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经济人”的哲学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古典经济学到“新政治经济学”,不同的“经济人”假设分别构建了不同的经济学说,理论上“经济人”的完整含义至今仍在争议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与西方“经济人”理论的关系是怎样的,涉及到社会主义经济分析的方方面面。全面认识西方“经济人”理论的哲学内涵及其在社会主义经济分析中的位置,是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理论的前提之一,也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相互关系的关健所在:“经济人”是一种理论抽象,它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当然有许多不一之处,只是为了理论分析上的便利,才舍弃掉每一个人在生活中的个性差…  相似文献   

2.
论“理性经济人假说”之不能成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说明,作为经济学分析基本前提的“理性经济人假说”不能成立。进而,本文用“主观理性”这一新范畴取代具有客观意义的“理性”这一旧范畴,并把经济学理论分析建立在各个人谋求实现“自我均衡”这一崭新基础之上,从而使经济学对人类各种行为以及对社会生活具有了广泛、深刻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经济人”理论是自亚当·斯密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它强调在经济活动中主体的利己动机。自 2 0世纪 4 0年代以来 ,公共选择学派开始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分析社会的政治活动 ,这对于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制度经济学派的某些代表却将“经济人”理论的解释范围扩展到几乎所有的社会领域 ,尤其是道德领域 ,这将导致从根本上颠覆道德的基础。所以 ,当我们以“经济人”理论来分析我国目前的道德问题时 ,应对这一危险保持适当的警惕。  相似文献   

4.
“经济人”利己与利他行为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人”到底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对这一涉及人性及人的本质问题的认识,单靠经济学自身的分析是难以完成的。借助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并将其与经济学结合起来分析“经济人”行为,可以看到,利己是“经济人”行为的根本目的;利他是“经济人”实现目的的有效手段;为己利他是“经济人”的普遍持久行为。  相似文献   

5.
“经济人”是经济分析的基础,是西方经济学的内在主线;同时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政策的核心即是实现由“经济人”所体现的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价值。我国经济学研究尚未给这个命题以应有的重视,具体体现为对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宰作用的政策机制的行为研究不足,在实践上,经济主体长期处于消极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重树“经济人”的形象,重构“经济人”活动的政策空间。  相似文献   

6.
“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及其现实意义王新新一、“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经济人”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按照这种假设,人是通过深思熟虑的权衡和计算来追求最大利益的人,而“这种私利就其狭义而言是由预测或预期的纯财富状况来衡量的”(布坎南1983...  相似文献   

7.
“经济人假说”:争论与超越——兼论中国经济学的创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人假说”是当前西方主流经济学最核心的理论基础。然而 ,这一假说并不是一成不变和为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能接受的。一方面 ,这一假说在逻辑上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的 ,这形成了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演化 ;另一方面 ,对这一假说的背离 ,又形成了各种非主流经济学流派。不可否认 ,“经济人假说”本身是有缺陷的 ,正视这种缺陷并努力把经济学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之上 ,是经济学理论创新的现实途径。在创建中国经济学的过程中 ,需要对“经济人假说”作出选择 ,从理论建设的角度看 ,当前尚不具备构建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条件 ,最要紧的还是多做一些基础性的准备工作 ,以期为中国经济学塑造出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研究当代西方思潮,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下述三题无疑是对其进行研究的重要内容。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不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有的同志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说,它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它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原则来分析当代西方社会”,“用马克思主义探索这些国家的现状和前途而提出的种种理论观点”。如此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我是不能苟同的。但“西方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9.
解开经济人的伦理情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人象一个幽灵 ,近几年来始终在我国理论领域中游荡。在经济生活中 ,经济人是一个假说 ,一个假设 ,一种模型 ,一种抽象 ,等等 ,一直是众说纷纭。西方近现代经济学派把经济人假说视为全部经济理论的基石和前提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 ,它们对经济人的研究随着西方的市场经济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深入。在自由竞争市场时期 ,经济人被假说为纯粹受市场经济规律支配的求自利的个体 ;尔后则强调经济人的理性选择 ,以保证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效益 ;当代的“新经济人” ,注重把非经济因素的制度、道德和法律等融入经济人的概念之中。经济人…  相似文献   

