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晋统治阶层十分关注和重视青徐兖地域(包括青州、徐州、兖州),有较多的宗室诸王出镇这一地域。西晋前期,中央政权对青徐兖地域的控制较强,基本不任用本土人士担任地方军政长官,有力限制了本土割据势力的发展。西晋后期由于政争、内乱与外侵,中央政权逐渐丧失对青徐兖地域的统治权,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或依附于宗室诸王和地方割据势力,或为其所署,或本身已发展成为雄霸一方的割据势力,他们的活动极大地影响了西晋后期政局的走向。  相似文献   

2.
东汉后期,"青徐黄巾"能够迅速崛起,在各派割据势力激烈争夺青徐地域的缝隙中发展壮大,并延续20年之久,这与青徐地域经常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自古以来形成的强悍民风及宗教因素,以及割据混战的时局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 ,由于帝国主义操纵、控制着中国政局 ,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军阀势力割据称雄、混战不休 ,中国的政治制度十分混乱。中央政权更迭频繁 ,政令难行。地方政权各自为政 ,称霸一方。掌握中央政权的各派军阀为强化中央政权 ,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均试图改组地方行政制度 ,以控制地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对清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进行重大改组 ,裁撤府、厅、州中间行政组织 ,推行省、道、县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国民党新军阀统治时期 ,再废道制 ,推行省、县二级行政管理体制。地方军阀在形式上遵从中央政府整齐划一的号令 ,裁府废道 ,实际上以谋…  相似文献   

4.
南朝河东柳氏家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朝河东柳氏家族研究张灿辉割据纷争时代地域势力的兴起,既有它内在的动因,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就内在的动因而言,主要是指强宗豪族的发展,带动或支配整个地域势力的运转趋势。在以侨姓势力为主的南朝雍州势力中,河东柳氏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本文以柳氏家族作...  相似文献   

5.
唐后期河北道区域性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后期河北道区域性经济的发展贾燕红唐代安史之乱后,首先在叛乱发源地──河北道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大部分时间里,河北道主要被魏博、成德、卢龙、横海四个藩镇所割据。这些藩镇虽然在名义上归顺朝廷,但实际上是割据不臣的。它们有自己的军队,可以自署文武将吏...  相似文献   

6.
五代十国时期离间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洪旺 《船山学刊》2009,(3):174-176
离间作为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的辅助手段.对五代十国时期局部割据势力的消长和具体战役的胜负的确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就五代分合的历史大势而言,其作用却颇为有限。  相似文献   

7.
曾国富 《兰州学刊》2008,(1):134-136
五代时期,在中原地区,道教、道士备受冷落;然而,在周边各割据政权中,道教却得到扶持、发展,道士备受礼敬,以致被尊为国师,被统治者视为神圣。道士在五代割据政权中受宠,其原因,一是割据者需要利用道士制造谶语、神话,以神化自身,增强号召力和凝聚力;二是一些道士斋醮或预言的“应验”,增加了自身的神秘感,使愚昧的统治者确信依靠道士可以求得神灵的保佑和庇护;三是某些道士富有政治眼光和才干,因而成为割据者倚赖的肱股大臣;四是割据统治者多幻想借助道士所炼丹药或获得秘诀而延年益寿,长生久视;五是割据之主期望借助名道振兴道教,为其割据统治服务。  相似文献   

8.
《文史哲》2017,(4)
经过黄巢起义的猛烈冲击,晚唐藩镇的格局在唐末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黄巢起义之前,藩镇的格局可以划分为:河朔长期割据型、河朔一度割据型、中原一度割据(防遏)型、中原长期防遏型、西北长期御边型、西南一度御边(财源)型、东南长期财源型七大类。在黄巢起义之后,根据地域分布、势力强弱、政治目的、任职方式、出身背景乃至蕃汉之别等综合因素,藩镇的格局可以划分为河南型、西部型、河东型、河朔型、南方型五大类,并涌现出了一系列以朱温、李克用等为首的足以开邦建国的强藩。藩镇格局的这一重大转变,主要是在黄巢起义冲击之下,中央朝臣、宫廷宦官和地方藩镇原本大致均衡的三大势力的急剧消长。文臣、宦官势力日益衰落:地方上文官藩帅不断地被武将所取代,宦官赖以专权的神策军也垮掉了,转而寻求以"宦官系武人"来扶植藩镇。地方势力则急剧崛起,并完全掌控了各藩镇的权力,呈独立之势。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唐廷所扮演的是无法主持公正和维持秩序的软弱角色,迅即走向终结,历史开始不可逆转地由藩镇割据经五代十国走向宋代的重新统一。  相似文献   

