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对杨树达先生的词汇训诂提出三条商榷意见:(1)"螮蝀"不当拆骈为单;(2)"狱"不当训两犬相守;(3)"属"释义颇嫌附会。  相似文献   

2.
“诚”的心性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明理学曾对"诚"给出了"真实无妄"、"诚实不欺"的道德规定,但是由于他们又把"诚"与"心"紧密相连,从而又给"诚"赋予了心性论内涵:(1)"诚"是主体至高的心灵境界,(2)"诚"是主体道德意识与客观道德法则的高度合一,(3)"诚"是主体"择善固执"的道德意志.  相似文献   

3.
"到"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到"的三种语法化现象:(1)"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周全"义的形容词,(2)"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介词"往";(3)"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结果补语,并尝试探讨其语法化的特定语境及虚化机制.  相似文献   

4.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自知""生知"。"自知"即非外在感官耳目的"反听""内视",其所"知"之"物"就是具有明晰性的非对象性的"无声""无形"。"生知"就不是逻辑的知识性的"知",而是基于天生本性的体悟,"体"之"悟"即整全身(体)心的直观,是对内感官(内视心观)所显现(见)"物"的"直透"。而(生)"知"作为知解力则是会意顿悟,瞬间生成,(心)"目"击(敞开)"道"存(显现)。真正的(生)"知"就是基于非对象性审美直觉的无中生有:原创、草创、首创、始造。  相似文献   

5.
在适用"合同法解释(二)"第二十六条时,应当严格分析判断案件事实的性质,对能否适用情势变更原则作出合理判断,避免出现适用不当之情形.对于"请求"法院变更或解除合同权利的时效应以一年为佳.如有必要,免受不利益的当事人应给予他方一定经济补偿.  相似文献   

6.
针对"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中存在的"重复发表"和"不当引用"两种情况,编辑与作者沟通时应注意用语,即使论文存在抄袭现象,也应忌讳直接称作者抄袭,以免激化矛盾。要把抄袭现象杜绝在论文出版前,编辑部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对审稿专家队伍进行优化,提高编辑自身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7.
见于西周中晚期铜器铭文中的族徽符号"()(周)",根据周人不用族徼的通例,可知铸器者必不为姬姓周族人.铭文末尾署"()(周)"的铜铭,根据其铭文内容可知,其作器者都为周氏,器主之氏与器铭末所署的徽识如此契合,应该不是巧合.通过考察分析所有的()器铭文内容及与其相关的其他铭文.此"周"氏族当属妊姓氏族.  相似文献   

8.
《汉语大词典》"逮(包括其所构成词条)"的释义与书证,皆有可商榷之处单词释义中或义项可以撤消,或义项释义不确;构成的词条或所释不妥;书证或难以说明所释,或句读有误,或裁取不当.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之一,峨眉山在管理机制上遭遇了种种遗产尴尬.概括起来,(一)因"继承者"是一个模糊的法人代表,蛾眉山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潜藏了很大的危机;(二)峨眉山文化遗产是一处"活"的遗产,应该有"活"的遗产管理办法;(三)"活"遗产要保持活力,要求一个发展的思路.凡此种种,要求我们面对世界遗产有更深的考虑,并能尽快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0.
对传统各家考释西周金文"蔑(曆)(历)"一语的主流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其共同点是"动词+定语+宾语"句法.接着从"蔑汝(曆)"之"汝"为宾语、"穆王蔑长"和"长(田)蔑(曆)"上下文互勘、"蔑某(曆)"和"赐某金"上下文对举等三个方面来证明"蔑某(曆)"是"动词+宾语1+宾语2"双宾语句式.再从张光裕发现的新铭"加曶(曆)"一句出发,系联"加子白义"一句,以传世文献作为旁证,提出"蔑(曆)"即"加礼"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1.
汉语拼音是现代汉语言文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汉语规范化离不开汉语拼音;应该注意克服或消除对现代汉语和汉语拼音的干扰;《汉语拼音方案》是国家法定的拼音方案,是最佳方案,但是,它也需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针对第一语言为粤语的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所出现的元音迁移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利用统计软件SPSS11.5以及语音调查软件Praat来分析广东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的语音迁移现象和模式,借此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可以参考的数据和辅证。主要针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讨论:(1)音位较为相似的元音对第二语言的语音习得影响巨大,在相似的音位环境下,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所产生的负迁移明显;(2)第一语言中不存在的音位出现在第二语言中时,往往易于准确习得。但是如果在开始的习得过程中没有完全掌握第二语言的音位特征,将会更倾向于出现语言石化现象;(3)有效进行二语习得语音教学,关键在于方言基础上的语音对比学习。  相似文献   

