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8 毫秒
1.
一题: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吗?钱学森同志1990年4月11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里科学技术包括社会科学,而且在我国目前,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有关键性.”社会科学技术之所以也是第一生产力,是因为:第一,社会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人类的生产可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与此相适应,人类的社会生产力亦可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初稿中,明确提出了“精神生产”和“精神生产力”的概念,并用以补充“物质生产”和“物质生产力”概念的不足.《资本论》中的“精神生产力”概念,主要是指人类以知识或智力形式表现出来的改造世界的能力.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人的智力、知识作为精神生产力,不仅是指自然科学技术知识,而且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和其他一切智力因素在内.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是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是各门科学之间的相互结合与渗透的趋势,即所调整体化的趋势正在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已开始正如马克思所预见的那样,成为“一门  相似文献   

2.
一、从一个命题的两种理解谈起在以往关于马克思主义出发点的讨论中,我国理论界存在着若干不同见解.而在各种不同的见解中,大都涉及到同一个命题.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持不同见解的论者,都试图从这个命题中得到为之立论的根据.突出的见解有两种.一种见解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清楚地表明,他是把“人”作为自己历史观的出发点.另一种见解则认为,这个命题旨在表明,马克思把人看作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实践的承担者,而不是以之作为科学历史观的出发点;唯物史观的真正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中,大家颇多地注意了恩格斯关于用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评价作品的论述,论证这种提法的科学性,这无疑都是很有意义的。刘绍智同志的《“历史观点”不就是历史真实——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学习札记》(载《宁夏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以下简称《历》文)一文明确指出,恩格斯所讲的“历史观点”不就是“历史真实”,不能把“历史观点”和历史题材作品本身的真实与否等同起来,并对“历史观点”的内涵作出了自己的解释,读了使人深受启发。作为文章题目的“‘历史观点’不就是历史真实”这个结论,我们是完全同意的,但在“历史观点”为什么不就是历史真实、历史真实性的要求是否应包含在历史观点的批评标准之内等重要问题上,同《历》文还存在较大分歧,这里陈述出来,以期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4.
<正>一、对“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的重新理解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项最重大的发现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中指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对这段论述的理解,人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认为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说明的是实践是人类观念的现实的物质基础——实践是观念的现实的物质对象、观念发展的客观动力、检验观念真理性的标准,也是观念为之服务的客观对象;说明的是观念的唯物主义的客观性,认为它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另一段论述,即必须把作为观念的现实对象的“事物、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是一致  相似文献   

5.
一定的物质资料占有形式,是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基础。物质资料的占有形式决定生产过程的根本性质,决定交换和分配的特定形式。因此,为了更好地认识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物质资料占有形式问题。 (一) 所有制的核心问题是人们对物质资料、即对财产的占有。马克思明确指出:“一切生产那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0页)人对自然的占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力引入历史观来考察,得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结论,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一块重要的基石。导师在自己的全部丰富多彩的理论创造活动中,始终坚持了这一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并且大大地发展了这一原理。  相似文献   

7.
通常我们认为,生产力是指人同自然的关系,是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或力量。实际上,这仅仅是对物质生产力的定义,不能代替生产力的全部涵义。哲学界长期以来忽视了人们创造精神财富,获取精神产品的能力或力量,也就是说忽视了对精神生产力的研究。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指出:“货币的简单规定本身表明,货币作为发达的生产要素,只能存在于雇佣劳动存在的地方;因此,只能存在于这样的地方,在那里,货币不但决不会使社会形式瓦解,反而是社会形式发展的条件和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动轮。”①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指出: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在实践过程中,两种生产力实际上都在发生作用,并且作用不同。鉴于物质生产力我们已进行了充分研究,有关论著都作了详细的论述,在此就不赘述。本文拟就精神生产力作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在这段话里,马克思讲“生产关系”时,特别强调了是“同物质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王国平 《社会科学》2001,2(6):19-22
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以为 ,科学地把握这一思想至少应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深刻思考 ,形成六大观念。第一 ,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在执政党建设中的运用 ,这表明把握其思想首先必须具有科学发展的观念。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等均为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之精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其发展的标志是什么?生产力的本质应如何理解?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理解与阐释,有着不少的存疑与误读。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可以得出劳动资料或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即为马克思历史观视野中的生产力的结论。生产关系相对于活动着的人们来说,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它“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将生产力理解成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的结果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将生产关系理解成人的“自主活动形式”,那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即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与人的“自主活动形式”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本质上表现为物质生产活动与“自主活动形式”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正>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抛开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形式,即抛开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就只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和自然之间的这种物质变换的能力就叫生产力,它是生产的自然关系。而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又总是由人们的具体劳动引起、调整和控制,并通过人们的具体劳动实现的。所以,生产力就是劳动生产力,也就是人们通过具体劳动改变自然物使之采取适合人们需要的形态即产品形态的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①,“在同一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产品”,就意味着“劳动的生产能力更大”。劳动生产力,按其产生的本源和途径,可分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劳动的技术生产力和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指的是由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即协作所产生的生产力。马克思说:  相似文献   

