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神之恋”是先秦至宋代文学尤其是志怪传奇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题材和审美意象。近五十年来,“人神之恋”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其研究成果甚为丰硕,论者以对作品的个案研究和整体研究来分析它的审美意蕴。在个案研究方面,论者主要对先秦诗赋至六朝志怪的具体作品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人神婚恋内涵;在整体研究方面,论者通过一个朝代或者多个朝代文学出现的人神之恋现象给予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2.
明末人文思潮的传播,清初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开明文人的支持,使清初才女诗歌创作相当繁荣,女性诗歌社团和社会交往范围也随之而产生和扩大。明清鼎革之际,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变迁,使才女的责任感、使命感得到空前激发,她们热切关注社会和民生,在条件允许时,还展现出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文学上的修养和熏陶,使她们更加重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才女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文人化”倾向,既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有关,也是清初特定时代和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以诗为词”是人们对苏轼词创作的基本认识 ,但“以诗为词”与词体文学的发展及其与“雅词”的关系怎样尚需深入讨论。苏轼以写诗的态度进行词体文学的创作 ,从内容上将当时尚属俗文学的词体文学纳入传统雅文学的范畴 ,以词来写士大夫文人在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交游、应酬、雅集等官场及日常生活的情事。同时 ,苏轼并没有忽视词体文学自身的艺术特征 ,他并未完全将诗歌的题材用于词体文学的写作 ,而是在表现士大夫文人的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基础上 ,有选择的将诗歌的部分题材用于词中 ,既突破了词尚俗的传统 ,在内容上使之归雅 ,为南宋以后的雅词提供了借鉴 ,又使诗词各自的表现特征得以保持。因此 ,苏轼的“以诗为词” ,对词体文学的贡献 ,应该是使词的归雅 ,并且具备了雅俗共赏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根据明清笔记小说中大量狐变形为人的意象的发展规律及其内涵,探讨狐精题材作品的文化意蕴。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男性对女性的态度有两种:既爱恋又畏惧;狐女成了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代表。作家笔下的狐女美丽迷人或者淫荡魅人甚至淫人致死,都是男性对女性的“既畏又恋”态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白族文学史》(修订版)第二编“南诏及大理时代的白族文学”第二章“历史故事《火烧松明楼》”第三节“《火烧松明楼》的流传及影响”在叙述“《火烧松明楼》对文人作品的影响”时说: 《火烧松明楼》中柏洁夫人这形象,不仅在民间流传,在过去文人的作品里也常出现。他们取材于这个故事,以自己的感情来歌颂柏洁夫人。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无名氏的诗《星回节》是用七言写成的(见《邓川州志·艺文志》)。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出现在古代诗文中的“渔翁”和“樵叟”这一文化现象作了探索 ,认为出现这一文化现象的原因是在于文人想借“渔翁”和“樵叟”来寄托某种思想 ;而被借用的“渔翁”和“樵叟”也通过文人的笔端 ,留下了大量的充满哲理的话语和思想 ,并以这些思想来平息文人内心世界的不平和愤懑。这是与文人历来看重“渔翁”和“樵叟”的劳动场所和劳动对象———山水、鱼鸟有关。文人之所以能在“游山水 ,观鱼鸟”的过程中得出思想、精神 (理趣、心诀 ) ,是在于它是建筑在“天人相通 ,万物一体”、“天地之教”———向自然要学问的哲学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7.
明清女性结社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代,承续北朝东魏时期“女人社”的遗风,在文人结社的风气、文学家族的教育和交际以及男性文人的支持和引导等因素影响下,女性结社现象大量出现。不同类型的女性诗社相互影响、齐头并进,各种社事活动十分兴盛,流传下来的社诗也不乏佳作。因此,女性结社对明清妇女生活史和文学史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方成培的剧本《雷峰塔》实现了对人妖恋故事模式的超越。不仅故事中“妖”形象的人性份量十分厚重 ,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许宣形象的塑造揭示了白娘子的悲剧根源。在一定的程度上 ,《雷峰塔》可以说宣告了蒲松龄“寒士美女”式的情爱理想的破产。它拓展了人妖恋故事的人文意义 ,表明文人对人性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9.
辨"诗"     
诗 ,是一个不断流变的概念。从广义的“文化之诗”演变成狭义的“文学之诗” ,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诗言志”的“诗”与“诗缘情”的“诗 ,本不是同一个意义上的诗。文化之诗借用了古歌的形式 ,传达的是规范和禁忌、法度和礼仪 ;《诗》是古歌与文化之诗的合流 ,它利用弦歌讽谏来履行其政治使命 ;而文学之诗则是个体意识和文学意识觉醒的产物 ,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狭义之“诗”  相似文献   

