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基于就业导向的少数民族乡村妇女在地化职业培训是提升培训就业效果、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应然之举。少数民族地区针对乡村妇女开展了大量的职业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有待改进之处,其经验与不足值得相关研究和实践借鉴和参考。笔者以都柳江流域三个苗族村寨为样本,通过系统梳理发现弹性就业与弹性用工融合、学习内容衔接职业经验、培训工作生活一体化有助于职业培训效果的提升,但教育与就业衔接不够、培训设计专业性不足、培训机构的功利性过强和质量监控机制不完善也是制约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基于职业培训质量提升的需要,少数民族乡村妇女职业培训需以妇女灵活就业为导向设计职业培训体系;以妇女终身职业发展为目的开发培训内容;以妇女学习特点为基础培育复合型师资队伍;以县中职学校为中心完善培训就业服务平台;以学员就业为原则完善培训的质量监控机制。  相似文献   

2.
作为妇女抗日团体中极具代表性的符号性元素,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妇女自卫队是观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推动妇女工作的一个独特视角,亦是窥视妇女生存状态转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传统"被压迫—求解放"的分析框架基础上,把问题的讨论置于民族解放战争、国家建构和乡村社会重建等时代背景与主题的语境中,方能感悟妇女在新旧转变之间困顿、挣扎、醒悟、热情等错综复杂而又交织交融的思想心理。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我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悄然出现年轻妇女"抛夫弃子外逃"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透视出转型期农村社会中传统的婚恋模式、婚姻行为和婚姻观念及婚姻伦理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婚姻主体追求个体性生活体验的欲望逐步增强,还隐含着农村年轻妇女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4.
朱冠楠 《新疆社会科学》2012,(3):130-134,142
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正经历着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其婚恋观和婚恋行为现代化特征增强,主要表现为追求婚恋自由、婚恋自主,婚恋理性化和时尚化程度提高;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也面临着一些婚恋困境,困境的消除需要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政府、社会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问题不仅是他们的个人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和对新生代农民工婚恋特点的分析,可以将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模式归为有融城意愿在城市婚恋、有融城意愿返乡婚恋、无融城意愿在城市婚恋和无融城意愿返乡婚恋四种类型。根据这四种类型形成的内在机制,建议从政府、企业等四个方面为新生代农民工营造良好的婚恋环境。  相似文献   

6.
苗族传统社会中妇女服饰的社会文化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其中贵州最多,占了全国苗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贵州苗族不仅数量多,而且还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所以,中外的许多民族学者,都把贵州作为研究苗族的理想园地.本文也不例外,力图通过对传统社会中贵州苗族妇女服饰的研究,就苗族妇女服饰的社会文化功能作些社会学、民俗学意义上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吴晓 《社会科学家》2008,(2):99-101
作为一种全球化消费文化形态,日渐兴起的乡村旅游对中国乡村文化尤其是对民族村寨中的传统艺术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就湘西德夯苗族村寨而言,其传统艺术是基于苗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村寨日常生活文化运行机制而生成和存显的,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知识特征.乡村旅游的影响,苗族传统艺术逐渐从原来的村寨日常生活文化生态走向现代消费文化语境,其强烈的地方性知识特征被视为建构"奇异"文化空间的有效资源,原本仅仅作为苗族村民节日仪式或者日常娱乐方式的传统艺术,现都被重塑成供人消费的旅游商品,舞台展演是这种商品消费的主要形式.这就使得苗族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存显处于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延续与蜕变等多重文化选择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8.
婚恋观直接影响人们的恋爱和婚姻行为,对恋爱和婚姻生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趋于网络化。社交模式的转变也会作用于恋爱双方以及配偶之间的交往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婚恋观念。网络社交媒体的便捷性容易使人们产生过度依赖,严重影响和减少了恋人双方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此外,恋爱中的个体过于沉迷网络社交,容易使亲密关系产生分歧和冲突,还会影响人们对于当前婚恋关系的看法。因此,深入考察青年婚恋观的影响因素,尤其是信息时代下网络社交媒体对青年婚恋观形成的影响,这对于促进青年婚恋工作,推动青年婚恋观念更加文明、健康、理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本研究从文化创意的视角探讨了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模式,即通过文化创意推动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地区朝着特色乡村旅游聚集区的模式转变,并提出了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聚集区的五大路径,为都市旅游者提供近距离的、文化内涵丰富、体验性强的乡村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0.
婚恋观是青年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婚恋价值观是青年对爱情、婚姻的本质、美满婚姻的基础及有关道德问题所持的内在尺度。它是个体的价值观在婚姻问题上的体现,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的择偶行为、婚姻生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与幸福。而婚恋价值取向是研究婚恋价值观的出发点。当代中国青年的婚恋价值取向为:(1)当代中国青年婚恋价值的总体取向已从单一价值、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变化;(2)性别、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学历等因素显著影响当代中国青年婚恋价值取向的某些方面。  相似文献   

