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题〈呐喊〉》与《题〈彷徨〉》是吴奔星同志研究鲁迅两首五绝诗的论文,发表在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吉林师大学报》上。这篇论文,在详细地解析了《题〈呐喊〉》和《题〈彷徨〉》后,提出了这样一个论断: “这两首五绝是我们研究鲁迅文艺思想的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资料。”它们“表现了鲁迅文艺思想的演变历程,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笔者对吴奔星同志解析《题〈呐喊〉》持有异议,对于上述论断更不敢苟同。鉴  相似文献   

2.
《史记》情感抒发之表现及其特征中文系91级研究生韩洪指导教师何明新本文摘自其硕士论文《〈史记〉人物传记情感论》。全文包括“情感抒发之表现及其特征”、“文章抒情性之原因探索”和“情感抒发对〈史记〉的写作和成就所起的作用”三大部分,文章结合《史记》史学与...  相似文献   

3.
卫夫人《笔阵图》云 :“善鉴者不写 ,善写者不鉴”。周德聪不仅能写 ,而且善鉴。其《抱一书论》不仅评述、鉴赏了当代近百位有突出成就的中青年书法家 ,而且在其书法新论、书法教育和书法杂识中涉及到书法中方方面面的问题。《抱一书论》如一座建筑 ,“美哉轮焉 ,美哉奂焉” ,这正是周德聪精心构思的结果。《抱一书论》有着突出的特点。1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写小题材是最好的途径”乃歌德的名言。周德聪之所以能成功而全面评鉴近百位书法家 ,正在于他将一个个小题目都写得很丰满。他自己本就是一个有成就的书法家 ,他不是一个书匠 ,而是一个…  相似文献   

4.
读《〈吕氏春秋〉校释》林存柱《〈吕氏春秋〉》是吕不书主编、撰写而成.但是由于《史记》对他人格的诬陷,历史家们在他们的历史著作中是不介绍《吕氏春秋》的思想,其学识之浅偏见之深可谓深奥.陈奇猷先生能用“四十余年”的精力投入到《吕氏春秋》的校释中,为后人研...  相似文献   

5.
对《九歌·东皇太一》之再探索——兼与何裕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读了何裕同志的《九歌〈东皇太乙〉新解》,对他的“新解”未敢苟同,特撰此小文以商兑之。何文的“新解”,就是把《九歌·东皇太一》所祭祀的尊神解释成为汤(太乙、大乙、天乙)。此并非“新”解,因为在何裕同志著文之前,早有人屡言之。例如,李光信的《〈九歌·东皇太一〉篇题初探》即是;郑文的《驳〈“九歌”作于汉代诸证〉》内也有类似说法。笔者均曾著文与之驳难。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几乎所有的《楚辞》版本,东皇太一罕有写作东皇太乙的。何文  相似文献   

6.
自从拙作《〈金瓶梅〉作者屠隆考》提出《山中一夕话》(其原本题《开卷一笑》)编集者之一“笑笑先生”为屠隆,是《金瓶梅词话》作者的问题之后,海内外学界议论不一。徐州教育学院《文史论坛》一九八六年第一期发表了张远芬同志的《笑笑先生何许人也》一文,同他前一篇否定屠隆说,撇开笑笑先生与屠隆、与《金瓶梅》之间关联的文章《也谈〈金瓶梅〉中的一诗一文》相比。此文也终于来讨论他们之间的“三段论”了。遗憾的是,他文章开头的引子就把我说的“生即先生”强断为“主观解释”。其实,稍知一点他  相似文献   

7.
“生世竟何如?悲歌起二胥。折杨原自妙,抄泪已无余。偶语传秦禁,深谭忌楚书。只疑七日哭,此事古犹虚。” 《石臼后集》卷三《题孟子塞〈二胥传奇〉》这是三百五十年前,江南一位布衣诗人邢昉,为其友人孟称舜的《二胥记》传奇所  相似文献   

8.
书法生成的两个主要因素中,其外在因素,即物质因素不可小觑。由于物质,即笔墨纸砚的原因,书法以生动自然的形式表情达意。通过卫恒《笔阵图》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到该因素的重要性,本文简要论述之。  相似文献   

9.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全唐诗》卷七白七十二录此诗,题为《题龙阳县青草湖》,作者唐温如,“无世次爵里可考”。一九八○年九月,程千帆先生撰写《从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看诗人的独创性》一文,说唐氏此诗是他“在读唐诗时偶然注意到的”,指出“这位今天我们对其生平一无所知的诗人具有很独特的艺术构思”,并认为诗中“一夜湘君白发多”之语是对唐代宗教宣传的“幻想及妄言的一种挑战”,有着“在客观上的思想价值”(此文收进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程先生论文专集《古诗考索》中,又见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集》)。程  相似文献   

10.
《元稹集》于 1982年问世后 ,为学术研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0 0 0年该书重印时 ,校点者对其中存在的疏误作了进一步的修订 ,其学术质量明显提高 ;但未扫尽的“落叶”依然有不少。兹将笔者读《元稹集》重印本看到的值得商榷之处提出来 ,供点校者和读者参考。这个题目下应涉及的问题 ,有一部分已在《〈元稹集〉断句之误例析》(《铁道师院学报》(社科版 ) 1997年第 3期 )中展示 ,可参看。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不劳孔子“补缺”许廷桂刘操南先生在《孔子删〈诗〉初探》(《杭州大学学报》第17卷1期)中力主孔子曾对《诗经》“去其重”,作过重新编订的工作,并强调对《诗经》的缺失作了大量增补.该文在引进《史记·孔子世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后...  相似文献   