10.
《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极其深远,文人诗文学习借鉴《楚辞》者颇多。在初唐的女性诗人中,一代才女上官婉儿的诗歌尤其引人注目,她的诗歌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意象、典故等方面均对《楚辞》有不同程度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中后期女性文学蓬勃发展,特别是江南地区才女文化的发达,不仅给文坛注入了活力,也为男性文人创作佳人故事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灵感。叶宪祖《鸾鎞记》不仅成为晚明女性、特别是知识女性生活的艺术剪影,而且在明末演出亦颇受欢迎,直到清初还在搬演,舞台影响力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2.
从心理的深层窥探《聊斋志异》之人狐恋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文学情节的表象下都蕴藏着一定的原型,<聊斋志异>的人狐恋故事正反映了荣格所提出的"人格面具"、"阿尼玛"、"阴影"等原型,通过对故事中几种原型的窥探可以解析出故事深层的心理构架.封建社会后期的一否意识体制严重禁锢了士子们,他们的人格面具的膨胀导致其心灵的困顿与人格的失衡.在处于人格面具中心的自身的调节下,狐女作为阿尼玛的幻化意象及时来到,起到补偿与修复的作用,而包含着激情与背疾的阴影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最终使士子们的人格恢复平衡.  相似文献   

13.
清代安徽名媛数量分布遍及全省,但地域分布不均,形成了以皖南徽州府、皖中安庆府及庐州府为中心的核心区,名媛数量呈现出从南到北逐渐递减的趋势。从每个府名媛数量的分布来看,名媛数量在姓氏分布上极为均匀。以县为单位计,清代安徽名媛数量存在着县域分布上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4.
《名媛诗话》收录了许多反映"妇德"内容的清代女性文人的诗文、事迹,本文通过对此记载进行分类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诗歌、事迹以及她们对于"贞节"的评判进行论述,来管窥整个清代女性整体对于"贞节"观念的认识、理解与实践态度。  相似文献   

15.
清代小说中女性意识初露端倪。讴歌女性才能 ,主张男女平等 ,探讨女性问题 ,是清代小说的基本主题。清代小说中女性意识产生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萌芽及民主思想的产生等  相似文献   

16.
女性文学在宋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代的才女多为宫廷女子、贵族和歌妓,主要分布于东南地区。诗词是宋代女性文学中最主要也是成就最高的体裁,内容多为抒发内心情感和家国情思。宋代女性文学有其自身特点与独立价值。还原女性文学的自身价值,可以更好更深入地研究女性文学。  相似文献   

17.
《浮生六记》中的陈芸以其内蕴的丰富性和特异性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女性”形象。陈芸形象的出现是以江南才女辈出的人文环境、乾嘉时期兴旺的女学和性灵文化作为文化背景的。陈芸形象透视出的文化内蕴是中国封建社会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动和张扬,在潜意识中试图超越现实关系的束缚,追求舒展人性的自由空间的意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具有重史的传统.正是这种传统使得中国文学的想像性叙事先天发育不足,同时形成了先秦时期"重结果而轻过程"的叙事观,并对后世叙事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现于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正是以跌宕波澜的情节在改变着这种叙事观的同时,积极弥补着想像性叙事先天发育不足的缺陷.正是这种改变和弥补,显示出才子佳人小说非凡的叙事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母题演进的历程中,有些原型母题的意蕴并非本土生成,而是与相异的其他东方民族之间通过文化互动、文学交流植入而来,从毗邻的印度文学翻译传译过来的成分占有很大比重。在清代蒲松龄所撰《聊斋志异》中便有许多故事内存着经由汉译佛经传来并融汇于我国文化、再现于文学叙事的印度母题,例如小说情节中时常出现的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疾病、灾害,即为实例。  相似文献   

20.
活跃于清代前期的才子佳人小说和传奇小说《聊斋志异》都塑造了大量的才女形象,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都通过描写才女的违规行径和大力弘扬女才表达了对传统礼教的强烈不满之情,反映了明清女性要求解放的时代心声。它们的差异性是:才子佳人小说热中描绘梦幻世界的才女,形象程式化,性格比较单一,缺乏坚实的生活基础;《聊斋志异》精心刻画现实世界的才女,形象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生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