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50年《婚姻法》的颁布对于建国初期的农民生活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文章通过解析新中国第一部塑造人们婚姻家庭生活的法律是如何"送法下乡"的过程,去探讨建国初期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问题。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借助法律的形式对农民婚姻生活的塑造,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权力实践过程,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国家认同得以不断确立的过程。而且,这也是重新认识1949年后不断进行的一系列社会政治运动的发生机制和深层动因一个重要切入点。显然,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农民的国家观念在伴随着来自上层的各种国家行为中日渐生成,反过来,它们又成为了农民不同程度地参与到中共领导的"建国大业"中的复杂动因。  相似文献   

2.
作者在简介建国前夕少数民族婚姻家庭形态及其危害的基础上,论述了《婚姻法》及《新婚姻法》贯彻实施后的积极影响和巨大变化。同时,也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谈了目己的看法。在我国《婚姻法》颁布四十周年和《新婚姻法》颁布十周年之际,本文有其较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方海兴 《天府新论》2008,(5):113-117
建国初期,借鉴以往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党和政府在全国农村继续组织开展了广泛的冬学教育运动.农村冬学的组织开展经历了从上到下一系列的环节.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教育是其主要内容.经过冬学教育,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这既为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改造农民、整合农村社会进而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有益的基础,也为我国如今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4.
建国初期,随着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的进行,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劳动人民要求文化翻身的愿望亦日益迫切,党和政府采取措施,对农村各种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大力扫盲,进行文化重建.这一时期,黔东南地区出现了两次扫盲高潮,革命为扫盲奠定基础,扫盲也促进了革命的顺利进行,两者相辅相成,对随后的乡村民众教育和社会变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952年开展的司法改革运动是新中国法制史上发生的一次重大的事件。它不仅是建国初期法制创新过程中进行的又一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而且对新中国的法制发展以及司法运作机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值此建国50周年之际,重新回顾这场司法改革运动的历程,探讨其得失,对于深入了解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史,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推动我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国初期,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和要求,新中国在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摧毁旧的司法…  相似文献   

6.
“三反五反”运动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德军 《天府新论》2009,(3):128-131
"三反五反"运动是建国初期党发动的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政治运动.目前对这一运动的研究多从中共反腐败这一角度进行的,认为这一运动惩治了干部中的贪污腐败行为.其实,以党对资产阶级政策为切入点,就不难看出,通过该运动,改变了中共对资产阶级既利用又限制的政策,开始把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看作是主要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成为革命的对象,这也为即将到来的对资改造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7.
南京国民政府1930年婚姻法是我国婚姻法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然而学术界和法律实务界对其存有诸多观点相左的评论.若将其纳入法律近代化的视野下考察,不仅可以得到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且对于推进现代中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尤其是完善婚姻家庭立法也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统一规范性婚姻法司法解释弥补了立法的不足,有效地调整了婚姻家庭关系。但进入21世纪后,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婚姻家庭利益关系日益复杂。"一事求一解"、"一刀切"的司法解释造成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不衔接,有些规定适用的结果违背了《婚姻法修正案》的基本精神,以离婚时不动产权益分配的规定为典型。因此,有必要细化婚姻法律规定,加强立法解释;建立婚姻法司法解释监督机制和判例制度,对婚姻法司法解释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9.
1950年5月1日,随着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贯彻婚姻法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这场运动,不仅荡涤了封建的婚姻思想和观念,基本上废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婚姻制度;同时,也树立了新的婚姻观念和道德风俗,形成了男女平等、和睦团结的新家庭,促进了社会新风尚,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在社会变革过程中,为新社会秩序的建立带来了积极互动的社会效应,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婚姻法是一部与人们生活水乳交融的法律,建国以来,没有哪一部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如 婚 姻法这样,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立法开始真真切切地成为市民所关心的问题。婚姻法修订 已不再仅仅是立法者或法律专家的话语了。在这场所几乎可以说是全民性质的大讨论中,各 种意见林林总总,不少人要求将诸如婚外恋等问题纳入到婚姻法的调整范围之内,要求扩大 重婚罪的范围,甚至还有人要求通过法律的手段约束所谓的“网络婚外恋”。与此同时,人 们在对婚姻法修改事宜密切关注的同时,对修改后的婚姻法的功能、作用,也寄予了更高的 希望。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1.
宁宇 《南方论刊》2013,(6):36-39
《论离婚法草案》是马克思法学,尤其是婚姻法方面的重要论文。文章短小却蕴涵着丰富的伦理学、哲学和法学思想。其中,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当时普鲁士现行的婚姻法和普鲁士执政当局以基督教精神为依据起草的离婚法草案,深刻阐明了婚姻的本质是一种伦理关系,法律只是事物内部真实状态的记录。今天,重读马克思的《论离婚法草案》,对深刻理解婚姻和离婚的本质,正确看待婚姻和离婚的问题,促进我国《婚姻法》的进一步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婚姻法①的特点及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均会因法律对权利义务的设定不同而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从我国婚姻法的权利设定这一角度出发,研究了我国婚姻法律制度设计中的难点,同时,阐明了我国婚姻家庭法律部门独立美元民法部门的理由.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必然逻辑 ,是塑造社会主义社会合法性的途径。但采取怎样的方式关系到意识形态建设与发展能否顺利进行。建国初期 ,党对意识形态进行改造对于建设与新的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意识形态 ,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采用了大规模的思想批判运动形式 ,使意识形态建设与发展发生了偏离。特别是 1957年的反右斗争使党和知识分子产生了疏离感 ,损害了党的权威资源  相似文献   

