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有同志提出认识的本质是选择而不是能动的反映,并在论证时,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作为一个依据,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本文就此谈点粗浅意见。一有的同志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同化与顺应概念就是“选择”,认识便是“吸收与主体认识结构相同的刺激,排除相异的刺激”,皮亚杰视认识的本质是选择而不是能动的反映。(参见1986年第4期《哲学研究》) 同化和顺应是皮亚杰认识结构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是认识结构协调和组合的两种形式,也是主体反映客体刺激的两种机能。同化是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皮亚  相似文献   

2.
<正> 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是从生物学出发,经由心理学,通向认识论的桥梁.他试图通过对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的研究,寻求支配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揭示人类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因此“发生认识论”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的发生发展理论.皮亚杰的研究成果对心理学以外的哲学认识论、科学史、逻辑、教育等领域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皮亚杰从个体认知结构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揭示认识发生发展规律,使认识发展的规律获得了新的、全面的解释.开辟了研究认识论的新领域.下面我们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皮亚杰的几个基本论点加以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建构”(construction)一词源出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发生论识论原理》中的核心概念.主要是指认识的个体在与外部客体进行相互作用的活动中,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自我平衡调节机制”逐步建立起思维结构和认识对象的概念以达到对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客体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引用“建构”一词同皮亚杰的原来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有其确切含义.所谓科学认识的建构是指科学认识主体(科学劳动者)在科学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有目的地观察或运用各种科学认识工具和手段对科学认识客体进行作用,对所获得的有关对象诸信息要素或进行选择、归纳、分析、加工和处理,或构造新质信息并使之概念化、形式化和系统化的思维操作.建构是科学认识的动态机制,是科学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性地反映认识对象本质规律的过程.因此建构正是根本性在科学认识中的体现,是科学认识发生、发展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格式塔强调感知过程的整体性,使我们从“感觉→知觉→表象”的线性思维的迷梦中苏醒过来:主体并非被动地分别接受一个个刺激,然后才进行诸感觉要素的整合。而是根据自身的能力和需要,对潮水般涌来的刺激选取适当的信息,作为一定的样式整个地感知客体。皮亚杰进一步把认识看成是在主体已有的内部结构中进行建构的不断过程,外来的刺激总是内化于主体原有认识结构中。从中我们又进一步得到启示,作为真正人的认识过程,客体主体化总是作为通过思维加工过的理性形式而存在。例如,对于红玫瑰的刺激,红玫瑰的意象,花、红的概念以及“这朵…  相似文献   

5.
新认识的建构问题是皮亚杰学说“自始至终贯穿着的问题”,①这也是皮亚杰给现代认识论发展的最大贡献。皮亚杰关于认识结构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而且,这些理论都是经过大量的心理学生物学实证性的研究得出的哲学结论。正如皮亚杰所说:“这种...  相似文献   

6.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其中特别是关于认识的能动性问题的研究,富有启发意义。应引起我们重视。皮亚杰关于认识能动性思想,主要表现如下几方面: 一、同化和顺应是使主体认识发生量变和质变的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7.
为精确刻画儿童认知结构,皮亚杰对布尔代数进行了改造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新的概念和运算。皮亚杰称这种用来刻画儿童认知结构的运算理论为“心理逻辑”。心理逻辑产生之后,受到逻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批评和指责。然而,当代逻辑学、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的发展,需要我们对皮亚杰的心理逻辑重新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8.
<正> (一) 现代哲学认识论微观研究的重心之一是关于人类总体认识的结构和本质问题,这也是科学真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人类认识结构的研究是对整个人类认识形成和运动系统的认识。众所周知,现代不少科学家和哲学家的理论思路多多少少都离不开这样一个主题;认识的发生发展难道仅仅是一个从实验上升到概念的线性过程吗?为什么人类总体认识的运动发展总是表现出一定的非积累性的格式塔改变。对这个问题探究的科学视角和方式往往各异,但其结果却都回归为一处:人类认识的内部结构运动。库恩的“范式”、皮亚杰的“格局”、阿尔都塞  相似文献   

9.
一、皮亚杰的认知结构与康德先验范踌的不同 皮亚杰的确深受康德的影响。他的认知结构与康德先验范畴一样,都强调了主体、理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二者在功能上的确相似。  相似文献   

10.
在知觉中,知识性认识是知觉最直接了当最普遍的精神现象。但是,这种知觉远远不能完成主体对世界的“艺术化”改造。因而,在知觉中,主体必须及时消解或弱化知觉中的知性成分和物化属性,超越物质对象自身严密的规律性“陷阱”,摆脱对象知识性结构所可能对主观情感意志等个性化内容产生否定、排斥的强大引力,否则,艺术思维的翅膀就不能凌空腾越。  相似文献   

