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过至少一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国戏曲综合了文学、表演、歌舞、说唱四个方面的艺术因素,加上社会条件的具备,专业作家队伍的形成,在宋元之际,中国戏曲终于成熟,并一举登上了高峰。  相似文献   

2.
“梅齐合璧”与中国戏曲的技艺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如山一生致力于京剧舞台表演的舞蹈化实践与研究,这种舞蹈化在他与梅兰芳的合作中获得巨大成功,并于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把他们的合作及其成功的现象称为"梅齐合璧".这种合作以技艺化为重要的美学特征,它强化了戏曲的通俗化特征,但同时则以人文价值关注的弱化为代价.当中国观众对戏曲中的舞蹈化已经不再感到新鲜的时候,在西方文艺完成对写实主义的超越,实现艺术转型之后,中国戏曲的舞蹈化的世界效应便一落千丈.  相似文献   

3.
齐如山一生致力于京剧舞台表演的舞蹈化实践与研究,这种舞蹈化在他与梅兰芳的合作中获得巨大成功,并于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把他们的合作及其成功的现象称为“梅齐合壁”。这种合作以技艺化为重要的美学特征,它强化了戏曲的通俗化特征,但同时则以人文价值关注的弱化为代价。当中国观众对戏曲中的舞蹈化已经不再感到新鲜的时候,在西方文艺完成对写实主义的超越,实现艺术转型之后,中国戏曲的舞蹈化的世界效应便一落千丈。  相似文献   

4.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与其他文艺集成志书共同建构了中国民间文艺的万里长城,作为具有较高文献价值的巨著,其在历史中的贡献和作用显而易见,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集成中也存在着有待后人深入挖掘、继续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对《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的分析,试图寻找出卷本中提到却没有深入探讨的问题,以便为今后戏曲音乐研究的方向与角度提供一个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与其他文艺集成志书共同建构了中国民间文艺的万里长城,作为具有较高文献价值的巨著,其在历史中的贡献和作用显而易见,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集成中也存在着有待后人深入挖掘、继续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对《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的分析,试图寻找出卷本中提到却没有深入探讨的问题,以便为今后戏曲音乐研究的方向与角度提供一个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鬼魂形象是人类艺术创作中一种十分特殊的表现形态,它广泛地存在于文学艺术中,与西方戏剧、中国戏曲也有着深广的文化因缘。通过对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中的鬼魂形象表现模式的具体解析与比较,发掘鬼魂形象艺术上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国戏曲不同于西方戏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戏曲中普遍使用的“啰哩(口连)”的来源、使用场合及其与戏曲传播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指出“啰哩(口连)”是梵曲,最迟晋时已传入中原;它一般在祭戏神时、婚恋场合、乞讨时、烘托气氛时演唱;元代的“啰哩(口连)”——吉普赛人,其波斯发音Luri,有乞讨和婚恋的意思;宋元时的路歧人在诣多方面与啰哩人相似,路歧应是Luri的另一种译法;路歧人、啰哩人在我国戏曲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探讨新历史主义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问题:1.新历史主义的特征和文学批评立场;2.新历史主义对作家主体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阐释;3.新历史主义文本观;4.作家、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等文学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初期,北京剧坛繁盛一时,各类相关著作相继问世。其中《中国剧》和《支那剧及其名优》凭借立足剧场的实地调查,系统的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剧坛剪影。而这两部著作的作者,分别是来自日本的辻听花和波多野乾一。他们的视角及方法,为中国戏曲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影响了此后的日本学界。  相似文献   

10.
分析回鹘文戏剧<弥勒会见记>、西域乐舞杂艺等的流传,以及维吾尔散曲家的成就,可见古代西域的戏剧歌舞文化同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发展联系密切,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京剧"样板戏"相对传统的京剧板式来说,其最大的艺术成就就是它在唱腔的现代化方面进行了空前的变革和创新:在传统的板式之外新创了许多新板式,极大地丰富了京剧的板腔体系和唱腔本身;在声腔体系中创新了乐句句式和套腔布局,空前地丰富了京剧唱腔的艺术表现功能;在唱腔设计中创造性地融入了特性音调,空前地强化了京剧唱腔的人物个性;在行腔技巧上一反传统戏"曲高和寡"的技巧化倾向,空前地强化了京剧唱腔的通俗化和亲和力,为京剧唱腔的创新提供了无可争辩的宝贵价值和不可多得的"样板"。  相似文献   