12.
现在书店所出售的《古本水浒》或《古本水浒传》,均为1933年上海中西书局所出《古本水浒》之翻版。前面附有梅寄鹤之《〈古本水浒〉序》,指称该书后50回为施耐庵之续作。现代版则附有当代学者蒋祖纲先生之“前言”,强调梅氏之古本与施氏原本“前后高度的统一”,从而证明前后文应属同一人所撰,即宣称后50回也是施耐庵氏之作。几家出版社也都径题全书(当然包括后五十回)为“施耐庵著”。在穷尽调查的基础上,在作了大量地统计和比较研究之后,本文详细论证了前70回与后50回在用词和句式等七个方面的差异,结论是:后50回与前70回既然有这么多而又这么大的差异,因此决非出自同一人之手。将后50回也说成是“施耐庵著”,是欠妥当的  相似文献   

13.
拙文(《〈梦溪笔谈〉“弓有六善”考》,以下省称《六善考》)在本刊1984年第4期发表后,有幸得到校内外科技史、体育史专家的关注和鼓励,实为始料所不及,更未想到拙作引出了易学家黎子耀先生的新作《〈梦溪笔谈〉弓有六善说渊源于〈周易〉》(见本刊本期,以下省称《渊源》),并让我先睹为快,此正谓“学而时习(即教习之意)之,不亦说乎!”拜读《渊源》,大开眼界,谨借《学报》一角,略抒读后之感,望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4.
王兆鹏先生《萧统佚文〈虞山招真治碑〉》一文认为,《虞山招真治碑》系萧统佚文。本文认为,《虞山招真治碑》既非佚文,更非萧统之作。文章还对该碑文误题萧统所作的源流进行了考辨,并对其作年进行了拟测  相似文献   

15.
鲁迅《题〈呐喊〉》诗,历来很少争论。读前人注释虽颇多启发,但我仍然感到不甚了了。特别是结句“空留纸上声”,更觉索解为难。这里,姑且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以期通过讨论,了解全诗命意。《鲁迅日记》一九三三年三月二日记载:“山县氏索小说并题诗,于夜写二册赠之。《呐喊》云: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据此,可以知道这首诗是应日本山县初男索题旧作小说而写的。《呐喊》初版于一九二三年九月(收一九一八年至  相似文献   

16.
国家图书馆藏“怀明”批注的抄稿本《〈西游记〉记》是现存清代七种《西游记》批注本之一。此前虽有学者关注和研究过此书,但其作者“怀明”的真实姓名和身份一直是未解之谜,其学术价值也尚未获得充分认识。结合浙江图书馆所藏部分资料考证可以确定:“怀明”就是晚清浙江会稽学者朱敦毅。除《〈西游记〉记》外,他还有《老子〈道德经〉参互》《庄子〈南华经〉心印》《六壬灵镜》《槐荫小庭诗草》四种著述留存至今。与清代大部分《西游记》批注本类似,《〈西游记〉记》的批语也是用道教内丹学来诠释《西游记》,但又独具内丹学南宗特色,更准确地揭示了《西游记》中部分内丹学术语的内涵。《〈西游记〉记》对《西游记》及其批评史研究、朱敦毅及其著述研究均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天问》是一篇千古奇文,内涵丰富。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天问》为我们保存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孙作云先生《天门研究》中专列《〈天问〉对于上古史研究的贡献》一节,林庚先生《天问论笺》亦附有《〈天问〉中所见夏王朝的历史传说》诸文,汤炳正先生《屈赋新探》有《试论〈天问〉所反映的周楚民族的两次斗争》文,萧兵先生《楚辞新探》有《“勋阖梦生”:〈天问〉里的逸史》等文。郭沫若先生对《天问》里的历史文化价值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天问》“是一篇很重要的作品。虽然都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但我们只要把这些问辞去掉,就可得到…  相似文献   

18.
《文选》所选左思的一首《杂诗》,并非“失题”或“未题”之作,乃是诗人晚年仿承曹丕《杂诗》二首所作,充分表现了诗人“高志”不得申的忧愤和慨叹,继承和发扬了“建安风骨”的神韵,给陶渊明等后世诗人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97年7月16日《中华读书报》头版刊登的署名文章正题为《蔡尚思指出杨伯峻书中漏洞》,肩题为《〈中华文化要籍导读丛书〉向〈论语译注〉挑战》,报道蔡尚思“直率批评”“流行多年的权威著作《论语译注》(杨伯峻著)”。指出杨书有8处漏洞,今用客观对比的方法,将该报根据蔡书所说杨著的8项所谓漏洞,逐项加以对比,并用客观权威的资料加以判断论述,结果证明该报所宣扬报道的杨著的讹误之类,并不讹误,而蔡书所指实为不经,该报所宣扬报道者,实为背离蔡、杨二书之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0.
牛鸿恩先生大作《厌弃〈春秋〉尊〈左传〉》见《聊城大学学报》2002年1期),对笔者的“《左传》蓝本作于孔子”说,进行批驳。牛文不仅对笔者扣了“主观”、“轻率地相信”等帽子,而且给孟子及千古良史司马迁加上“圣化”“作伪”等罪名。事关学术之大是大非,笔者不能不辩。本文首先论列牛文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之谬误;其次,以史实为据,指出汉代名家硕儒所共同称道的孔子《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是孔子作《左传》蓝本的不可否定的铁证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