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仅以语文课文分析的方式进行解读,目的是想给普通读者一个清晰理解作者思想的线索.本文关键厘清的内容是海德格尔对诗意、此在、栖居之间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诗意、此在、栖居——解读海德格尔《人诗意的栖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淑奇 《理论界》2008,(7):134-135
本文仅以语文课文分析的方式进行解读,目的是想给普通读者一个清晰理解作者思想的线索。本文关键厘清的内容是海德格尔对诗意、此在、栖居之间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在海德格尔那里,“诗意地栖居”是一种通过“筑造”来实现的“让栖居”。“筑造”是一种“采取尺度”或“度量”,人之栖居便在这种尺度中得以敞开。“诗意地栖居”还意味着切近物之本质而居。海德格尔关于诗的阐释揭示了诗的存在论意义,诗不是人生活的一般摹写和表现,而是一种涉及“在”的运思,是人最为本真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4.
卢风 《社会科学论坛》2013,(10):164-172
友人提议,找几位朋友,不定期地聚聚,不光是吃饭,也神侃闲聊,每次选一个话题。不求人多,三五个人,七八个人均可。气氛自由轻松且言皆由衷为要。2013年2月3日,友人来电,说定于2月5日下午一聚,议题是我建议的:“在商业化社会,诗意的栖居何以可能?”2月5日下午,五六位学人如期而聚。  相似文献   

5.
在海德格尔看来,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遮蔽,造成了现代人的无根状况。人的本质取决于他与存在的关系,存在是“天、地、人、神之四重整体的统一体”,唯思才与存在相契合,思让存在达于语言,与存在相契合的语言是本真形态的诗之道说。作为一种道说,诗让我们采取“对物的泰然任之”和“对神秘的虚怀敞开”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唯如此,人才能栖居在大地上,这就是海德格尔思想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化语境中,自然生态的破坏与人文精神的颓败是相伴而生的。面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领域的严重失衡现象,新时期以来一批蒙古族作家在他们的小说创作中通过对浪漫还乡、诗意栖居的理想构建,表达了对现代社会自然生态修复和人类精神救赎的良好愿望。他们对原始生态理想境界的诗意描绘,构筑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乌托邦,表达了生态危机时代人类对诗意栖居生存家园的向望和追寻。  相似文献   

7.
分别擅长小说和散文创作的两位女性作家孙惠芬和素素,在对人类精神栖居地的寻找和探求上有着明显的共性.在关于精神家园的价值取向和通向精神栖居地的途径的思考上,则各有自己的判断和倾向.在倾力构建精神家园的过程中,两人充满神采与灵性的女性意识使得她们的文本富于美感.  相似文献   

8.
一、缘起:从诗歌中汲取艺术养分诗可以教吗?诗教有模式可循吗?袁可嘉先生曾言,所谓的读懂诗歌,必备三个条件:天赋才能(所谓慧根),过去的经验、读诗的训练(所谓修养)。这三个条件中,对于天赋才能,我们不得不承认其个别差异:过去  相似文献   

9.
阿多尔诺的"文化工业理论"集中体现了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逻辑,即一种以文化救赎主义为核心的"批判理论"。这种理论将"文化工业"界定为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娱乐工业体系,界定为现代极权主义的统治工具和操纵模式。凭借着商品化、同质化、标准化和强制化等手段,"文化工业"在大量制造娱乐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促使消费者变得没有思想。现代社会表现出来的野蛮性和稳定性,都与"文化工业"的操纵和欺骗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社会变革的可能性就在于文化的救赎,即用艺术的批判力量去唤醒和推动社会大众的革命意识。尽管今天看来阿多尔诺的文化工业理论不仅过于偏激而且还有些过时,但是面对当今文化的现状及其社会效应,重新审视他的理论观点仍然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对艺术地方性的强调,在今天对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在海德格尔思想的不同阶段,艺术的地方性及其含义是不一样的.在海德格尔早期思想阶段,艺术的生成之地就在世界之中,同时,艺术所赖以生成的世界,是一个没有主客分立的世界整体.为了克服此在及其主体论痕迹,海德格尔在中期将艺术置于世界与大地的争执之地,但艺术仍然摆脱不了冲突与窘迫.同时,技术又使这种争执偏向了世界而忽略了大地.到了晚期,海德格尔所理解的艺本的地方性,乃是聚集了天地人神四元的世界,而天地人神及其聚集又是以大地为依托的.在这里,艺术应该成为对人的诗意居住的发现与揭示.因此,人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才是根本意义上的、关切于存在与生活的艺术.  相似文献   

11.
何江宁 《阴山学刊》2009,22(3):5-13
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美学”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等自身规定性的跨世纪之争,促使我们不得不追根溯源,追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Baumgarten,Alexander Gottlieb)和由他首创的作为学科名的Aesthetica(埃斯赛迪卡)。如何认识和评估鲍姆嘉通对审美研究的贡献迄今仍在争论之中,这源于以下问题始终未能被澄清:鲍姆嘉通以Aesthetica的名义试图指代的究竟是怎样一个理论研究领域,这个领域的独立性和创新性体现在什么地方以至于它有资格成为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此学科所对应了生活实际的哪一个领域、指向了人类生存的哪一种维度?美学如何和艺术哲学以及文艺理论相区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必须考察鲍氏在埃斯赛迪卡暨“美学”学科建设上的始初意向,即在其博士论文和理论美学文本中对Aesthetica及其他相关概念所作的规定;以期厘清一些和“美学”自身规定性有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诗经学史上有着无数的知识性差异,但经义的建构基本遵循了"主义""主声"和"主文"三种维度。汉代郑玄以文辞训义为主,宋人郑樵坚持声歌之道,分别建立了义理诗经学和声歌诗经学的典范形态。宋代欧、苏和朱熹等人以文学观念来沟通《诗经》之教,影响也很深远。这三种维度回应了《诗经》的自身阐释需求,指向了经学在教化理路上的差异。在古代,单维的诗经学之间有过体系性的对抗,而多维交织的诗经学内部则存在着或大或小的矛盾冲突,并发展出特殊的化解策略。总的说来,"主义"维度始终规范着"主声""主文"之维的实现方式及程度,这也体现了古代诗经学的本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季芳 《云梦学刊》2010,31(3):96-99
陈诚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如何中国化——兼评“新实践美学论”》一文中,主要对当前国内实践美学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质疑:一,九十年代以来的新实践美学.盲目套用西方现代理论。“是将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和马克思的实践观混合形成的一种四不像。”二。新实践美学对“实践”层级的划分.将“实践”泛化。“实践的层次划分赋予了人的内在心理和精神意识以实践的功能和实践的向度,事实上是脱离的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和实践观,  相似文献   