10.
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灵说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公共选择理论是布坎南等人将经济学的方法运用于政治分析的一种新公共经济理论。政府失灵说作为它的核心主题 ,从“经济人”的角度出发 ,剖析了当代西方民主代议制政府失灵及其原因 ,并探讨了救治“政府失灵”的对策。研究这一理论 ,对于当今我国的政府改革 ,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熊莉萍 《理论界》2008,(7):40-41
人性假设被视为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对人性假设的不同界定带来了经济学的两种基本范式——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前者在解释个体行为和微观决策时更具说服力,后者在分析历史和探讨社会关系时显得更为深刻和透彻。就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经济人”与“社会人”的关系,寻求“经济人”与“社会人”的最大可能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斯密在《国富论》中以其独创的“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模型,成为经济学的开山始祖,以其“经济人”假设,开现代管理理论之先河,对后来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然而,“经济人”假设却被人们理解为追求个人效益最大化的具有非道德特性的单面人,受到了后人的多方批判。这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了斯密的学说,更忽视了斯密市场模型在西方伦理精神变革中的积极意义。实际上,斯密市场模型是对启蒙时期伦理难题的市场化求解,他对于西方市场经济伦理的最终确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娟  季凯 《学术论坛》2006,1(7):77-81
学术界基于对社会个体原有的分析范式,认为政府雇员就是单纯的“经济人”。文章通过对政府雇员制的当然主体———政府雇员进行角色定位与透视,得出其具有“公共人”和“经济人”双重角色,并由此具有“公利性”与“自利性”的双重内涵这一结论。而政府雇员的双重角色导致其职业道德二分性,也就是说政府雇员的双重角色是其职业道德的逻辑起点,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探究其职业道德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范畴: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当中,无疑都有一个最高的审美范畴在统帅着整个的审美和艺术创造。这个范畴是什么?过去我们都毫无疑问地把它归之于“美”,认为无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中国艺术,它的最高审美范畴都是“美”。但是,我们只要稍加考察,就会发现这个结论是颇可怀疑的。我们说西方美学当中的最高审美范畴是美,这一点是可以成立的。西方人确实非常重视这个“美”,他们对“美”的本质不倦地探讨了两千多年就是一个明证。但是在中国美学当中,在中国艺术审美活动当中,是不是也以“美”为其最高范畴呢?笔者以前也是这样理解的,认为美学是…  相似文献   

15.
经济学总是离不开一些基本的假设前提这些假设往往与其方法论密切相关。自从18世纪以来,经济学界一直依靠“经济人”假设来分析以各种方式参与市场的人们的行为,并由此对自由交易制度的有效性进行了缜密的推论。陈孝兵研究员的新作《现代“经济人”批判》一书(由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从历史与发展的角度,围绕“经济人”理论的创设及其演变,主要探讨了“经济人”与市场有限理性、“经济人”与政府利益关系的协调机制。与此同时,对“经济人”的理性道德基础和现实主义传统进行了深刻的挖掘与疏理,特别是对“经济人”理论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6.
关照德性价值、关照德性的本体存在意义,应当成为当代经济学和哲学联盟的主流意识。经济哲学的再度崛起,与20世纪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定所遭遇到的困境有直接关联。西方主流经济学背离古典经济学“经济人 道德人”的理论传统,它把“个人”的社会性本质、制约个人的制度因素、法律因素、文化因素、道德因素等抛置不顾,而以单纯抽象的理想“经济人”———即最大化地追求和实现个人利益的人来代替生活世界中“现实的个人”,并依此为基础来从事经济的运作和研究,其后果就是:对经济学的考究愈来愈注重其“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层面…  相似文献   

17.
孟文静 《理论界》2008,(7):88-89
亚当·斯密最早提出“理性经济人”思想,西方经济学由此出发,认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在亚当·斯密之前已有不少哲学家提出关于人的自私本性的观点。本文试从霍布斯、洛克、休谟的思想出发来探讨“经济人”产生的人性观背景。  相似文献   

18.
章建文 《江淮论坛》2009,(3):165-170
“洁”不仅是一个文论范畴,也是一个哲学范畴和史学范畴。作为晚出的文论范畴,自然吸收了哲学和史学的文化内涵。那么从语义学、哲学和史学等方面对“洁”作一番文化考察,在此基础上来分析“洁”这一文论范畴的内涵,必然有助于我们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洁”这一文论范畴。  相似文献   

19.
战湘文 《理论界》2008,(5):111-112
人性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的关键所在,以其为基础的学科体系在本身的发展中引中出了很多重要的理论,如伦理学中的利己主义、利他主义;政治学中的人权学说;还有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的概念等。其中,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建立的基础,随着新自由主义理念在西方国家的盛行,人们又重新回到了古典的“经济人”假设之中,而且新自由主义的学者们也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来讨论社会保障问题。“经济人”假设的逻辑基础与它的一些内容是否适用于社会保障呢?本文试图从“经济人”假设角度来具体分析社会保障的人性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对“经济人”假设的反思,实际上表达了我们对社会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探索,对人类情感与理性的矛盾和探索,对“义”与“利”这一传统价值观问题的当代矛盾与探索。这种矛盾和探索所诉求的是:我们究竟应该以“构成主义”的态度来承认“市场秩序”的自发合理性并被动地适应“市场规训”,还是以“建构主义”的态度去弘扬理想的价值并主动地修正“市场规训”弊端和改造现实世界,这是反思“经济人”假设的意义所在,同时也必然构成反思“经济人”假设的多学科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