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处于重庆东南部的土家族民居调研为基础,从地理、气候、生活模式和适宜技术方面探究了具有土家族民居鲜明特征的“吊脚楼”的成因和基本类型。研究表明吊脚楼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属性,特别是从美学价值来看,吊脚楼更值得继续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吊脚楼研究现状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吊脚楼是我国南方最具特色的传统民居之一.随着社会的变迁,土家族吊脚楼正处于濒危之际,对其抢救保护、开发利用和研究紧迫而必要.从吊脚楼的历史渊源、平面空间布局、外观造型及装饰特点、文化内涵与价值研究等方面去解读土家族吊脚楼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其研究内容已不断深入;研究视角已涉及多学科和跨学科;注重专题和个...  相似文献   

3.
吊脚楼是土家族适应武陵地区特殊地理环境的生态建筑,是复合式经济结构在民居建筑上的最佳选择,是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观在民居建筑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学界对于土家族吊脚楼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学者们主要从历史学、建筑学、考古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学等视角展开,倾向于运用考古、文献查阅、田野调查、案例、比较分析等方法,针对土家族集中的鄂西、湘西、黔东北、渝东南地区的吊脚楼实施研究;本文主要对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及其文化的文献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梳理出土家族吊脚楼的建造流程、建筑结构、技术要素、细部装饰、建筑材料、建造习俗、技艺传承等方面既有学术观点和思想,从而探寻吊脚楼营造技艺及其文化研究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吊脚楼     
彭学明 《社区》2012,(32):34-35
吊脚楼,既不是陕北的窑洞、苏州的园林,也不是安徽的重檐、福建的围楼。它只是我们湘西土家族苗族典型的民居。在一望无际的苍翠里,在莽莽苍苍的碧绿中,常有一栋栋的吊脚楼飞进我们的眼帘。朴素的身姿,端庄的面容,都像民间赤脚的村姑和情郎,不露声色。却眉目含情。一朵一朵,像开在河边的野花。一丛一丛,像长在山根下的蘑菇。单个的吊脚楼,是独立寒秋.鹤立鸡群。群居的吊脚楼,是手心相连.亲密无间。  相似文献   

6.
论土家族吊脚楼的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家族吊脚楼构思精巧,风格独特,除具有自身的实用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民居建筑造型别致,装饰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土家族建房习俗一般包括看风土家族民居建筑造型别致,装饰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土家族建房习俗一般包括看风水、挖屋基、伐青山、立屋竖柱、上大梁及落成仪式等环节,体现了土家族独有的宇宙空间自然观以及神灵无处不在的神化现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家族居住文化。是土家人长期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智慧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以重庆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为例,探讨如何在生产性保护模式下开辟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业之路。重庆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目前存在传承人数量减少、实用价值减弱等问题。通过分析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修建难度大、社会需求少、城市建设发展、人民经济条件改善。对此,文章提出了开辟旅游市场、餐饮市场、文化市场的生产性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9.
龚滩古镇     
龚滩古镇地处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乌江急流东岸、阿蓬江汇流乌江口北侧。龚滩古镇建于唐,知名于北宋,明清走向繁盛。千百年来,龚滩古镇作为"黔蜀要道",渝、黔、湘、鄂四省市交通重镇,在山险水恶的陡坡绝壁上,悬空架起了一座座吊脚楼,造就了鳞次栉比的土家族民居建筑,堪称长江  相似文献   

10.
在恒常的变迁过程中,土家族民居建筑在自身历史发展轨迹、变迁动力、变迁原因和功能方面都显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重要特征。面对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大趋势,土家族民居建筑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巨大压力,要从对现存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对传统建筑艺人的照顾和新艺人的培养、鼓励普通土家族民众参与保护以及立法等角度来加强全社会对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关注,从而更好保护这一土家族传统技术与文化。  相似文献   