12.
王跃萍 《宿州学院学报》2006,21(5):53-55,66
《歌剧魅影》是现代音乐剧大师安德鲁·洛伊德·书伯创作的经典音乐剧,描写了巴黎歌剧院内发生的传奇故事。本文从剧本、音乐、舞蹈、舞台场景等几方面来研究《歌剧魅影》,分析其成功原因,仔细揣摩音乐剧的三大要素在此部剧中的应用,分析其对我国音乐剧发展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昆山腔的产生与流变考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元代有两种昆山腔,一种是顾坚等文士创立的清唱昆山腔,一种是民间艺人创立的作为南戏四大唱腔之一的昆山腔。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将清唱昆山腔的演唱方式引入剧唱昆山腔,演唱方式的改变引起了南北曲曲体的变异,昆山腔的曲体指义增强,有了“昆曲”之称;而这时的“昆山腔”或“昆曲”,实已超越了昆山一地的限制,流行南北,成为全国、全民族的“曲”。  相似文献   

14.
中国戏剧历经八百余年,传承悠久,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唱、念、做、打和叙事为一体,又有群体表演和群体观赏的便利和锣鼓喧天的热闹气氛,从而成为比诗词歌赋和小说更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中国戏剧舞台的表演,有“东方芭蕾”之称。它的形式化、程式化、虚拟性、象征性和表现性等艺术特征,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和美学风格。也更吻合毛泽东艺术欣赏旨趣。毛泽东的戏剧思想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瑰宝,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戏剧立场上的人民性、戏剧风格上的多样性、戏剧内容上的创新性、戏剧形式上的民族性,是其戏剧思想的突出特点,为我国戏剧的繁荣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昆剧问世伊始,昆山派迎合士大夫、贵族文人的审美情趣,开创了典雅骈俪的一代剧风,而萌起于丝绸之乡的吴江派奋起为昆剧的市民观众代言,以“本色”理论对昆山文风予以否定。在昆剧的发展过程中,苏州的人文环境促进了昆剧所内蕴的二元社会属性即贵族性、市民性的和谐共处,苏州派从而得以最终完成雅俗共赏的昆剧终极风范,从而显示了吴中昆曲派的无比魅力。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长阳南曲的起源和传播方式学术界仍存在疑议。通过对演唱场景、乐器、曲牌、文本等方面论述可以看出昆山腔的水磨调是其源头;明代中期通过士大夫家乐和军队两种方式流传到了长阳,又通过容美土司家乐传播等方式得以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在《秦腔》这部长达五十万言的长篇小说中,作者放逐了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了一种非同寻常的叙述视角。小说以一个半疯半傻的青年农民——张引生为叙述者,以“我”的视角来讲述清风街乡民们生存和生活现状,表现城镇化对中国农村传统文明的冲击。但小说的叙述视角却不是单一和确定的:叙述者“我”的讲述时而疯癫时而清醒,内聚焦视角也突破了“始终受限”的传统模式,不时具有了“全知全能”性,小说中的“我”有时以事件参与者的身份讲述故事,有时又作为缺席者以全知视角进行叙事。贾平凹的《秦腔》无疑开启了一种新的乡土叙事方式:通过流年密集式的写法和叙述视角的转换实现了对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并寄予了作者对于一种“常”中之“变”的哲学思考和在这种变迁中的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18.
自宋伊始在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中出现众多的“背亲弃妇”的负心男子形象。它是两宋以来社会生活的反映 ,与科举制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它是两宋以来意识形态的反映 ,代表着理学体系中的秩序法则和行为规范 ;它是宋代“市民文化”和“市井文学”的必然产物。其代表作品《张协状元》、《王魁负桂英》、《琵琶记》等对后世戏曲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为宣扬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形象教科书  相似文献   

19.
《四平戏传统剧目》是在民间老艺人口述本的基础上整理、编纂的一套丛书,收录了11个以口授心传的方式在民间传承了数百年的演出本。这些作品大都源自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较多地保留了民间创作的原始风貌。由于没有公开出版,印数非常少,这套丛书在国内外都难得一见,是研究弋阳腔、四平腔和闽北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值得珍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