14.
1950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了妇女享有与男子同样的法律地位,但由于封建婚 姻制度和宗法思想在干部群众中的严重影响,妇女争取婚姻自由的合法要求和行动遭到了来自社会多层面的压制 与打击,数万名妇女因婚姻家庭问题惨遭杀害或自杀。经过1953年的贯彻《婚姻法》运动,妇女因婚姻问题自杀和 被虐杀的现象基本杜绝。到1956年,我国新型的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亦基本确立。  相似文献   

15.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出台,它在体系上应与婚姻法一脉相承,但逐条细解其内容可以发现,它与婚姻法原则并没有完美衔接。透过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与婚姻法基本原则之一的"保护妇女权益原则"的衔接现状分析,得出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和社会现实正催促婚姻法与契约法的多维联姻以解决践履疑难。女性在现行法律没有提供全面立体的保护帷帐下,可以引用契约法采用约定方式保护自身权益。  相似文献   

16.
无效婚姻制度是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新增设的一项制度,填补了立法空白,是婚姻立法上的重大进步。无效婚姻是指违反婚姻成立要件的违法婚姻,文章对无效婚姻的法定事由、宣告机关及法律后果等方面的缺陷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翟桂范 《中州学刊》2007,(1):113-11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本以婚姻家庭关系为调整对象的《婚姻法》不可逆转地潜变为以更广泛的近亲属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但我国现行《婚姻法》中尚欠缺有关亲属制度的通则性规定,对某些具体亲属制度的构建还是空白。为此,应从亲属制度的实质内容和体例结构两个方面对我国现行《婚姻法》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8.
从“书本上的法-行动中的法”框架出发,对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四年来的实际运行做考察和评析,认为2001年修改《婚姻法》虽然在立法上、理念上、法律规范层面上取得非常大的进步,但实际社会效果有限,没有完全实现其立法目的。在完善法律体系的时候要重视法律规范与社会规范等其他社会调控体系的协调,在法律与社会规范的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中实现社会调整目的。同时,也应该高度重视规范的可行性,研究其实际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19.
《婚姻法》中关于夫妻财产约定的内容,引起了众多论者的讨论。这些讨论的价值已经在《婚姻法》的司法解释中得到体现。但是,这些争论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不从立法者制定法律的原则出发,而是以法律不能最好地满足实践的可能性为出发点,任何法律都是不完美的,也是不可能完美的。对约定财产制的争论进行评价,目的在于认识所争论的问题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2001年《婚姻法》的修订,引起了关于配偶权是否是《婚姻法》中第三者损害赔偿法律依据的争论,对于这一问题,我国的学理界和司法实践界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从配偶权的本质出发,探讨配偶权在我国的法律适用,并从法律实践角度阐明第三者损害赔偿法律根据的不足及法律适用现实性的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