13.
“东干语”是由于战争移民的原因在中亚独立发展了120多年的汉语西北方言,有10多万使用者,有50年使用音素文字的历史。目前,对东干语的研究主要是描写和比较语言系统事实。本文在事实的基础上探讨汉语音素文字和词式书写的语言规划理论与实践中的经验及教训。它给我们的主要经验是:(1)汉语可以使用表音文字中的音素文字。(2)汉语可以实行词式书写,汉语中可以找到词。(3)民族语言必须有文字才方便教育和扩大功能。(4)设计音素文字必须先选择一种主要方言做共同语。(5)汉语音素可以突破音素化汉字注音方案的整齐性。它给我们的主要教训是:(1)汉语是声调语言,设计汉语的音素文字不能忽视声调。(2)正词法在实践中肯定会出现分歧,但是要不断统一规则。(3)汉语和俄语等语言不同,特有的语气词、助词应该独立书写,不应该像俄语等语言那样当做词尾处理。  相似文献   

14.
拉祜语共时音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祜语共时音变主要有两种类型,即语流音变和语法音变。语流音变只改变语言单位的语音形式,不改变语言单位的意义,而语法音变不仅改变语言单位的语音形式,而且改变其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说文解字》中的省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慎《说文解字》中的省声,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省减声符,它的全部意思是将声符字省减部分笔画,然后去充当省声字的声符。对声符字的形体进行省减的方法主要有(1)将声符字与省声字的意符相同的部分进行合并,(2)省去声符字重复的部分,(3)用省声字的形符去置换声符字的形符。作者还提出了省声字的声符兼有表意功能,即省声字中也有形声兼会意结构的形声字。  相似文献   

16.
葛中选是明末著名的乐律、音韵学家,他的《太律》是一部重要的乐律学、音韵学著作。他套用乐律理念分析语音,致其难读。但是,只要把那些与语音分析不相关的成分去掉,就显现出了葛氏设立的各种语音分析范畴。《太律》前三卷所载的三种不同编列方式的韵图(音节表)分析讨论了当时的官话语音系统,它所创立的语音分析范畴和韵图(音节)编排,显示了葛氏对语音的精到分析和详实的音系描写。这些成就表明,《太律》在汉语音韵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审美视角下的普通话轻声美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音美是语言审美因素的首要因素。轻声作为重要的语言成分之一及重要的语流音变现象,它带给人的美感是客观存在的。审美视角下,轻声具有灵动有致的节律美、轻巧柔和的音质美、口语应用的模糊美、语音流变的自然美等美感特征,这是理解轻声这种语音现象存在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切语用字的调整与宋本《玉篇》的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本《玉篇》对原本的注音用字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这种调整有的与语音变化有关,有的没有。从切语用字变动的趋向看,宋本《玉篇》的注音变动明显受到《字林》音注的影响,所以可以排除陈彭年根据《广韵》修改《玉篇》反切的可能性,有关的文献资料也不支持陈彭年重修《玉篇》之说,宋本《玉篇》的现有规模当来自唐代。  相似文献   

19.
论假借音转     
文字假借的必然性决定了假借音转的必然性.假借音转包括"音类比方"、"取譬相成"、"音近义通"、"音随义转"四种类型.假借音转的产生,除了语音上相近这一因素外,还与文字在发展使用过程中的形义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重要的语音现象,仅从可区别词义及词性来解释轻声的存在因由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轻声在语流中的语音修饰作用所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使得它的存在有理有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