11.
皮亚杰的社会学理论一直在我国读者的视野之外。皮亚杰的社会交换论比现代社会交换论要早,它重视交换过程的形式化,贯穿发生学的思路,强调平等、互惠与公正的思想。就皮亚杰的核心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而言,他并不是如许多批评者指责的那样忽视了社会因素,而是用“交换”这一社会学范畴奠定了认识发展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2.
论发生认识论的同化和顺应概念石向实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说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一对基本概念,是皮亚杰把它们首先引入认识论研究的。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开始应用同化和顺应的概念来研...  相似文献   

13.
认识建构理论主要是关于认识起源与发生问题的理论,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核心。虽然我国理论界对该理论的积极意义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但仍然不够充分。笔者认为,为进一步充实和丰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必要对皮亚杰建构理论的合理性进一步探讨。一、认识起源于活动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补充论证。对于认识的来源问题,哲学史上素来有先验论和经验论之争,皮亚杰反对二者的“预成论”观点,提出认识起源于活动。在这里,“活动”概念有着特定的含义,它不仅包括有意识的物质活动(但它是个体的),而且包括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还包括内化的…  相似文献   

14.
康德在认识论上完成了如他自己所说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其实质就是他提出了关于主体能动性的思想,在认识史上高扬了主体性。皮亚杰则继承了康德的这一思想,从而创立了发生认识论,他说:“我把康德范畴的全部问题重新审查了一番,从而形成了一l河新学科,即发生认识论。”’‘惊德哲学对皮亚杰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认识形成中主体能动性的揭示方面。主体能动性思想是康德和皮亚杰认识论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可以说,没有主体能动性,也就没有康德和皮亚杰。但皮亚杰的主体能动性又的确不完全等周于康德的主体能动性。因此,分析比较他…  相似文献   

15.
所谓语感图式,就是指主体的心理结构用以迎接外部言语对象的认识图式。包括语言图式、观念图式和情感图式三个类型。所谓语感素质,就是指语言图式在主体对象化于言语作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广度、深度、美度和敏度。主体对象化于言语作品的过程既是一个同化过程也是一个顺应过程。同化过程表现着语感的素质,顺应过程则通过不断改善语感图式来提高语感素质。  相似文献   

16.
所谓思维共振,就是人们认识之间互相感应、撞击,不断激发出灵感和智慧的过程,这一过程又是通过个体思维共振和群体思维共振来实现的。个体思维共振是指认识主体思维的反映、选择、创造过程,也可说是主体思维结构的同化和顺应,把客体信息纳入主体认识图式之中谓之同化,认识图式的更新,改变旧图式建立新图式谓之顺应。同化能从看似不同的事物中发现相似性,顺应则能从看似相同的事物中发现相异性,两者都发现了某种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在哲学界形成了一股主体论热。一些同志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现代物理学为依据,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要用“主体论”(包括“选择论”、“重构论”,下同)来取代它。我们认为,人的认识,无论是作为活动的认识,还是作为结果的认识(真理),在总体上只能是以实践为基础和中介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这就是我们的认识本质观。  相似文献   

18.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所包含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而我们国内的一些研究者则往往把目光集中在他的建构主义学说上。其实,皮亚杰关于“认识不断创新”的思想是很有特色的,并且发人深省。本文就以下三个方面作些述评。  相似文献   

19.
内化(interiorization)是描述对象客体如何由具体的外部实在变为主体观念映象的过程,这一范畴是从皮亚杰发生心理学中借来的。皮亚杰所谓的内化过程有三个主要特征:其一,内化“就是概念化”过程,即活动图式转为概念图式;其二,内化过程出现新质;其三,感知活动的概念化过程是“许多转化中一个特定的转换”。另有一些国外学者则从社会学的意义上理解内化,认为内化是“个体接受态度、法规、原则或良心制裁,并使之在形成价值判断或决定自己品行的过程中成  相似文献   

20.
论审美趣味     
一对审美趣味的研究之所以仍是美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以往的研究意识似乎都不自觉地隐含这样的假定,即可以通过对审美趣味某一要素的把握认识审美趣味本身。于是势必产生这样的悖论:越是深入地对审美趣味某一要素作线性的把握,就越有可能使认识远离审美趣味的整体。这实在是靠不住的。审美趣味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以特定的方式包容了显意识的知、情、意,也“振荡”着无意识的深层心理因素,由此导出相应的趣味判断。首先是“知”的范畴。它应该兼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想象和思维等都挤身其中。任何个体的审美起点必然是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在这里它们始终受制于特定的审美趣味的心理结构而显得格外有个性色彩。主体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的水平始终影响、制约着主体情感过程的展开和深化,细腻、丰富而深刻的情感总是同具有相当质量的感性认识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