9.
爨迹初探     
本文对于爨如何由统治者的姓氏转化为地名和族名、爨氏割据势力的兴亡、爨氏的族属、乌白为号的族群的源流、爨地的分布等问题,从地方史、民族史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东汉末年,全国陷于四分五裂的混乱状态。在大大小小割据势力的一片嘶杀声中,曹操以反潮流的精神,举起了统一的旗帜,经过二、三十年的南征北战和苦心经营,他终于统一了北方,并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曹操能取得上述功绩,决定于他在同儒家分裂割据势力的斗争中,推行了一条正确的统一集权的法家路线。用马列主义的观点科学地研究、总结三国时期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肯定被尊儒反法反动派大肆诬蔑的法家曹操的历史功绩,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略论唐五代商人和割据势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问题是唐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颇有进展。但是一般论者都忽视了商人在割据中所起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商人和割据势力的关系,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有助于对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有进一步的认识。五代十国政权是唐后期藩镇的延续,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本文兼及五代时期这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明代“恩威兼施”的民族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建立后 ,为了消灭蒙古贵族和边疆各地的割据势力 ,收降和治理少数民族各部 ,缓和民族矛盾 ,实现全国统一 ,明太祖及其后继者在民族方面制定、施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 ,对于明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明王朝的兴衰存亡关系重大。明太祖在“华夷一家”、对各个民族要“一视同仁”的民族观指导下 ,制定了“恩威兼施”的民族政策。这项政策强调 :“治夷之道 ,必威德兼施 ,使其畏感 ,不如此不可也。”1“盖蛮夷非威不畏 ,非惠不怀 ,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 ,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 ,惟威惠并行 ,此驭夷之道。”2 威是指军事…  相似文献   

13.
文章探讨了孟知祥割据两川的原因是为自身势力的拓展建立根据地.所以他拥有一支赖以依托的军队.因而,他注意稳定两川社会秩序,积蓄经济力量,赢得民心,与此同时还注重对人才的争取和擢用.  相似文献   

14.
自十七世纪七十年代至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国西藏地方,发生了几起少数农奴主贵族作乱边疆、破坏国家统一的事件。这是与我国西北准噶尔部反动贵族割据叛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持续数十年的边疆动乱之中,沙皇俄国阴谋通过准噶尔上层割据势力侵占我国西北部、北部边疆,并将其黑手伸进西藏。在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清朝政府继削平“三藩”、统一台湾和将沙俄殖民强盗驱逐出黑龙江、与俄国缔结《尼布楚条  相似文献   

15.
星汉 《西域研究》2002,(2):81-85
为铲除割据势力,平定武装叛乱,反击入侵者,维护祖国统一,清政府曾在西域多次采取军事行动,清政府统一天山南北的赫赫武功,更是军事史上大写的一笔,以此为题材的西域诗作既是这段史实的反映,又有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国建立前后,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有过从联邦制到单一制的转变。此后经北洋军阀统治到国民党统治,国家结构形式在制度形态上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单一制。民国时期国家结构形式的实践表明,中央集权缺乏相应的权威,地方分离割据势力是中央政府无法消除的心痛;地方自治举步维艰,往往为中央或地方的官僚政治所利用。以独裁为特征的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都是一种官治,而官治则是民国时期国家结构形式实践中的病原。  相似文献   

17.
唐德宗朝,正值“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大动荡时期,“均田制”的崩溃,“租庸调法”的弊坏,使唐政府已失去其维持统治的经济基础。方镇势力勃兴,割据之势已成,宦官擅权,政治黑暗,历史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大转变的关头。许多政治家、军事家、理  相似文献   

18.
越南是中国的南邻.17-19世纪越南处于南北纷争时期.阮主政权从一个偏安江南、地狭人少的地方割据势力,经过发展成为一个实力强大的政权,它奠定了今天越南南方的基础.阮主对华关系成为其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中越关系的发展对阮主的统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辽东公孙政权与东亚诸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末三国,随着统一帝国的崩溃,分裂割据势力纷纷崛起。对东亚世界而言,既有的秩序中心已不复存在,东亚诸族开始谋求各自发展。乱局之中,辽东公孙政权的崛起成为这一时期左右东亚局势变迁的关键。作为一个汉族割据政权,公孙政权隔绝了东亚诸族与中原政权的联系,成功获取了本属于中央政权的无上权威。公孙氏三代在处理与东亚诸族关系时,着眼点始终在于获取现实利益,这一切都是由其割据政权的性质所决定的。公孙氏与高句丽、夫余、乌丸鲜卑三族的关系既否定以汉魏为中心的既有国际秩序,又不具备真正的实力来规划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从历史发展来看,辽东公孙政权在处理与东亚诸族关系问题上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20.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割据政权纷纷迭出,在十多个割据政权中,地处陇西郡的薛举政权是其中势力较大的一个。 薛举,祖籍山西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隋初,其父薛泾举家迁兰州(当时称金城)定居,所以《新唐书》说他是“兰州金城人。”据史书记载,薛举长得容貌魁梧,勇敢善射,武艺绝伦,官居金城府校尉。他家产钜万,为人豪爽,喜欢结交边地豪杰,在金城府一带颇有威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