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习近平"七一讲话"从多方面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学科的学术和学理研究的视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理论自觉和历史自觉的内在禀赋、"两个结合"的基本原则和学理依循,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主题研究的境界.理论自觉和历史自觉不仅造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特质和特征,而且还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理论内涵和思想智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两个"相结合",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原则的科学概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理依循的凝练.从两个"相结合"及其内在联系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学科研究的重大课题和学理要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主题"探索有着重要的学术的和学理的启迪.在学科和学术研究中,要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理论主题以及相应的思想内涵、理论创新和学术意蕴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经济特区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不但成为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先导,而且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纠正了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理论在认识上的偏差,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目标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发展和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3.
系统论述江泽民经济特区思想的发展历程,概括江泽民经济特区思想的基本体系,阐明江泽民经济特区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创立与发展的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帮助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冲破了旧传统观念的束缚,纠正了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主义,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大解放。同时,在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指导下,中国不但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闯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且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形成了梯进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另外,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国两制”理论,使中国成功地从经济特区向“政治特区”探索,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对执政理念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政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执政的理论前提.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执政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四大执政理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在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上的继承和坚持,是在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党建纲领、党的本质概述等方面的独创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上一个标志性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政治中,安全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价值。国家安全思想是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西方政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各自对"安全"思想内涵的理解不同。科学认识"安全"思想是研究国家安全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理论创新.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必须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高校党的思想建设.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生产力的理论、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它继承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继承了弃旧图新求发展的实践特性,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如果不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布哈林的平衡论。布哈林的平衡论应该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布哈林的平衡论是建立在系统理论之上的系统之动态平衡思想,至少也应该看作是系统论的最初萌芽。系统之动态平衡思想以其鲜明的特色和理论高度构成了布哈林经济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布哈林关于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思想,是布哈林平衡论思想在经济领域中的基本运用,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在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从传统文化发展来看,人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色。《老子》正是通过对宇宙自然的思考亦即其道论开始他的人学思考的,依照“天人之学”这一内在的逻辑展开他的人学思想。以“道”论作为本体论根据、以性自然论作为人性论基础,在探究“天人之际”的理论背景中敞开其全新的人学视界,最后归人生最高境界于“道”的境界。文章认为,这是《老子》人学思想展开的基本逻辑架构。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语言学家极为重视的基本理论问题。从 1979年到 1983年这五年内主要围绕着“语言和思维孰先孰后”和“语言与思维工具”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这次讨论取得了一定范围内的共识 ,但仍有一些分歧。这次讨论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传统的理论观点 ,促进了我国学者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  相似文献   

14.
布哈林的平衡论是建立在系统理论之上的系统之动态平衡思想。他把自然界和社会都是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当作一个体系即系统来研究其动态平衡关系的。系统之动态平衡思想以其鲜明的特色和理论高度构成了布哈林经济哲学思想的核心。特别是布哈林关于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思想,是布哈林平衡论思想在经济领域中基本运用,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在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适度思想是认识把握客体的度的基础上,使主观的努力与客观事物的度相互平衡,从而实现主客体的最佳存在和发展状态。在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根植于中国的适度思想以其特有的魅力而独树一帜。深入地研究适度思想的价值观,对建立和完善适度管理理论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适度思想在管理实践中所产生出的双赢思想、与时俱进思想、综合兼顾思想、和谐思想、简单管理思想、平衡思想、多元思维和模糊思维等思想,都充分显示出了适度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民主思想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本思想是其深隐层次,民主是其表显层次.民本的内核,贴上民主的标签,正是康有为苦心孤诣创造的民主大厦.这一思想的形成是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加速了中国政治和思想近代化的进程,同时缩短了中国人与近代民主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7.
卢梭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百年中国的政治实践和政治理论。人民主权思想和法律公意学说构成了其思想体系的基石。人性的复杂性、经验认识的不完全性、公意的道德抽象性等因素造成人民主权思想和法律公意说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矛盾。相关问题的考察对我国民主、法治的实践能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存论指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向度。“传统哲学”,由于其实体性思维方式 ,从而导致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上的“形而上学”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关系性思维方式 ,亦即实践思维方式 ,从而表现出其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上的生存论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 ,首先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发展时期 ,通过否定“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在人与社会历史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人类社会的本质而得到初步表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是通过其把社会生活归结为人类存在方式而最终确立的  相似文献   

19.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自信是广大党员群众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思想保证。当前中国社会思潮多元化给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和自信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学习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新“左”派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等。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呈现出空前的复杂性、鲜明的政治性、异常的活跃性;是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民众思想活跃的表现,国外社会思潮影响的结果;学习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回应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要求,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是了解社情民意的要求;学习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需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区分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区分学术性与政治性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二曲的思想研究一直是一个不太被学术界重视的领域。一直以来,学术界不仅以“陆王”心学说,“程朱”理学说,兼采“程朱”、“陆王”说和“王学”、“庄”学说等多个不同的视角对二曲思想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阐析,同时在二曲学的学术宗旨上也观点不一。此外,学术界认为二曲思想的内涵和特色主要表现在“悔过自新”说、“明体适用”说以及教育哲学思想等方面,由此而孕育的二曲思想以启蒙和经世致用指向昭示出鲜明的的时代特色。在此基础上,学术界一致认为二曲思想不仅与关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与实学以及西方文化(天主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二曲思想对我们的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