11.
改善民族生态环境抢救民族珍稀文化-以土家族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要文以土家族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化事象土家语、吊脚楼、跳丧和摆手为例 ,对民族珍稀文化的抢救和民族生态环境的改善 ,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2.
土家族民居普遍设有神龛,土家人由制作、供奉神龛而产生了具有独特内容的神龛文化现象.从发生学角度分析,神龛并非土家族古老的文化形式.但土家族接受、内化和传承这一文化形式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彭家寨作为典型的土家族古村落,以工艺精美、保存完好的传统土家吊脚楼群而闻名。通过分析彭家寨吊脚楼建筑空间的特点,认为其变迁源于人们对现代性的诉求。因此,我们要积极寻找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方法以延续传统建筑空间在当代的传承,更好地保护与开发传统古村落。  相似文献   

14.
以重庆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为例,探讨如何在生产性保护模式下开辟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业之路。重庆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目前存在传承人数量减少、实用价值减弱等问题。通过分析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修建难度大、社会需求少、城市建设发展、人民经济条件改善。对此,文章提出了开辟旅游市场、餐饮市场、文化市场的生产性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土家吊脚楼与楚建筑——论楚建筑的源与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吊脚楼(干栏)的分布和起源 唐元稹诗:“平地才应一顷余,阁栏头大似巢居。”自注:巴人多在山坡架木为居,自号“阁栏头”也。巴人是今鄂西土家族的祖先,“阁栏头”就是吊脚楼,通称干栏。元稹诗记述鄂西土家族人有住吊脚楼的传统,说明原因是山多平地少,而且使他联想到巢居,大致猜到了吊脚楼的起源。 干栏居住方式是一个世界现象。人类古文明所及之区几乎都有干栏踪迹,遗留至今者大致以热带较为密集。中国干栏分布状况以云、贵、桂三省为中心,川南、鄂西、湘西、粤西  相似文献   

16.
干栏式建筑(吊脚楼)是土家族居住文化的主要部分.其文化特质表现为人们实实在在的生产生活需要;其传承动因来自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建造技术等多个方面。开发利用土家族居住文化既可保护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又可为振兴土家族经济寻到一条新径.  相似文献   

17.
<正>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吊脚楼分布十分广泛,特别是在七曜山区、方斗山区和河谷老街最为集中和典型。当地又称之为"干栏""千柱落地式"或"转角楼"。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时充分利用当地石、木材料,飞椾翘角,穿枓勾心,牢固防震。吊脚楼当中为祭祀和社交的堂屋,两旁为厢房或正屋,再两边是厨房和火塘,楼上是住房,吊脚柱下边是圈舍和柴房。  相似文献   

18.
我们恩施土家族、苗族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和劳动过程中,这里的人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多姿多彩的土家族、苗族(以下合并简称为“土苗”)文化艺术。它包括手工艺品(西兰卡普、竹编工艺品、木雕和石雕等)、饮食文化(油茶汤、砸酒、榨广椒等)、民族服饰(土家族服饰、苗族服饰)、特色建筑(土家吊脚楼、摆手堂和苗寨风水塔等)、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民居建筑与山水画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家族民居建筑在湘、鄂、川、黔广大土家族聚居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水自然景观 ,其建筑与自然山川和谐相处 ,具有丰厚的中国文化内涵 ,是进行山水画创作的重要题材和内容。山水画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 ,它所折射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最本质地表现出宇宙与人格精神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三峡乡土建筑——土家吊脚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三峡地区土家族吊脚楼,是三峡及周边地区土家族人们世代居住的一种独有的建筑形式,它延续了几千年前南方先民开创的干栏式建筑特点,同时又融合了三峡地区山区地理特征,在大江、溪沟边用干栏式支撑起吊;山中坪坝用石块、土垒筑起吊;山麓边依山就势斜撑起吊。充分展现出土家族先民的聪明才智,其优秀的建筑表现手法和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来达到天地人社会和谐的建筑理念,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优秀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