14.
立足于实践致力于世俗性的超验建构,使得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宗教信仰的内在超越。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正是由于人、实践和历史之间的内在性关联,宗教信仰模式中的那种本质决定实存的外在空间关系才得以转变为历史运动中实存不断生成本质的内在时间关系。世俗和超验、现实和理想之间张力结构和辩证运动,不仅是历史得以展开自身的必然方式,也是此岸的真理得以确立的要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梦"人民幸福内涵的历史渊源及实践价值研究,必然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存在依据和理论形态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何以可能?这一追问实际包含了两个问题:第一,在实际上是否存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其是否具有合理性。它与现在我们在非严格意义上使用的"马克思幸福观"是否应该有所区别。第二,中国革命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这一命题所指称的过程是否真正发生过。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就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本来面目和本质特性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知和评价问题上的根本态度与根本观点,应该包括马克思的伦理幸福观、哲学幸福观和人民的现实幸福论。哲学幸福观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居于核心地位,幸福本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幸福观的核心内容。幸福首先是一个关于人的本体论问题,不能仅以道德来界定幸福的内涵。实践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幸福观产生的母体,将唯心主义的幸福观改造成实践唯物主义的幸福观,将幸福感作为成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和必要环节。人民的现实幸福论是马克思的幸福本质论革命的主要成果和标志,从关注现实人的幸福本身转向探求人民的现实幸福实现的途径和条件,经历了从劳动幸福观到实践幸福观的过渡。"人民的现实幸福论"具体化、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路径,"中国特色"人民的现实幸福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理论的基本存在形态及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核心内容。"中国梦"蕴含的"人民幸福"思想的理论创新则是"人民幸福本位"思想的不断深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16.
刘放桐认为,在语言转向被当作西方哲学现当代转向主导形态的背景下,美国实用主义的实践转向具有特殊地位。杜威去除了经验概念的旧形而上学意蕴,而将它与实践概念融合起来,杜威的哲学改造与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革存在某些相通之处。童世骏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来看杜威的教育观,探讨了"不对称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何以可能"的问题,认为通过在不对称的两个主体之间再设置一个第三者的方法,可以克服主体间关系的不对称性。安乐哲认为,儒学和杜威的实用主义这两种传统对当代哲学话语的贡献在于,它们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取代个人主义的方案,即儒学中基于关系构建的"仁",以及杜威的"个体性"概念。陈亚军则强调了实用主义与现象学之间的亲缘关系,认为古典实用主义与现象学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对应的平行展开,现象学思路将在实用主义的未来发展中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颜炳罡 《文史哲》2021,(4):145-153+168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既是其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又是他对人类文明之中国模式、中国方案的主观构想。他一再断言:中国现代化不能走西方现代化的道路,也不能复制西方文明的模式,只有认取自家的根本精神即儒家的精神,结合西洋文化的优点,走出自己的路。这个路就是以农业现代化引发工业现代化,以乡村情谊文明滋润都市文明,再建中国社会"新礼俗"的路。他力图以乡村的现代化撬动整个中国的现代化,以"改良"为手段实现中国整体社会结构调整的"革命"之目标。以乡土唤回"儒魂"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它对于我们认识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坚定走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乃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五二三理论”是从人类学史和语言学史两种重要的社会科学发展史中提炼出来的发展理论。它可以用最简明的数字解释最复杂的现象,具有重大的哲学价值和方法论的意义。人类学发展史可用“五段两线三飞跃”、语言学发展史可用“五段两线三解放”来概括。两种学科史的“五二三理论”可以也应该用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 ,发生于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的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本体论问题以及实践本体的双重误解造成的 ;首先本体论问题被误解或被混淆为起源与本源问题 ;其次 ,实践本体则被误解或被简单地等同于物质生产劳动。本文将通过对本体论问题的重新理解与实践本体的本质还原 ,提供一种“新实践美学”的构想。同时 ,本文还将以此为基础对后实践美学非常普遍的超越主义倾向进行剖析 ,揭示其本质上的异化性  相似文献   

20.
徐锐 《天府新论》2015,(1):42-46
罗莎·卢森堡对马克思主义最大的理论贡献就是把总体性理论确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卢森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主要是对总体性理论的研究.在她看来,抓住了总体性理论也就是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宗旨.卢森堡的总体性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资本积累论》中.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实现了资本积累研究范式的转变:资本主义体系与非资本主义体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出资本主义体系天然的侵略性,即,它在依赖非资本主义体系的同时又必须不断地瓦解非资本主义体系.这种辩证发展的结果就是,非资本主义体系被资本主义蚕食殆尽,这时,失去了对立面的资本主义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