11.
朝鲜族女性的涉外婚姻,从其婚姻动机、交往途径、婚姻现状看,都具有"交换"的性质,其基本模式为"交换婚姻".由于这种"交换"关系并非感情与感情的交换,故婚姻关系带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务工潮兴起后,农村贫困地区形成以务工收入为主的经济结构,外出务工成为村民的主要谋生手段和重要生活方式。这一重大变化导致了村庄婚姻模式的变迁,最明显的就是忽略了传统婚姻习俗,形成一种婚姻程序简单化、结婚快速化和婚姻个人化的新模式。传统婚姻习俗对于婚姻具有积极的正功能,村民在新经济环境下的无奈选择对婚姻关系稳定、姻亲关系建构,乃至于亲密代际关系的建立都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古代的犹太妇女没有婚姻自主权,在离婚的问题上,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其财产限于自己的嫁妆及获得的礼物与"婚娶赠与",丈夫用其财产投资所得以及她们本人的工资收入都不属于自己。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犹太教高度赞美婚姻家庭制度,从而使得犹太律法赋予了犹太妇女婚姻生活中应有的人性化待遇,而且从《塔木德》时代开始,犹太妇女的婚姻权益开始受犹太婚约的保护,它不仅使得犹太妇女在离婚或丧夫守寡之后的经济生活有一定的保障,而且对丈夫单方面休妻的行为也有所限制,犹太妇女的婚姻地位因而在附属中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4.
中越跨国婚姻关系的变迁反映了两国的现代"民族——国家"构建及其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随着国家界限的确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跨国婚姻的基础正在发生从传统社会文化向市场经济的变迁,它带来了跨国婚姻性质的改变,甚至可能由此带来该区域社会稳定形态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古今婚姻法律制度的沿革 ,探讨我国妇女的人身权益、社会地位 ,说明法律制度的进步有效保证了妇女权益的实现 ,从而为我们不断完善婚姻立法提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张金桐  刘雪梅 《河北学刊》2007,27(5):133-136
唐代文化开放,唐前期妇女婚爱生活放纵,但是,唐人依然看重婚爱伦理,这种观念不仅反映在法律条文和现实生活中,而且唐代小说多有描写。此乃儒学占据思想统治地位的结果。唐初儒学复兴。唐前期的妇女婚爱生活虽然感受着"开放"气息,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行为方式。小说家乃社会意识的代表,中唐以后妇教强化,他们感受至深,基于纯化社会风气和规范世人行为之目的,便借手中之笔反映了唐人的婚爱伦理观。  相似文献   

17.
易思平 《北方论丛》2002,4(6):75-79
<诗经>有不少远古不文明婚俗的反映:以女方为支配的赘婚,以男子为中心的媵妾婚,前者造成了<诗经>时代独特的弃夫现象,后者更造成了当时大量存在的弃妇现象;此外,还有兄弟共妻制、多夫多妻制、收继制等婚姻形式.所有这些都是远古蒙昧、野蛮时代遗留下来的群婚与对偶婚的习俗.以此可见,<诗经>时代是一个婚姻状况混乱、婚恋比较自由的特殊时代.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中涉及女性的婚姻问题一直被作家和读者们关注着,而对于大龄未婚女青年有关婚恋的语言、行为和心理的描述却是罕见的。独具慧眼的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有意无意地切入了这个由于众多原故产生的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新的社会问题。从《围城》中范懿和刘小姐二人可见当时大龄未婚知识女性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9.
所谓内涵性婚姻与功利性婚姻是根据个人的情感和社会经济背景所缔结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婚姻。内涵性婚姻以爱情为基础,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功利性婚姻以现实的需要或利益为选择,认为只有建立在实际需要上的婚姻才更具稳定性,也更具道德性。从理论上分析,二者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但舆论似乎更偏向内涵性婚姻,并对功利性婚姻持批判态度。但从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婚姻问题,我们应当超越内涵性婚姻与功利性婚姻的对立,建构起一种新的以价值认同为基础的婚姻模式。  相似文献   

20.
杨甫旺 《学术探索》2007,(5):113-116
50多年来,永仁县谢腊村彝族婚姻家庭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婚嫁打破了传统血缘、民族和地域的界限,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多元化婚姻模式的传承,为现代谢腊彝族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供了良好基础,"养儿防老"观念日趋淡薄。谢腊彝族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和直系扩大家庭为主,婚姻礼俗中的当事人、父母、媒人的角色发生了转换,青年男女在婚姻中获得了自主权,家庭关系呈民主化趋势,妇女的家庭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这种婚姻家庭生活方式有选择性地继承了传统、吸纳了现代文化,它对谢腊彝族社会生活方式乃至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