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成书于魏晋之际的《老子节解》是以道教养生修炼思想注解《老子》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其特色在于突出神仙信仰,强调身国一体,而且将老子思想解释成了一套具体的修炼养生之术。《老子节解》不仅与《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老子内解》等书关系密切,而且与另一部早期道教经典《老子中经》也有关联。  相似文献   

2.
存思是后世道教中长期流传不衰的修仙术,然其早期渊源形态如何向为一疑。基于汉墓画像资料与道经所存相关文本资料的交叉研究,可以证明"历藏内视"的存思术在东汉社会之流行及其表现形态。汉墓画像中的某些歌舞图及"四灵在旁"类图像,正是同时代《王子乔碑》、《帝尧碑》及《老子铭》所记当时社会中流行的"弦琴以歌太一"、"覃思以历丹田"之类存思修炼活动的图像表达;"歌舞"之目的在于"以歌太一"、"以乐却灾","四灵在旁"则表示存思"坐忘"以复归浑沌不死。从《老子中经》则可发现对应于武氏祠左石室"雷公出行图"的文本依据,由此进一步确证部分汉画所蕴涵的内炼属性,并揭示《老子中经》对汉画所代表东汉宗教思想的文本化继承。通过汉墓图像与今存原始道教文献的准确对接,不仅可以明确判断汉画的宗教实质,更可具体呈现曾经盛行于世而沉淀于墓中的炼仙之术,再现隐藏于汉画背后的历史信息,打开观察、理解汉代精神世界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3.
医学的宗教化:道教存思修炼术的创造机理与渊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医学理论和养生实践宗教神学化,由健身疗疾、延年益寿的医学养生术演化出长生不死、飞身成仙的宗教方术,这是存思修炼术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内在机理;存思修炼术发端于老庄的守一养生术,结合医学理论、养生实践、神灵崇拜和神仙方术,历经《太平经》、《老子中经》、《黄庭内景经》和《上清大洞真经》而渐趋完善,由此确定了其重在养生和重在成仙的两个发展方向。本文对道教修炼术和神仙世界,以及道教炼养学的医学理论创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西升经》的身体政治观,是对《道德经》的继承和发挥,更是直接继承了早期道教《太平经》与《老子河上公注》的相关思想。《西升经》将其修炼生命以达长生的一套生命原理扩充于政治运作,认为国家如果按照修道之人治身养生的原则治理,就可以长治久安,天下太平。  相似文献   

5.
摘要;清康熙年间陈士斌的《西游真诠》是《西游记》传本中较具特色的一个,它尊崇金丹大道的内丹学修炼准则,主张道不外求、修心积德的修炼方法。其学说主要来自北宋张紫阳专讲“内丹说”的著作《悟真篇》,《悟真篇》的内容和理论在《西游真诠》中20幅精美的插图和所附的图赞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图赞内容多来自《悟真篇》中的诗词,这些图赞所阐释的内容实际上是道家的内丹修炼纲领,指出了炼丹修炼的意义、炼丹总纲、炼精化气阶段的核心、丹法修炼的正确途径、丹法修炼的全过程和修炼的关键等,把《西游》取经故事变成形象的道家内丹修炼读本。《西游真诠》把《西游记》作为一本道教的证道书,作为传播道教内丹说的工具,掩盖了《西游记》所具有的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6.
陆西星是明代著名的内丹家,所著《方壶外史》是道教内丹史影响颇大的宏篇巨著。本文着重探讨《方壶外史》之《老子玄览》的思想特色。陆西星站在内丹家的立场注解《老子》,对《老子》的“道”论、“观妙观徼”、“上德下德”、“有为无为”等等都从内丹炼养的角度进行诠释,旨在阐发其“玉炼金炼”、“炼己采药”的内丹双修理论。《老子玄览》还深受大乘佛教的影响,讲解内丹以无相为宗,此为其不同于以往丹经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老子》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现实世界违“道”特点的解读及其提出的建构理想社会的政治、思想、军事主张的考察,认为同“无为”一样,“有为”也是《老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其“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的实现过程中,“有为”是手段,“无为”是目的。而老子的“有为”思想既为当时的政权建构提供了一个政治理论框架,又为此后道教修养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老子在道教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其思想是道教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从道教教义、修炼方法以及神仙信仰等三个方面,分析并阐述了老子及其思想对道教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宋元时期是道教发展的转折期,老学的发展由此也发生了变化,从学术史和思想史结合的角度,王安石、司马光、范应元、董思靖、张伯端等学者的学术思想进行分析,对流传至今的宋代《老子》注本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从文本诠释的角度来看,宋人解《老子》重视义理,并开以道教内丹解《老子》之新风;从思想的层面看,宋代老学重视心性之学的阐发,儒家注重阐发道德性命之学,道教注重发挥内丹心性理论,佛教则重在明心见性,同时宋代老学也反映出儒、道、释思想的互相包容与深度融合;宋代老学研究者身份的多样化和突出的思想创造性成为宋代老学发展的重要特点,其对理学的影响以及于道教义理建构上的贡献是其中两个突出的方面,可见当时的思想界在不同思想之间彼此激发所呈现出来的蓬勃创造力。  相似文献   

