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竞业限制"与"竞业禁止"是否等同?竞业限制协议应何时签订?如果未向劳动者支付补偿,竞业限制协议是否有效?"保密津贴"能否被认定为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本文通过案例形式,分析企业在运用竞业限制时存在的误区,并提出了正确运用竞业限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用人单位拥有商业秘密和劳动者负有保密义务是离职竞业限制协议的前提。裁判文书统计分析表明:司法裁判对竞业限制协议前提要件的忽视,使得其被轻易地赋予合同效力,法官虽抱有一定的弱者保护意识,却过分强调竞业限制协议双方的意思自治,使得经济补偿金事实上难以影响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劳动者极易陷入违约的困境,不当承担违约责任成为普遍现象。对此,在呼吁立法完善的同时,现阶段的司法裁判应强调权利价值位阶和弱者保护理念,实质审查竞业限制协议的前提要件。  相似文献   

3.
竞业限制制度设立的根本目的,在于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保护与劳动者择业权冲突的平衡。为达到双方利益平衡,需将竞业限制协议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这要求在对竞业限制合理性考量的法理基础上,明确竞业限制协议限定的人员、期限、地域、就业领域范围及经济补偿金的支付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徐群 《中国劳动》2007,(12):43-44
■竞业限制协议必须以相应的劳动■合同存在为前提企业与劳动者签订竞业限制协议的目的是为了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对劳动者的就业权通过契约形式加以一定的限制。商业秘密虽然是竞业限制所要保护的重要内容,但同时还有企业为了培养一个精通业务的劳动者所耗费的资金、精力、时间等经营成本。竞业限制  相似文献   

5.
《中国劳动》2007,(7):35-37
商场如战场,企业的商业秘密一旦泄露,其后果不堪设想。虽然很多企业都设计了种种保护商业秘密的制度、方案,但实践中,这些保密规定、保密协议真的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吗?企业究竟应当如何设计严密的保密制度体系?如何确保保密协议的合法有效?如何准确适用法律进行竞业限制?如何追究泄露商业秘密的员工的责任?本期圆桌我们将与嘉宾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离职竞业限制协议是劳动者离职后与用人单位签订的特殊契约,契约对双方均有经济性。协议双方的协商地位因缔约时间的不同而存有差异。判定竞业限制协议成立应以合意为基础,从契约理论和劳动法理论不同层次考量,超越法律容忍限度的条款或缺失某些条款并不导致竞业限制协议的整体无效,应审慎处理缺失条款或者不公平条款导致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企业保护商业秘密的种种方式里,竞业限制是其中强而有力的举措之一。但从当前企业的实践来看,许多企业虽然与员工订立了竞业限制协议,但一旦就此与员工发生纠纷,将员工诉诸劳动仲裁、诉讼后,企业的主张往往难以得到劳动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的支持。这一现象反映了在当前法律背景下,不少企业对竞业限制的法律规定在理解上仍存在误区。本期圆桌谈话将就竞业限制的法律规定及适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案由2007年,叶某与某技术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并签订了附件《员工保密协议书》。该保密协议约定公司每月应向叶某支付保密金,并约定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2年内,叶某不得到与该公司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单位工作,也不得自己开业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保密协议中还约定,若叶某在竞业限制期内,违反竞业限制义务,应返还公司支付的全部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并承担3万元违约金。  相似文献   

9.
正【案例】:小李大学毕业后被某酒厂聘用,在技术开发部工作。由于小李属于接触厂里工艺配方等核心机密的人员范围,厂方与他签订了保密协议,约定了竞业限制条款。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小李在酒厂工作6年后只得辞职,到妻子工作所在地生活。由于一直恪守竞业限制协议,辞职近一年来都没有合适的工作。小  相似文献   

10.
<正>案情简介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申请仲裁,称:公司原员工王某于2007年3月1日至2014年9月24日在公司工作,职务是食品添加剂研发经理,主要职责为进行食品添加剂的研发,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和竞业限制协议。2014年8月17日,双方解除劳动关系,签署了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约定双方劳动关系于8月17日结束,劳动合同规定的保密义务在劳动关系解除后仍然有效,王某必须遵守竞业限制协议。公司向王某支付了相应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然而,2014年11月,公司突然知晓,2014  相似文献   