12.
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搞好当前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和提高无疑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读了《学术研究辑刊》发表的《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是相互对立的吗?》一文,很受启发。但是,也感到有些问题还值得研究。这里仅就所有制是不是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问题,谈点看法。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商品经济存在的最终原因,但不能否定所有制是商品经济存在的直接原因 该文认为,商品经济“存在与否不取决于这种或那种所有制形式,而是决定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说,社会主义所以存在商品经济,“这主要表现在生产力还没有高度发展,物质财富还没有极大丰富,因而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要。”人们不难看出,在该文作者看来,商品经济之所以存在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与所有制没有关系。 诚然,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经济是一种物与物交换关系掩盖下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于生产力,生产关系方面发生的一切现象都可最终归结到生产力,就这方面  相似文献   

13.
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是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和核心。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是统一的。唯物史观意义上的实践论和认识论 ,确立了实践标准。“推广论”割裂了认识论与历史观、实践论和认识论的统一。邓小平的生产力标准理论 ,是马克思唯物史观意义上的实践标准理论的展开和深化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终结了传统哲学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等同的理论观念,第一次将市民社会范畴从政治国家的概念中剥离出来,成为市民社会学说史上的转捩点,他“向我们暗中指出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成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切入点。马克思由此出发。基于市民社会是人们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变往”,进而确立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5.
同任何一种哲学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自己的一般哲学观,以及在这种哲学观的指导下对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看法,即自然观和历史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三部分组成,恩格斯曾从辩证法的角度作过说明:“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然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却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组成部分。这个“两部分说”和本文将要阐明的“三部分说”,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构成的说明上,显然有着很大的差异。笔者认为,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的自然观是教科书体系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论部分)”,马克思的历史观是教科书体系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由于“三部分说”中的一般哲学观在“两部分说”中缺如,因而“三部分说”中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就与“两部分说”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有了区别。  相似文献   

16.
韩静  雷龙乾 《学术探索》2022,(10):73-81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实现即“真正的共同体”的追求,承载着其一生的奋斗理想。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并不是一经宣判就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不断生成和发展的实践历史过程。从人的生存状况为出发,马克思批判以往社会形态中个人与共同体之间“非此即彼”的关系,以历史观的实践唯物主义立场揭示了资本主义“虚幻共同体”并没有实现普遍自由,而经过否定之否定更高形式的“真正的共同体”的联合形式,植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基础之上,是通过不断实践地改变和创新历史条件,实现的个人自由和共同体的辩证统一。重温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的生成理路,对新时代全面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智慧,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面向世界百年大变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持实践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前两年,关于社会科学是不是生产力的讨论曾热门一时。大多数的论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论证了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决定了它是生产力。正确的理论因其科学性,对生产起促进和推动作用,错误的理论因不具科学性而对生产起阻碍和破坏作用。第二,现在是大科学时代,大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及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生产力里面当然包括科学在内”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科学”无疑应包括社会科学。第三,生产力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体系,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双重效应的综合,是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类自身生产力三者的综合,是“硬件”要素与“软件”要素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实现社会历史观变革与其本人世界观成熟的全部过程,始终以科学地解决人的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而要这样就必须科学解决历史观的逻辑前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个巨大成就,就是第一次明确阐明了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逻辑前提.这个逻辑前提的确立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即在《莱茵报》的活动获得了政治实践基础、在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中获得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在批判鲍威尔关于犹太人解放的错误主张中有了新的推进、在对经济学的初步研究中获得了实现基础、在批判施蒂纳的“唯我论”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这一过程表明,马克思哲学形成和发展不只是一般地“伴随”人的问题,而是始终以科学地解决人的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19.
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什么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的真正含意第一种理解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发展存在着矛盾,艺术生产不是按照这个时代生产力达到的水平成比例的发展,人们不能按这个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去衡量文学艺术发展的水平。历史上曾有过这种现象:处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低的时代,艺术上却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发展来说,这是一种不平衡的关系。第二种理解是,马克思所讲的“不平衡关系”主要是揭示从生产、经济到艺术等精神领域之间的曲折、复杂的关系:经济作为必然性通过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和它们对经济的影响,对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生产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第三种理解是,“不平衡关系”是指艺术的繁荣  相似文献   

20.
(1)在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的讨论中,对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上层建筑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是必要的,有益的。然而,“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因此,我们的讨论应当深入这一“整个社会生活以及整个现实历史的基础”——物质生产领域。 (2)马克思说:“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支配着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支配着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恩格斯也说过,“每一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