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冰强 《晋阳学刊》2006,(5):122-125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核心,以环境生产为前提,以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市场主体的“经济人”特性、环境资源所具有的公共品的特点以及我国在科技发展上不均衡,需要政府通过法律的手段对循环经济的建立和形成进行引导和调控。我国循环经济的构建必须要立足我国的现实,采用先单项立法,后综合立法的分阶段立法模式,建立多层次循环经济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
《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刊发了《循环经济的政策调控与激励机制》一文,作者对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态势和政府对循环经济的调控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针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建议。其中,环境税机制被视为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作者认为,我国应该重构环境税制度。使环境税为推动我国循环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淑娟 《河北学刊》2006,26(4):189-191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河北省的循环经济发展目前仍处于较低层次,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因此应理清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找准切入点,建立法律支撑体系和政策调控机制,优化产业结构,提供技术支撑,强化管理,加快全省循环经济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4.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由之路,是我国从根本上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战略选择。要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此文针对我国循环经济政策现状,engceengceguxian从循环经济的3R原则和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次循环的基本理论出发,提出调控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取向,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循环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参考经济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体例和法制内容的同时,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法制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建立协调、健全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确立合理的循环经济规划制度、清洁生产制度、环境资源核算法律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基本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6.
我国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一种将经济体系与环境资源紧密结合的生态经济模式。山西煤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等诸多问题,不仅影响本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山西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为此,应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发挥政府职能,强化监督管理,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并依法实施强化资源节约的激励政策,使山西煤炭企业步入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事关全局。西部问题的边疆性、民族性、贫困性 ,以及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特殊性和战略性等深层次内在因素 ,要求必须加强国家宏观政策法律调控。在此基础上 ,本文通过考察目前我国政策和法律调控方面的欠缺 ,探讨并论述了西部开发中国家宏观政策法律调控措施的具体制定和构想。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循环经济与政府经济职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需要从粗放型的管理向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来转变;政府要从关注经济增长向关注经济发展来转变,从而保证市场经济要在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条件下来调节微观主体的各种行为。政府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是引导行为模式,规范企业运行、将循环经济全局调控。而且政府需要从完善制度、产业政策、技术政策、消费政策、教育政策和法律保障等六个方面进行实施。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施行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妒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循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责任来看,减量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环节,循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应承担减量化义务,以期更有效地保障和促进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行政计划成为分配和调控社会资源的重要行政手段。行政计划基本原则,确立有助于从法律角度全面规制行政计划活动。这将有助于行政计划成为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指导相对人行为的一种重要的行政调控手段。行政计划的基本原则: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内在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艺群 《东南学术》2006,(3):167-168
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作为一种基于全新的经济形态即循环经济形态之上的法律制度,其制度结构也必将随之具有某种独特之处。本文拟就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内在结构做一番解读,其目的是要从中寻找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核心所在,明确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中心任务是什么,确定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安排中的侧重点,以帮助我们有目的、分层次、分步骤地进行法律制度设计。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追问,循环经济的独特性又将引发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安排中的哪些问题呢?实际上,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环境危机的出现已经提示我们,当人类齐声高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时,作为法律…  相似文献   

12.
保障性住房建设本身并不是进行房价调控的手段,而是满足国民基本住房权利的内在需要。住房改革以来关于房地产调控的宏观政策中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缺乏统一的政策体系和系统的法律支持,导致保障性住房建设不能发挥相应的社会作用。国家应从完善基本立法的角度,以法律形式明确建管制度、基础住房信息数据库、建设模式和预期管理等问题,将保障房建设引入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民族关系调控中的政策调控是民族关系调控的基本手段,是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必要手段和基本方式。民族关系调控中的政策调控有着具体的、完整的、动态的运作过程。本文将民族关系调控中政策调控的具体过程分成了七个具体的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指标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期能够对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经过理念倡导和国家决策后开始进入实施阶段,目前已初步形成循环经济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构架和实践模式。未来一段时期内,应进一步明确循环经济是国家行为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层次的定位,是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治国方略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支柱性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适应中国国家战略发展需求,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演变规律,拓展未来走向,促进运行结合,创新工作举措,加强政策研究,运用法律规范,倡导全民参与。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发展动力机制是经济系统运行演进过程中的动力获取及其作用方式。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主要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要求,着力解决资源相对匮乏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为此,应尽快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建立配套的政策体系以及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使我国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破解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学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广泛开展循环经济实践活动,但循环经济理论研究较为薄弱,突出问题是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研究不足,体现为:无源之水——循环经济与经济学相割裂、政府独奏——有循环,无经济、调控乏术——期模限制难以体现。为此,应阐明循环经济的经济思想渊源,建立生态经济大系统“内外均衡,一体循环”的循环经济概念模型,并深入探讨循环经济的市场运行机理和经济学调控方法等影响我国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的基础性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农业循环经济系统及其特征的分析,揭示了农业生产过程有必要也有可能实现由"资源-农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物质流动方式,转变为"资源-农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方式,从而实现农业生产消费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从法律、政策、体制、技术、观念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能有效协调,引发人们对国家循环经济政策失灵问题的关注。基于地方政府博弈的视角,从产业发展情况、经济增长推动因素、政府与企业寻租和资源配置效率四个方面对国家循环经济政策失灵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循环经济政策失灵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探索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祝湘琳 《理论界》2010,(7):216-217
发展循环经济应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写入宪法,当前应借鉴发达国家实施循环经济的政策、立法成果,加快建立起一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包括建立衡量循环经济的标准、建立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财政、税收等激励制度、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保障制度体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