11.
薪酬激励理论经历了从最优契约论到管理层权力论的发展,合理的薪酬设计能够降低代理成本,促使高管将自由现金流以股利形式分配给股东。但随着管理层权力的扩大,高管薪酬本身可能也是代理问题的一部分。本文基于管理层权力视角,研究高管薪酬对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管薪酬对现金股利支付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管理层权力弱化了高管薪酬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职业工资差距为研究对象,计算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单位所有制的职业工资差距的泰尔指数。从地区看,东部地区职业工资差距最大;从行业看,租赁和商业服务业职业工资差距最大;从单位所有制看,外商投资企业职业工资差距较大。本文还发现,职业工资差距的泰尔指数高于行业工资差距、单位所有制工资差距和地区工资差距。就此本文得出了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测量、评价企业管理人才,本文针对管理人才的特点和已有研究的不足,从元胜任力视角出发,构建管理人员的评价指标和计量模型。本文基于元胜任力理论构建了企业管理人才的测评指标体系;利用360度评价、信息熵、雷达图有机融合的组合评价技术,进行数据的收集、处理、集成;以北京ML公司和南京JH集团为例,对元胜任力模型和组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可行的,并对同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比较重,解决好农民最关心的就业问题成为战略发展重中之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和背景下,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对于加快河北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对河北省的抽样调查数据,科学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促进河北省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15.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建制率、覆盖面大幅提高,初步形成了区域、产业和企业多元化工资集体协商格局,在提高劳动者工资、缓和劳资矛盾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我们看到,集体协商模式的选择不清、政府角色定位不准、工会独立性和代表性的缺失,制约了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发展。为此,应分别确立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在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制定规则、协调劳资纠纷与监督等职能,改革基层工会的资金来源与组织结构,以此推动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实质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区域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对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劳动力流动对区域间资源的重新配置及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作用。本研究基于我国近二十年省级面板数据,探究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并给周边地区带来虹吸效应与溢出效应。具体来看,东部地区虹吸效应导致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在数量与质量方面双重流失,“高低集聚”现象凸显,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差距逐渐拉大。本研究认为:建立区域协同创新治理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未来提升我国整体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服务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增长。为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服务业带动就业能力,本文对我国服务业就业状况、服务业总体就业效应和服务业分行业就业效应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运用扎根理论,构建了知识员工工作脱离的PJD模型,即脱离感知、工作因素、行为驱动三个主范畴,以及对应的12个子范畴和提炼出的66个概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PJD模型中主范畴的作用路径,即工作因素是外驱变量,脱离感知是内驱变量,行为驱动是调节变量,三个主范畴对知识员工工作脱离存在显著影响。同时,工作因素通过影响脱离感知和行为驱动来间接影响工作脱离,脱离感知也通过影响行为驱动来间接影响工作脱离。本文从组织、个人和家庭三个层面提出了知识员工工作适当脱离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市场中,企业员工离开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将很难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加上企业培训存在缺陷,使得企业员工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尚缺乏基于国情的企业员工自主学习研究。本文针对自主学习复杂现象,运用经典扎根理论,对企业员工访谈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提炼出企业员工自主学习影响因素模型,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利用Dehejia&Wahba(1999)构建的数据集,对美国国家支持工作示范项目(National Supported Work,NSW)中的就业培训对工资的因果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参加就业培训对工资增长有稳健的正向因果效应,可使参加就业培训者年收入平均增加1691~2112美元。为确保结果的准确性,论文用K近邻匹配、卡尺匹配、卡尺K近邻匹配对结果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证明就业培训对工资有着正向的因果效应。最后,为证明实证研究结果的非随机性,用整体匹配法对结果进行了稳健性分析,确保了结果的可靠性。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此实证研究结果对我国就业培训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