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浓厚的圣经情结,因此对小说的圣经原型进行解码是更好理解这部小说的前提。本文主要从圣经人物原型的角度出发,分析海丝特的神圣使命和男女主人公与圣经原型人物在性格上的相似性,并进一步分析《圣经》U形叙事结构在作品中的完美构建以及圣经场所原型在作品中的巧妙移置。 相似文献
2.
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浓厚的圣经情结,因此对小说的圣经原型进行解码是更好理解这部小说的前提.本文主要从圣经人物原型的角度出发,分析海丝特的神圣使命和男女主人公与圣经原型人物在性格上的相似性,并进一步分析《圣经》U形叙事结构在作品中的完美构建以及圣经场所原型在作品中的巧妙移置. 相似文献
3.
C.S.路易斯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史家和批评家、基督教神学家,还是深受欢迎的科学幻想家和儿童文学作家。《纳尼亚传奇》是其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奇幻的想象力、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流畅的语言、隽永的象征和多变的结构给予读者审美愉悦和文学感染力,但同时该作品借助神话这一文学形式来叙事,蕴含众多原型,因此,本文运用弗莱圣经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从意象、主题和叙事结构三个视角来解读文本和圣经文学的关系,进一步揭示文学的整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论《白鲸》中的圣经文化原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探讨并阐述的是麦尔维尔的代表作《白鲸》中的圣经文化原型。在《白鲸》中有着大量的圣经人名、暗示及典故。根据诺斯洛普·弗莱对原型的定义 ,我们可以认为这些材料在麦尔维尔笔下是作为原型出现的。这些原型可以说是某些意象、人物形象、叙述模式和主题的象征 ,相互之间具有普遍的结构关联。这决定了《白鲸》主题思想上的内在一致性 ,塑造了其总体艺术风貌 ,左右着其美学功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张淑媛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7,24(2):61-64
借助神话原型批评理论,通过找寻《圣经》人物原型在《愤怒的葡萄》中的构建来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以发现,吉姆·凯绥是改良的耶稣形象,汤姆·约德则经历了从门徒到新领袖的过程;而罗撒香则是善良的女基督原型. 相似文献
6.
《远离尘嚣》与《圣经》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哈代小说《远离尘嚣》中的男女主人公与两个《圣经》原型人物之间的比较与分析 ,展现了小说中双方各自所代表的基督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并且 ,哈代在创作当中对《圣经》原型进行借用与重塑的同时 ,也充分反映了他自己矛盾而又复杂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深受《圣经》影响,圣经原型在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文体风格、主题拓展等方面均有体现。从原型理论视角对作品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家的创作理念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并对不同社会的生存困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原型批评并不是二十世纪的新发明,而是贯穿两千年以来的西方文学史.诺斯诺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正是对这一传统的全面继承与复兴.原型批评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一些隐喻性较强的文本.通过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安徒生<海的女儿>、<野天鹅>、<卖火柴的小女孩>三篇童话代表作中的圣经原型,我们能够将这些作品"解码",发现解读安徒生作品的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李丹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榆树下的欲望》中,奥尼尔将希腊悲剧场景与圣经叙事结构完美的交织融合,用神话-圣经原型模式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的人类悲剧,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灵魂深处的欲望、挣扎与迷失,赋予神话-圣经原型新的时代内涵,阐述了现代人对人性、罪恶、救赎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李雪梅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5):96-98
原型批评理论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文章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欧·亨利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认为小说从主题到人物及各种意象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原型。主人公老画家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画了一幅杰作——最后一片叶子,拯救了年轻女画家的生命,表现了《圣经》中的拯救主题;老画家的光辉形象正是基督耶稣的形象;小说中的常青藤象征《圣经》中伊甸园的生命树;肺结核蔓延的小镇象征《圣经》中的地狱。 相似文献
11.
游历主题在圣经文本中大量存在,其中的族长、士师、先知、使徒等都处在各自不同的游历历程中。该主题中所涉及到的空间背景往往用极其简略精炼的语句写成,出现大幅“空间空白”,这是由圣经叙事的目的决定的。圣经中通过叙述人物游历过程,展现出了风格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2.