10.
汪兆镛为清末民初岭南著名学者,由于时势变迁和命运多舛,他的生活轨迹和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晚年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一名宿儒变成一名道士,享有“高风亮节”美誉;他纂写的《老子道德经撮要》,析注老之谬讹,释著老之原因,撮《老子》之要义,阐发经旨,不仅方便世人体悟《老子》真谛和了解道学源流,而且有助于道教的宣传和弘扬,有益于社会的治道和化俗。  相似文献   

11.
南宋慈溪人桂氏《家训》中的一条记载,填补了《三字经》早期文献的空白。桂氏《家训》约成书于嘉定年间,《三字经》应成书于南宋绍熙至嘉定年间。桂氏《家训》的发现,使现知《三字经》的文献记载由明中叶一下子推进到了南宋中期,整整提前了近四百年,不但从根本上动摇了王、区两说的立论基础,而且在客观上证明了宁波是现知《三字经》最早的流传地区,慈溪桂氏家族最早将《三字经》列为蒙学教材用以教育子弟。  相似文献   

12.
《三字经》是古代蒙学教材的典范,蕴含丰富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文化教育价值。《三字经》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具有传承中华文化,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三字经》重视教育,注重科学教育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台湾版《续修四库全书提要》收录清吴玉树《诗小学》提要,此书著者实为吴树声,《云南丛书》、《四库未收书辑刊》均收录。《清史列传》有吴树声传。吴氏精于音韵训诂之学,于经史子集均有著述。吴玉树另有其人。  相似文献   

14.
唐代佛经翻译的繁荣与发展与处于统治地位的皇帝的支持密不可分,是一种权力操控下的产物.作为"赞助者"的朝廷操控了佛经翻译的全过程,包括译本的选取、翻译策略及译本的流通.他们操控的目的在于取得政权、稳固政权.  相似文献   

15.
剑溪堂刻本《书经》为近年在徽州地区发现的一种《尚书》新版本。根据其书口、版式、字体、用纸、内封面以及避讳等情况综合判断,该书刊行于明神宗万历年间,与北图藏元明间宗文书堂刻本《书集传音释六卷》同出一个版本系统。它的出现对于认识《书经》乃至整个《尚书》的流变史有其重要意义。在蔡沈集传《书经》普遍流行六册、七册线装本的情况下,三册毛装本无疑还具有较强的版本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6.
泰山玉女祠改名昭真观的缘由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北宋时期,泰山玉女这一民间神灵既未载入国家祀典,也不符合道教经典,且名气不大,来历不明,实属淫祀。到蒙古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道士张志纯重修泰山玉女祠之后,玉女祠被改名为昭真观。这一改名之举,是结合当时蒙古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以道教理论重新解释泰山玉女,从而使泰山玉女既得到官方认可,也受到道教重视。这就为后来的碧霞元君大盛于明清,做了必要的准备。经分析推断。将玉女祠改名为昭真观的人很有可能是张志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从文献的角度讨论了《旧杂譬喻经》的译者、版本和校勘等问题。笔者认为:(一)该经并非康僧会所译,应属于失译;(二)该经在梁代以前的版本已散佚,约在唐代形成一种带有"拾遗"性质、编辑较混乱的版本,今存本即是以唐本为"祖本"的;(三)据佛教类书校勘,今存各本《旧杂譬喻经》文字脱误情况颇为严重,应当重新整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庄子》的有关记载中,发现《庄子》一书中的孔子既"具有道家思想的儒者形象",又有"道家的反面形象"。进而又从书中"以重言为真"的写作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儒道两家之间既互相矛盾又互相渗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花间集》呈现出众多与道教文化相关的意象,如巫山、刘阮、箫郎、妲娥、洞房、玉楼、青鸟、瑶台、三岛等。本文从分析《花间集》中的道教“巫山”意象入手,揭示隐藏在“巫山”意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基础,以进一步探究道教文化对唐五代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