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二十世纪开始,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先后倡导美育,特别是蔡元培著书立说,身体力行,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等著名思想,在当时造成了很大影响.虽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美育开展十分艰难,但是仍有一些进步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蔡元培为挽救民族危亡,匡正时世,开启民智,从"教育救国"的宗旨出发,把美育列入新式教育之中,并对美育的特性、功能、实施等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文章通过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研究,旨在为今天的教育改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开创时期的重要人物,蔡元培深受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与道德成为蔡元培接受康德的两个基本前提,二是蔡元培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美感,三是蔡元培对康德的思想进行改造,提出"美育代宗教"。蔡元培根据自身的学术兴趣和中国现实需要对康德思想加以吸收改造,把无功利的美学变成了"无用之用"的美学,他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以美育代宗教是蔡元培美学思想的核心,在中国近代美学史上是一个具有原创性和启蒙性的命题。他毕生倡导美育,其鲜明特点是春风化雨式地育人,培养的目标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有着健全人格的人。随着时代的进步,他的美育思想的价值和魅力,更加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毕生积极倡导美育,他认为美育贯穿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它的实施包括了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三个方面;他尤其强调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他针对时弊,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进步主张。他的这些美育思想对于当今大学素质教育在加强学生的培养、教师形象的塑造、学校的建设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美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伟大的教育家、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首先将美育列入国民教育方针五项内容之一。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社会面临诸多情感问题,更加认识到美感教育的重要时,人们不能不佩服蔡元培先生的远见卓识,而益增崇敬之意。本文从蔡元培对近代中国美育事业的贡献、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基本内涵、蔡元培美育思想的文化基础、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等方面做了探析。  相似文献   

7.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蔡元培研究论文题录,从论文发表年度趋势、期刊来源分布、高频主题词分布等方面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983—2022年间,国内共发表研究蔡元培的论文5503篇,其中研究其美育思想的论文有1456篇,从发文量来看,蔡元培美育思想研究在蔡元培研究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研究蔡元培美育思想期刊核心区有37种,而且多为艺术类期刊;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教育”“美育代宗教”“现代性”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在北京大学的践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强调美学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从教育方针的层次上,形成了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思想。他把美育又称作美感教育,使之激发、陶冶和完美人的高尚感情,达到美与善的和谐的统一。他认为人具备高尚的思想情操,即健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能够有探求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所以主张科学与美术并重,认为两者是相互补充和相互推进的,同为新教育之要纲。蔡元培积极倡导美育,不仅是为共和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才,而且也体现他对社会进步的关注。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和“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就是针对时弊的、有积极意义的进步主张。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叶,在中国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科学民主社会转型之时,梁启超、蔡元培、鲁迅、朱光潜等都大谈美育,构成了一道炫目的学术景观。梁启超提出"趣味主义"人生观,认为美是生活的第一要素;蔡元培主张"以美育代宗教";鲁迅既强调艺术的战斗功能,又提出"发扬真美,以娱人情";朱光潜主张人生的艺术化。他们的主张一方面见出对社会改造的意义,另一方面又见出对社会建设的意义。相比较而言,梁启超与朱光潜的美育理论更多的是为了建造理想人格;蔡元培的美育理论更多的是为了建设理想社会;而鲁迅的美育理论更多的是为了批判现实社会。他们的思想都体现出与世界先进文化接轨的意义,而且,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联系蔡元培对社会问题的基本思考,探讨了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思想的产生其内涵,分析了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在健全人格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美育思想是从道德教育入手改进社会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反映了两部分研究工作:一是通过研读原著,力求如实再现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四种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的"取代宗教说",即陈独秀所代表的"以科学代宗教说"、蔡元培所代表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梁漱溟所代表的"以道德代宗教说"和冯友兰所代表的"以哲学代宗教说";二是通过综合反思,以期寻求学术启发,积累问题意识,推动现今研究。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法制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传统宗教事务管理一贯采取诱导多元宗教信仰制衡的作法,让不同宗教在相互制衡中消解其负面效应,这是我国传统宗教事务管理的宝贵经验。同时,儒家思想的“严华夷之分”又导致对原始宗教的冷漠歧视,将其排除在宗教信仰规范管理之外,致使对原始宗教的法制管理长期脱控,这是今天我国宗教事务管理应吸取的教训。原始宗教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应当隐蔽在一神教初始阶段的阴影之下,应加大对原始宗教的调查和研究,从宪法、民法、刑法及社会治安管理诸层面强化对原始宗教的法制管理,使之成为我国宗教事务管理部门正常的工作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3.