刘维静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6):64-67
《圣经》汉译自有史记载以来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涌现了众多的汉语译本,以及各种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译本。对《圣经》汉译版本进行综述将有助于揭示《圣经》汉译活动的历史意义,对《圣经》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按照弗莱“向后站”的方法远观《红字》 ,内蕴其中的人格心理原型凸现于条理有序、层次递进的故事叙述结构中。这部小说 ,演绎了一部心灵痛苦挣扎的辛酸史 ,展示了一段深层心理中人格面具原型和暗影原型进行惊心动魄生死搏斗的磨难历程 ,同时 ,流露出受清教浸染极深的作家自身灵魂中的矛盾和冲突 ,也揭示了新英格兰殖民时期巨大的社会性集体面具与集体暗影的斗争与交锋。从而 ,这部作品既具有揭露和批判现实的社会学意义 ,又蕴含一种广泛而深刻的人类心灵斗争的普遍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裂缝》与《圣经》中人类原罪故事的相关场景以及人物性格和命运发展,论证"人性恶"具有本能性和遗传性,可以作为原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杨宜默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97-101
《圣经》视法律为智慧和正义,并崇尚法治。它重视审判,视审判为神圣,坚持证据(包括誓言)、公正、严禁假见证、个人责任等审判原则,并反对自己审判自己的案件。《圣经》中的立约现象,体现了诚实、正义、有约必践、权力约定等法律观念。《圣经·新约》则表露了它在法律方面的自然法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上帝的玩笑》中的《圣经》典故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作品在加拿大文坛上经久不衰,她被誉为"加拿大文坛上的常青树"。《上帝的玩笑》这部小说为她赢得了加拿大总督文学金奖的殊荣。在小说中,作者对圣经典故有深刻的领悟,从中汲取营养,使作品获得了深刻的隐喻性,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藏族大百科式英雄史诗《格萨尔》中蕴含着丰富的原型意象。这些原型意象的开掘与探索对《格萨尔》史诗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对史诗中诞生原型、英雄原型、恶魔原型三个原型意象系统进行了较为深刻细致的阐释,以期挖掘出史诗中沉潜的文学人类学元素,为史诗的研究开辟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简朴是《圣经》叙事的一种独特模态.简明的人物、简洁的情节及简约的背景是展现此独特模态的实例.这些实例所构成的《圣经》与同为西方叙事文学源头的《荷马史诗》对峙并彰显出强烈的反差,由此形成了《圣经》叙事的魅力和神秘色彩.在这种简朴模态的叙事表象之内,可缕析出人一神、事一神和世界—神三条脉络及其交融关系.此种交融关系是非逻辑性的,它要求在贫乏而丰富、荒谬却信服之间达到相融与和谐.于是,《圣经》叙事背离了常规而创造了一种反常规的统一性.《圣经》叙事与神学信仰总是交融为一种独特的诠释学活动,它超越了感性描述和理性推演的局限性,上升到信仰皈依的无限性,从而激励了文学艺术之“可能的不可能”的精神追求,揭示了神学意蕴之“不可能的可能”的信仰本质. 相似文献
19.
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十七年文学"不是单纯的文学,而史无前例地承载着太多的重负。作为缔造共和国"神话"重要文本的"十七年文学",我们能够很轻易地找到这种神话叙事与别的神话叙事,比如《圣经》故事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又能反过来证明共和国叙事的神话本质。"十七年"短篇小说这一最迅捷、灵活地反映时代风貌的文学样式,与《圣经》,特别是《新约》故事在叙述模式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0.
伊塔洛·卡尔维诺是意大利当代著名作家,《我们的祖先》是其代表作之一。文章试图从神话原型理论入手,来探讨《我们的祖先》所隐含的主题原型。通过对小说所体现的二元对立原型、死亡与复活原型、追寻原型的分析和解读,实现对文本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挖掘出小说更深刻的内涵与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