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障碍,劳动者素质等多重因素制约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形势下实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我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农村发展目前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论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分析了目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快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促进西部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目前已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的研究,结合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提出了一些解决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十五期间,我国的目标是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万,但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总体规模较大,文化素质较低,再加上城市下岗职工增多,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呈下降趋势,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了加速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我们要注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同时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并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的陈述及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的分析,发现二元结构及强化这一结构的一系列制度是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促进"城市就业"的制度改进和促进农村"就地转移"的措施改进的两条途径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转移的主阵地是县城;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城镇建设体制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拆除户籍制度樊篱,加强对劳动的职业技能培训,控制人口增长,减少劳动力资源供给总量。  相似文献   

7.
工业化促进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促进西部地区工业发展,推动西部地区城镇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之核心"农民"问题,这与西部大开发为消除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契合。各级政府部门要提供大量资金和政策支持,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自主开发和应用新技术,以不断推进西部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工业竞争力提升,实现西部地区劳动力就地转移,进一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农村工业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农村工业化概括地说,就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为了改变二元经济结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致富,依托市场和农民自身优势,在农村兴办现代化工业,并使工业成为农村的支柱产业.从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仍然非常庞大,大城市的人口已经接近饱和,容纳能力十分有限.所以,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大力发展"近"农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延长经营链条,对于缓解城乡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压力,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面临的一个特殊问题是如何顺利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实践和创新过程中,各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突现出来,模式分析的方法逐渐成为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范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梳理现有理论的基础上,面对新的社会实践和问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进行分类和剖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由于农村产业领域的拓展速度与农村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形成反差,因而劳动力的过剩问题显得尤其突出.本文结合我国农村现实情况,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阻力的分析,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2.
“双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仍处于原有的“行政主导型二元结构”之下,而且,20世纪末期以来,又陷于“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之中。这种独特的“双二元结构”环境,不但表现在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上,而且造成了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生存环境、生活质量、文化素质、基本技能、国民待遇等各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而必须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构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动机”的角度,从“向城力”和“向乡力”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应用计量经济的方法对各因素进行了量化,并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消除制度因素的阻滞、鼓励农村私营企业发展、扩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提高农民收入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原因的分析,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条途经,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改善城市就业结构、改善区域人口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都有着重要意义。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揭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的基础上,找出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制度、经济、农业生产力水平、劳动力素质、劳动力供求失衡及情感等因素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广大农村纵深发展吸收和以城市化(尤其是大城市化)为重要转移方向,扩大国际劳务输出,全面合理规划,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目前我国农村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原因,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单一模式已不适应中国的现实要求,应当寻求多种转移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四种基本模式:农业产业化模式;"离土不离乡"模式;"离土又离乡"模式和异地产业内开发模式。各地可以从实际出发,多渠道、多层次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的建设、中西部地区的开发相结合。并且实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更大的空间与自由,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两种转移途径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就地转移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并指出就地转移的模式应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