在纽曼大学思想形成过程中,存在牛津运动、宗教观念和反自由主义三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宗教因素.这三个因素成为纽曼大学思想的宗教根源,帮助塑造了他对大学目的、性质和范围以及知识观、自由教育观、理性观的论述,并铸就了纽曼大学思想的古典保守特性.这种强调信仰、道德等精神性事物的宗教根源使得纽曼的大学思想具有更为广阔的哲学视野和更为重要的现代性批判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有清一代,礼学和礼教备受重视,几可比拟西周。清中叶徽儒凌廷堪有丰富的礼学思想,其礼学思想具有鲜明的美学特质和丰富的美学意蕴,可从三个方面呈现这一点:第一,凌廷堪礼学思想的核心是“以礼代理”,这是明末清初以来的“礼教主义”思潮的延续,礼教主义注重道德教化的感知性、情感性、切身性,强调礼教的象征性,这可从宏观上呈现凌廷堪礼学思想的美学特质;第二,立足于礼的感性呈现、礼的情性基础、礼的象征意义、礼的教化(美育)目标这几个基点,从美学方法论层面,重新结构其礼学命题,进而在中国传统的话语体系中呈现其礼学思想的美学意蕴;第三,通过与同时代的“宋学派”的代表人物方东树的礼学思想进行对比,进一步彰显其礼教思想中注重美学的奠基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泰州学派二传弟子颜钧在生活中执著追求"孔仁颜乐"的人格审美理想,并通过审美教育这一方式进行积极的实践。他提出"成己成物"的观点来推行他的理想。首先,他认为"己"是"人生堪舆,身根大本",这是对"己"的存在和重视。他同时又认为"人为贵",可见,在进行审美教育时,他始终以人为本,将个体的人视为教育的中心。他认为应该重视人心灵的力量,以便在与物世界亲近的过程中完成道的理解,从而走向对内心的省视与自身的改造,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音乐美育思想及其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美育思想十分丰富。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备受中国儒家的重视,他们视音乐为道德教化的理想手段,甚至认为音乐美育还有淳化社会风气、和谐社会的作用。但由于过多地强调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也使音乐美育带有一定的缺陷。随着近代社会的转型,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也影响到我国音乐文化的变革,在实践的摸索中,中国近代的音乐美育思想有了较大的转向,中国的有识之士顺应时代的要求,引进了西方的美育思想,并将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新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教育培养的是民族的人,国家的人,离开民族传统、国家传统则无从实现。本文认为儒家思想是我国重要的思想传统,并成为我国教育思想的重要源泉,儒家教育有丰富的经验、深刻的理论和完整的体系。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儿童教育思想,对构建我国现代儿童教育理论及实施素质教育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音乐审美教育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的本质就是审美.音乐教育必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过去,我们更为重视音乐教育的认知功能和德育功能,这两种认识都有悖于音乐教育的本质.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使其更接近它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9.
论宗教疏离美学的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与美学有亲缘关系,但宗教也有疏离美学的一面。其根本原因是宗教信仰赖以发生的虔诚心理不能容纳审美活动必需的自由创造精神;其具体表现一是宗教戒律和宗教禁欲主义遏止了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二是人为宗教反偶像崇拜的主张破坏了审美活动必不可少的形象直观性,三是被宗教畸形驭使的理性思辨阻碍了审美-艺术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