法"论已有较充分的研究,但对文章"活法"则极少有人论及。事实上,在吕本中诗歌"活法"论的影响和推动下,南宋文章学界一直涌动着主张"活法"的潮流,也许"调门"不如诗界高,但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其势头却一点也不逊色。南宋文章"活法"主要讲为文曲折和圆转,而尤其注意对古文"活法"的发掘,并将它运用到时文写作之中。与诗歌"活法"论一样,这深刻地影响了南宋及以后散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格理论产生于罗马法,罗马法上的人格带有浓厚的身份性特点。近代民法抛弃了身份人格而强调人格之平等,并以此为前提进行民法典的建构。在此基础上,现代民法提出了人格权概念并对其进行规定。从本质上来说,人格权乃是自然人基于伦理人格而享有的,在实定法中得以确认的自然权利,其应属于私权利范畴。  相似文献   

17.
期刊社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具体体现为双方的合同关系,期刊社与作者在这种法律关系中拥有不同的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只有在明确期刊社法律地位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保护期刊社和作者双方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清末修律是清朝统治阶级挽救危机、推行“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修订法律的指导思想上 ,统治阶级内部存在较大分歧。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和以沈家本、杨度为代表的法治派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场长达近 1 0年的争论 ,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法律的发展方向 ,启动了中国法律由封建化向近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的婚姻家庭立法与妇女权益保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婚姻法正式颁行。这部婚姻法是在1950年婚姻法的基础上,根据实践经验和当时婚姻家庭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修订的。2001年这部婚姻法再次得到修正。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婚姻家庭立法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对此立法进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审慎而理性地把握未来。  相似文献   

20.
宋四辈 《南都学坛》2004,24(2):90-94
清末刑法典编纂体例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以刑为主、民刑不分、诸法合体 ,走向民刑并重、刑民有分、诸法分立并以专门规定犯罪与刑罚为惟一内容 ;由刑事程序法与刑事实体法的合典编纂 ,到刑事程序法与刑事实体法的分立成典等等。这种变化 ,直接导致沿袭几千年的以刑事法律为主体的中华法系的解体 ,使中国法制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并对以后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刑事立法、司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